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精选3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它把研究的重心越来越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篇1

西方音乐史与哲学的横向联系思考

摘要: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主要阐述作曲家生平、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等,与其他艺术作品知识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笔者认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应该打破音乐“孤立化”的僵局,将音乐的作品与其他艺术知识联系起来,这来才能更深刻地体现音乐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文简称《查拉》)为例,建立起与哲学的横向拓展联系,展开对交响诗《查拉》的哲学横向思考。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哲学;横向拓展

1《查拉》的概述

1885年,哲学家尼采创作了散文诗《查拉》,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根据尼采的《查拉》创作了同名交响诗,这两部旷世的艺术作品,分别享誉于西方的音乐史和哲学史。

1.1尼采散文诗《查拉》

哲学家尼采创作的散文诗《查拉》以公元前六百年的波斯人查拉图斯特拉的战争、宗教、科学、贞操等为写作背景,几乎囊括了尼采的所有哲学思想,谱写了自由主义的人性赞歌。该诗有三大基本核心主题:一是强力意志,指的是追求生命力量的强大意志力,以支配力、统治力、影响力的形态,强化自己的力量;二是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在利用强力意志支配自己的目前和将来时,发现过去的价值都不适用,甚至与生命的意志互相冲突,因此需要根据生命价值标准,对以往的价值进行重新估价;三是永远循环,当目的在强力的支撑之下实现,强制就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同理,在实现新价值之后,动机和情境又将继续循环。

1.2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

根据尼采的《查拉》,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花了两年时间,于1896年8月24日创作了同名的交响诗。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意图并非描述尼采的作品,但整个乐曲当中弥漫的哲学思考韵味是不可否认的。理查施特劳斯以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视角,同时传达了诗意音乐和哲学思想,这也是西方音乐史中与哲学著作同名的交响诗。该交响诗分为9个部分:引子(日出)、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梦游者之歌。

2《查拉》音乐与哲学的横向联系

《查拉》音乐与哲学的横向联系,体现在理查施特劳斯以尼采的散文诗作为基础,取舍和提炼出散文诗精髓,完成了同名交响诗的哲学思想内涵。

2.1交响诗《查拉》的哲学思想

19世纪,以叔本华唯心主义思想为主流的德国哲学,是尼采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人生信条,尼采不继承叔本华消极的悲观主义,而是提倡直接、担当、探索和战胜痛苦,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类美好未来是“超人”创造的,他呼吁人们从____的道德枷锁中挣脱出来,重新寻找新的依靠和理想,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上帝”,在创造中完成自我的提升。在另外一个领域当中,理查施特劳斯在年轻的时候也受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后来在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摆脱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束缚,在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的基础上,对乐观主义进行调整,而是热情地赞美和肯定生命,并创造出歌唱“个人英雄主义”的交响诗《查拉》。理查施特劳斯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汲取了生命和美的力量,其中蕴含的“强大的英雄意志”,就来自于尼采顽强不息和超越一切的“超人”英雄主义哲学人生观,与音乐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产生强烈共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理查施特劳斯创造了《查拉》交响诗。

2.2基于哲学原著对音乐艺术的重新构建

理查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交响诗《查拉》总共有9个乐章,标题均取自于尼采的同名著作,内容为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创作,是一部集谙熟谱曲技巧、节俭组织结构、独特声色的抽象思想音诗,演奏时间长达35分钟。

1)引子―日出。音乐一开始以宽广和平静的C音描绘黎明红日升空的情境,先用钢管发出几小节的长鸣,然后以急促的鼓声定音和管风琴合奏暗示着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引子的时间为1分30秒,让人似乎聆听到“超人”前进的步法。

2)来世之人。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震音,随后竖笛、风琴、低音管起伏演奏,从降A大调到降B大调,从神秘到新的生机,体现出人类期望窥破宇宙谜底的强烈渴望和某种预兆的不详探索。“来世之人”蕴含的哲学思想是解开世界和宇宙背后的谜底。

3)极度渴望。该主题用独奏的中提琴和英国管引出,以B音作为主调,经过句中的C大调代表大自然的主体,用高音弦声乐部应答激昂上升的B小调,其中木管声部的变化音三和弦呼吁出主题“极度的渴望”。主题由三个缓慢上升的音型变成向上跃进的旋律,犹如烈火一样迸发出勇往直前地热情。

4)欢乐与激情。竖琴快速的刮奏,热情和生机从倾斜而出的音响中,而小提琴、圆号和双簧管演奏出持续流畅的旋律线,共同描述出“欢乐与激情”的画面。在这一段当中,来回旋转和跳跃上进是重要的两个主题,几乎在最高层急剧降到了出发点。

5)挽歌。先用长号表达出“憎恶”的情绪,骤减插段的热情,然后沿着半音阶下降的新主题与用低音管和大提琴抒写的憧憬主题交响融合,最后用竖笛企图继续强调憧憬主题,但被拉近了下降音,使得整个乐队似乎堕落到不见底的深渊。这种音诗话化的交织声乐,混合了深奥的哲学思想,而整个乐曲的呈示部就此完成。

6)科学。乐段在独奏的小号缓慢返回到C大调,分为3中节奏和5种调性,由半音音阶的12个音符编成,象征思维、逻辑和科学化,暗示人性的浮夸和疑问中解放的幸福遐想。这时,一段明快的全新旋律逐渐充实起来,体现出高高在上的精神境界,开启全曲的发展部。

7)康复。首先由长号和低音弦演奏出赋格段的主题变化,为壮观的精神解脱铺垫,描写出在向往中无法满足后的突然醒悟情境;其次是用木管乐器演奏出“嘲笑”的音调,并不断地增强;再次是以变形的方式出现前面的各个主题材料,表示在病态中恢复过来,并将心生烦恼的事物置之不顾,在人性的精神中解脱,步入了“超人”的精神境界;最后用钢管、号角、双簧管引出乐曲的高潮,而发展部在此结束。

8)舞蹈之歌。用古典奏鸣曲的模式,分别以“憧憬”、“厌恶”、“笑声”的木管引子、3/4拍乐章、持续和弦作为衬托,描写极富诗意的“夜歌”。这是一个关键性的乐章,首次用幽默的双簧管和悠扬的独奏小提琴演奏维也纳圆舞曲,象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体现出作曲者自嘲的幽默性格,以不停顿的高潮延伸到最后一个乐段。

9)梦游者之歌。乐段以时钟的12道响声,描绘午夜结束时的平静和神秘,再用飘渺的木管高音和简单的B大调重复,最后用低音的C调持续奏出渐远的舞曲,给人一种消失在脱俗意境中的感觉,而整部音诗也就此完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文以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为例,分析蕴含在交响诗当中蕴含的尼采哲学思想,在阐述哲学家尼采散文诗《查拉》和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的基础上,分析了交响诗《查拉》的哲学思想和《查拉》基于哲学原著对音乐艺术的重新构建,最终完成对交响诗《查拉》的哲学横向思考,对于其他西方音乐的哲学思考,可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杰.对西方音乐史课程横向拓展教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2(03):5657.

[2] 徐杰.《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横向拓展教学―以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欣赏为例[J].艺海,2011(09):107108.

看了“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的人还看了: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

西方哲学相关的期末论文篇3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的文化根源

摘 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它把研究的重心越来越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哲学的转向,这种文化哲学的转向和20世纪哲学的其他转向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其文化根源是什么?弄清楚上述问题,无论是对于我们深刻领会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还是对于我们领会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特质,意义都是重大的。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哲学 转向研究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存在着诸多差异,各个流派本身也存在着特定的缺陷,但都展现出对资本主义,包括对后工业社会和现存文化的批判而形成的共同的理论定位。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总体性的文化革命观,到当今正在活跃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针对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与20世纪整个社会历史进程同呼吸、共命运,关注着人类的精神状况和文化境遇,关注着发达社会条件下人的解放和自由。而这些正是20世纪人类社会演进的核心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这种文化根源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和20世纪西方哲学运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西方哲学的各种转向都和“语言的转向”存在着密切的关联。20世纪西方“语言的转向”既发生在英美哲学中,也发生在欧洲大陆哲学中,其共同点都是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中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逻各斯主义。他们要求放弃对世界终极本质和价值的追寻,认为哲学就是要通过语言分析,来消除因语言误用而导致的各种“哲学病”,因此他们不是把语言升华到真正哲学的高度,而是把哲学降到了工具性的语言的层面;那么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则反对用自然科学的模式来要求哲学,因此他们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阐释了“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并力图通过语言的解释来阐释人文世界的意义,使哲学具有一种文化的功能。欧洲大陆哲学的这种“语言的转向”,使西方哲学家要求划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井逐渐发展到对整个西方传统知识论哲学和传统形而上学的反思和批判,构成了 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复兴。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转变,和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所不同的只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批判的主要是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则通过接受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学说,把哲学批判进一步扩展到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内部的谱系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应该看作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源,不断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发展进程。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支文化哲学的传统。○1这一传统实际上是由马克思本人所奠定。马克思继承了维科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和实践论传统,反对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说明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确立了用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来说明人的自由。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哲学本体,并以此出发进行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揭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拉布里奥拉、葛兰西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在阐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特质的出发点就是在厘定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不同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他坚决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理解,并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世界观,产生于马克思的思想创造,但这种思想决不是凭空思辨的产物,而是对以往的哲学、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结果。因此,这种哲学充满了历史的内容,它一方面在马克思那里体现为一种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本体论;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又必然要落实到政治实践领域,体现为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2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实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突破知识论谱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承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传统的必然结果。

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处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起了很大的作用。○3从他们理论发展的实际轨迹看,青年卢卡奇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曾经受过当时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如齐美尔等人的浪漫的反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葛兰西则是在西方历史主义文化哲学传统,特别是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下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共同特点是要求区分自然科学和哲学等人文科学的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要求哲学等人文科学应该研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是把这种历史主义的文化哲学同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学说结合起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而法兰克福学派则是在西方古典人道主义的理论趣旨的引导下,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青年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批判理论,建构出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

总的来说,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哲学的复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的宏观哲学文化背景;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分化的内在根源;理论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文化哲学传统决定了理论家理论的价值趣旨。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的文化根源。

注释:

【1】关于此点,可参看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第2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关于此点,可参看钟慧琼:《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4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 关于此点,可参看钟慧琼:《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