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英语专业哲学论文(精选3篇)

作为20世纪风靡全球的哲学思潮之一,胡塞尔所涉猎的纯粹现象学开启了本世纪初大众艺术审美的先河。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英语专业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英语专业哲学论文

英语专业哲学论文篇2

幸福的哲学意蕴

【摘 要】幸福是人的存在目标与朝向,代表着一种生存的完满状态,真正的幸福应当超越个体短暂的快乐而具永恒的意义,而其实现路径亦非个体所能完全左右,而是需要必要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幸福;意义;个体;永恒

通常情况下,幸福是指人生中重要的快乐和满足,本质上讲,幸福代表着一种存在目标和朝向,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生命意义及存在价值的深刻理解,是一种完满的生存状态。

约翰?格雷认为幸福作为需要拥有两种维度,即作为有生命的生物所固有的需要及作为有理智的生物所特有的需要。所以,人对幸福的追求既体现了人的生物性,也体现了人之不同与其他动物的精神性。威廉?施密德(Wilhelm Schmid)分析了幸福的多重含义,比如好运、快乐、充实,但他将寻找幸福最后归结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将幸福与好运气联系起来非常特别,人的幸福总关联着个性的社会体验,人们一般不愿意强调生命价值可能在偶然性中实现,但这种偶然性的存在,也恰恰体现了人在有限生命中追求幸福的真实情境,在成功中欢喜、在失望中彷徨,幸福的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气质也是人生的珍贵性所在。不过,真正的幸福应该不依赖于运气,而且也必脱离单纯的快乐而走向充实,只有立足于感受真实的人生,所获得的幸福感才能深刻而持久。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作将人生的幸福分为“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即由于欲望得到满足而感到的幸福,和由于生命本身的跃动、充实而感到的幸福。”池田提倡绝对幸福,强调人在本质上的独立性,故应该不受外物影响,坚持自我锻造,努力探求生命意义。

中国先秦哲学家杨朱持有“且趣当生,奚逞死后”(《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幸福观,而以伊壁鸠鲁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享乐主义幸福观也主张“快乐即幸福”,但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也包括精神的层面,比如将友谊置于重要的地位,将道德看作可以延伸幸福的手段等。现实中幸福也经常被等同于快乐,幸福中的确包含着快乐的因素,但快乐一般不具有幸福那样的持久性,幸福中蕴含着的生存感悟更是快乐无法相比的。如果个体的人生缺乏与永恒的意义相关联,那么从哲学上讲这种幸福是没有依据的,这在本质上区分了短暂的快乐与恒久幸福之间的差异。正如赵汀阳先生所言,“快乐是消费性的,每次快乐都一次性消费掉,它留不下什么决定人生意义的东西。”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则主张追求道德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在知识、道德、幸福三者之间建立关联,通过学习知识培养理性的行为能力,从而树立合乎伦理规范的行为方式,并在这种行为方式指引下追求并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是合乎道德的现实活动,但他否定了道德上的善可以超越于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亚里士多德,坚持理性的伦理精神都是其幸福观的核心。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____的幸福观认为,幸福存在于人们对信仰的不断追求和在永恒向往之中,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则把全人类幸福的实现当成幸福的最终目标,并坚持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认为社会生活是实现人类幸福的必要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是哪种幸福观都不否认道德之于幸福的重要作用,道德是超越于人的生物性的精神追求,而追求精神性上的满足则是人类幸福最核心的指标,所以,脱离了道德的指引,所谓的幸福是狭隘的,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探索幸福的哲学意义就是要超越个体的幸福观,上升到人类的幸福观。从哲学上讲,人最重要的是对意义的追问,因为没有意义的人生将走向虚无,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幸福当成追寻的目标,无论是“世界大同”还是“诗意栖居”,这些生存理想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物质上富足、精神上满足的巨大渴望,而这些生存渴望源自于人们对“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所以,与其说人们在试图寻找幸福,不如说人们在追问意义。将幸福与道德问题相联系,让人对幸福的理解超越单纯的自我体验,就意味着追求一种善的目标,而这种善应该契合与人类的生存,幸福与意义的关联本身就意味着超越具体的人的存在,正如罗素所说的那样,“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这种幸福也必将是对人类命运设身处地的关心。

人虽对幸福生活具有强烈的渴望,但人深处社会之中未必一定是幸福的,而且可以说,不幸是无处不在的。人虽然可以自由地向往幸福,但对幸福的追寻过程往往是不自由的,常受到来自个体心理及社会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人的幸福、不幸与人的有限性相关联,人的生命有限,人在自然与社会之中的活动也是受限的。刘小枫博士曾借苏菲的选择批评萨特的自由选择学说在生存论上的不真实,在他看来“当存在的结构因某些人的作恶而在本体论上带有罪恶性时,自由的抉择是不存在的。”不过维克多?弗兰克似乎有不同意见,在他看来,人的内在思想朝向是可以把握的,“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但是,自由思想和自由选择是两回事,在奥斯维辛事件中,当个体无法掌握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时,所谓的自由选择是不切实际的,在特定的社会状态下,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控改变对幸福的感受度,但这种幸福是极其有限度的,不具有决定意义。人类社会的复杂功能中包含着对人的制约和解放,从本质上这种制约应该符合人类的伦理,而这种解放也应该朝向更有利于人类幸福的方面,正如罗素所言“我想从那些积极的情感中产生的道德似乎更有可能比从那些消极的情感中产生的道德要好一些;施于自由之上的种种限制应源于对他人的慈爱和友善,而不是源于纯属于压抑性情感的嫉妒。如果运用了这条原则,它必将更好地促进人们性格的发展,并有助于塑造身心更健康的人,一个从人类传统道德的残忍本性的限制中解脱出来的人。”

看了“英语专业哲学论文”的人还看了:

英语专业哲学论文篇3

影像的哲学阐释

摘 要:作为20世纪风靡全球的哲学思潮之一,胡塞尔所涉猎的纯粹现象学开启了本世纪初大众艺术审美的先河。他提出的关于“回归事物本身”、“生活世界”和“本质显现”等现象学观点为人类考察客观世界、认识客观对象、审视自身探寻了规律。电影哲人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深受胡氏现象学理论影响,他不仅将胡塞尔的哲学原理纯熟地运用到电影艺术中,其对电影本性的追问、对日益颓废人性救赎的呼吁,更加完美地诠释了电影艺术的人文情怀,开阔了电影艺术全新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胡塞尔 现象学 克拉考尔 电影的本性

中图分类号:I207.35 文献标识码:A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Philosophy

――O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Krakauer film theory research

DING Hong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Shandong?Jinan 250014)

Abstract: Mountain as the twentieth Century swept the world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Husserl, which covered the purely phenomenological turn-of-the-century public art aesthetic precedent. He put on a "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 ", " life world " and " essence to show"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for human inspection objective world, realize the objective object, examine oneself seek the rule. The film philosopher Krakauer film theory by Hu 's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influence, he will not only Husserl's philosophical principle skillfully applied to film art, the film nature, to ask increasingly decadent redemption of humanity 's appeal, more perf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lm art of humanity, broaden the film art new theory field of vision.

Key words: Husserl; Phenomenology; Krakauer. Nature of film

一、“回归事物本身”与“物质现实的复原”

胡塞尔在对纯粹现象学的研究过程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回归事物本身”这一概念,尽管这种“事物”并非指客观存在的物理客体,而是指“事物呈现出的人的直觉反应”。但这种呈现在众人意识中的事物却被定义为“现象”,具有两大特点:第一,现象即本质;第二,现象是被直观到的。所以“回到事物本身”在胡塞尔看来,就是指返回到意识领域(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绝对真理。“在胡塞尔看来,哲学研究既不应当从物质出发去解释精神,把精神还原(归结)为物质,也不应当从精神出发去解释物质,把物质还原(归结)为精神。只有回到&lsquo;事物本身&rsquo;,也就是回到&lsquo;现象&rsquo;,以此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从这里开始,才能避免心物分裂的二元论。因为在&lsquo;现象&rsquo;之中既有意识到的物质的东西,也有意识到的精神的东西。可以说,现象学方法的主要原则在于&lsquo;回到事物本身&rsquo;。”显然,现象学中有关本质的呈现并非借助概括和抽象,而是在意识中通过对特殊事物的辨识或直观得到的,此即现象学所说的经验还原。不难看出,胡塞尔重视人的直观能力,不允许他们去做任何的概念、推论、判断,试图排除人大脑思维的先入之见,并加以悬置。他专注于现象所呈现在人意识中瞬间的样态,承认事物已经存在(事物的确实性),让人们尽可能详尽地去描述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回归原初世界――“生活世界”。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跟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在克拉考尔看来,电影因与客观物质现实“固有的亲近性”,因而具备了“物质现实的复原”这一本性,这是电影艺术摒弃随意搬演,实现偶然性与生活流的现实意义与真实目的,这对纠正人们思维模式上日益严重的“抽象化倾向”大有裨益。克拉考尔毫不犹豫地坚信,通过电影来体验外部现实或为可行之道,当然,这种电影并非那种单纯娱乐化的电影,而是具有纪录性质的影片,“很显然,只有当我们把客观物象所原有的那些使它们显得&lsquo;那么生动和可贵(杜威语)&rsquo;的素质一一归还之后,我们才能从自己那种几乎不由自主的抽象化倾向中有所解脱。而经验――对具体的事物的经验――则是治愈心灵在科学的影响作用下染上的这种抽象化病症的良方。”可见,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物质现实的复原”这一本性在借鉴胡氏现象学“回归事物本身”哲学原理的同时,更加强调电影艺术是对“经验还原”,更加认同电影镜头中的现实必须处于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初状态”。他确信这种影像画面将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经验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使人们在影像世界中体悟生活的本质,这不仅丰富了物质现象的多种含义,更有效地避免了受众被工具理性和抽象思维异化为单面人――体现在其对悲剧与先锋派电影的全面否定(不符合电影的本性)。

二、“生活世界”与“本质直观”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为摆脱唯我论而提出的一种将先验自我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哲学理论。事实上,所谓“生活世界”是指“通过对各种科学行为前提基础的质疑,而在每个人的直接经验范围内形成的那个世界,也就是指那种丝毫不掺杂任何理性思维的直接的感性体认。”这一概念,不仅映射出了当时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现代人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更成为了胡塞尔拯救这个危机四伏的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理想武器。由此,他区分开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这两个概念,认为科学世界只是一种外在的逻辑构造,充满了不完善性和片面性;而生活世界则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感性的和实际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本质必然性,而且不管自然科学如何发展,生活世界都是人类的主要的知识域,是产生科学世界的基础,只有将生活世界作为人的价值的存在基础,才能找回已经失落的人的存在意义。电影哲人克拉考尔在论述电影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电影艺术不同于一般艺术所具有的自身的运动属性――“生活流”。“&lsquo;生活流&rsquo;的概念包括具体的情况和事件之流,以及它们通过情绪、含义和思想暗示出来的一切东西。这意思是说,生活流主要是一种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连续,尽管从定义上来说,它们延伸到精神的领域。可以假定,电影对于以日常生活为形式的生活是有所偏爱的――这一假定可以在电影手段的关心现实的基本特性中找到根据。”克拉考尔认为,在电影中最能够体现“生活流”特征的无疑是对街道的影像表达,“电影对&lsquo;街道&rsquo;的永不衰竭的兴趣最鲜明地证实了它对偶然事物的近亲性&hellip;&hellip;就现代街道的内容来说(我曾把现代街道称之为倏忽即逝的景象的集散地),它引人兴趣的地方在于那里的意外事件要多于注定的事件,而属于偶然事故的事件更是司空见惯”。街道在导演的镜头中时常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带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错落有序的建筑,各种擦肩而过的陌生面孔,将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影像深深地烙印在世俗的“生活世界”里,它“使我们能够找到某种以前所未曾注意的东西,某种就本身来说具有极重大意义的东西――我们的世界”。

“本质”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它并不是指人为的或约定俗成的本质,而是指事物呈现出来之事,并且是无法穷尽的。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理论是对本质的一种非推理和无逻辑性的直接洞察,是一种把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还原为现象本质的过程。“本质直观”强调对经验事实采取一种“悬置”或“加括号”的态度,从而“在直观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多样性中保持不变的那种东西上面。胡塞尔所谓的&lsquo;直觉&rsquo;就是直接地&lsquo;看&rsquo;、审视自己的意识领域,从呈现在意识领域内的现象之中,排除那些感性的、具体的、偶然的和混杂了虚假成分的或被歪曲了的东西,即非纯粹的现象,从而将纯粹的现象,也就是直接呈现在意识中的&lsquo;事物本身&rsquo;描述出来。这种纯粹的现象是非具体的、非感性的,也就是本质。因此,所谓本质的还原或知觉方法,就是通过反省自己的主观意识获得事物本质的方法”。克拉考尔认为电影艺术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的关键在于,电影可以毫无保留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原始面貌,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而其他的艺术样式在呈现现实生活时都会带着创作者的主观体验。同时,他还指出电影除了具备记录功能外,还具有一种揭示功能,因为现实生活在影像中具有一种暗示力量,电影可以通过物质现象的各种心理――物理对应有效地帮助我们去发现这个物质世界。这种所谓的“心理――物理对应”现象,在克拉考尔看来便是一种生活现象,亦或说生活本质,两者实为一体并非对立。显然,克拉考尔提出的“心理――物理对应”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电影的记录功能与揭示功能,让其与现实世界保持了一种近亲关系,而“心理――物理对应”机制能够帮助人们洞察到生活和人性的本质。“总而言之,电影所攫取的是事物的表层。一部影片愈少直接接触内心生活、意识形态和心灵问题,它就愈富于电影性。”

综上所述,作为20世纪风靡全球的哲学思潮之一,胡塞尔所涉猎的纯粹现象学不仅开启了本世纪初大众艺术审美的先河,更为多种艺术样式彰显其独特魅力推波助澜。电影哲人克拉考尔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意气相投,都怀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他不仅将胡塞尔的哲学原理纯熟地运用到电影艺术中,其对电影本性的追问、对日益颓废人性救赎的呼吁,更加完美地诠释了电影艺术的人文情怀,开阔了电影艺术全新的理论视野。他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回答了人们对“看电影到底有什么好处?”的质疑声,“我们时代的生活条件也许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对生活中仿佛是非本质的东西没有深刻的体会,便难以把握那些不易捉摸的本质的东西?今天的途径也许是从物质、经由物质导向精神?电影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自&lsquo;下&rsquo;而&lsquo;上&rsquo;?的确,我的看法是:电影――我们的同龄者――跟诞生它的那个时代有一种明确的关系;它迎合了我们内心最深藏的需要,这正是因为它可以说是破天荒第一次为我们揭示了外在的现实,从而深化了我们跟&lsquo;作为我们栖息所的这块大地的关系&rsquo;。”笔者认为,作为20世纪大放异彩的第七艺术――电影,现象学启示我们应该回归艺术本身去探寻电影本身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本质。现象学所研究的电影艺术,不仅把电影当作一种现象,把电影所表现的对象作为一种现象,更把作品的缔造者也看作是一种现象,电影艺术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也折射出其不同的思想倾向和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 胡星亮.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

[5] 肖平.“我要给自己划定范围”――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自序新论[M].现代传播.2009.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