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汇编3篇

通过《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的修习,使学生对中国哲学内涵线索、思维特征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等诸领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认识,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篇2

摘要:通过《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的修习,使学生对中国哲学内涵线索、思维特征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等诸领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认识,训练学生运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分析知识、人生和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心灵习惯和独立优异的道德人格,启迪人生智慧,升华心灵境界。在该课程建设中应该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课程师资队伍、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采用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中国哲学;人生;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55-03

上海海洋大学综合教育选修课是面向全校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综合教育选修课程,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随着上海海洋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6年实施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以来,我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不能满足我校深化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综合教育选修课程的质量,上海海洋大学从全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遴选了一批作为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于2010年被遴选为校重点建设课程,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网站、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基础

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在众多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被遴选为重点建设进一步表明了本课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各方面已经为建设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课程建设的意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可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精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生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生存与死亡的矛盾,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等。中国哲学是中国思想家探索、处理和解决上述种种矛盾的方式和答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古代先人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程的修习,使学生对中国哲学内涵线索、思维特征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等诸领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认识,训练学生运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分析知识、人生和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心灵习惯和独立优异的道德人格,启迪人生智慧,升华心灵境界。

2.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入的了解,智慧得到了开启,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本门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本门课程相近的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这一课程已经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新形势下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深化、教法和手段改进、科学评估等方面的新要求,教师队伍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本门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已列为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上海海洋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要加强我校的内涵建设,离不开文科的支持,对学生的培养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生智慧的开启。本课程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学习而获取人生智慧,提高心灵境界,提升人文素养。本门课程负责人攻读的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中国哲学专业,主攻的方向是人生哲学。对中国哲学中的人生哲学深有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课堂教学方面,课程负责人讲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节奏紧凑,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教态自然,声音明亮有感染力,善于用典,生动具体,讲课认真投入;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观点深刻独到,知识含量大,能引导学生进行对应的学术思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除课堂教学外还能推荐相关书目给学生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经验,教学计划、课件制作、课程大纲、阅读文献都趋于成熟。课程组成员在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在知识结构、师资配备方面有相当优势,总体学术水平较高,是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群体。

二、《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途径

课程组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围绕“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方针和要求,开展了积极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立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课程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课程组一直狠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广泛开展各项政治学习,深切领会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围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深入讨论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实践问题,统一了师资队伍的思想认识,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和贯彻。课程组确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年轻教师须具有博士学位,初步建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师梯队。目前课程组主要有6名教师组成。职称结构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上两人,35岁以下4人。课程主讲教师以副教授为主体,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具备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课程负责人硕博攻读学位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在此领域已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五项课题,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课程组成员通过到重点大学进修、与重点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会等措施进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这一年参加重点大学进修班有6人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形成“传、帮、带、促、导”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必须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才能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采用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课程选用了郭齐勇编著的《中国哲学史》作为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全面,体系完整,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文字流畅,深入浅出。此外,该书注重学理上的分析,又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新颖且立论坚实的学术观点,因此适合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除了这本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列出参考书目。这方面好的参考书目有: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李泽厚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在教学手段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直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电影播放和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学时,注意使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在课程网站上,不仅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及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上了网,同时还进行在线检测,也将开展学习论坛,力争做到相关问题能在网上解决。

3.形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形式进行,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对每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作总体的介绍,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智慧去解决现实中人生困惑。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 其中,平时成绩 40分 =平时考勤20分+小组发言10分+平时作业10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每组6人,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流派,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 000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充分的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三、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学校制定了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的的规划,颁布了相关的文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过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起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使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畅通,措施上得力,以确保质量,体现出课程的特色。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重点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综合教育类精品课程,应由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至少已担任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通过1~2个开课周期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应符合如下要求:课程内容要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每门课程不超过两个学分。教学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旨在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了解和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作业练习及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合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聘请助教协助组织和主持;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每课的作业不少于两次,考试内容及形式应能检测学生读书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开课时应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大致的进度、基本参考资料目录、成绩考核办法以及上课时间、地点、课程编号、教师姓名、联系办法等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辅教辅学。所建成的网站至少提供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我院除了对重点建设的课程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外,还聘请了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组成学校教学督导小组,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班级中设立教学信息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等提出建议,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结语

总之,本课程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为对象与范围,介绍中国人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为重点,兼顾其他各流派思想家的人生智慧的介绍。课程难点在于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面广,文言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针对以上难点似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辅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阅读原著;加强中西哲学中的人生智慧的比较,凸显中国人生智慧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广度和深度二者的关系,避免平分秋色,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建设,能够初步建立《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参考资料文库,实现部分授课录像上网,建立一套高质量的课件,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完备的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努力使得该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选修课程。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篇3

摘要:儒学思想中饱含着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这些思想科学地阐释了人生历程中,立志、学习、工作、从政以及修身敬业、忠恕待人、廉洁为政、爱民富民等方面必须谨记、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悟出激励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的深刻道理,而且对完善人际关系,提升领导素质与执政能力,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学 智慧

儒学思想不仅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典范学说,而且也是学习、修身、为人、工作、管理等的经典教义。它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设立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用愿景感召自己,用学习提升自己,用修养完善自己;用仁德影响他人、用利人对待他人、用德政施惠他人;用敬业严谨工作,用慎言协调关系,用正身处理政务等等。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精辟哲理,充满着博大的人生智慧,并且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阶段,深入研究与科学汲取儒学思想中的各种智慧,不仅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个人、身处任何层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愿景,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愿景感召,生命才有活力。而《礼记・礼运》就为中华民族打造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并随着一代代人们的努力,而赋予新的内涵。这个愿景就是天下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各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仅就这一愿景,孙文以“天下为公”明志,毛泽东以“大同社会”励人。这一愿景所寄予人生的最大智慧,就是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个人和组织设立一个美好的愿景,用以自我感召和激励他人,努力在矢志不移的追求中,实现人生的美好蓝图。

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来说,要想实现愿景,就必须通过学习,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中,要想有所成就,还需做到“定”、“静”、“安”、“虑”、“得”。即,志向坚定、沉静不躁、心意专一、思虑周详,直到有所收获。

那么怎么学,才是科学的呢?《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学习。也就是说,不仅要研读各种文化知识,而且还要不断思索、不断感悟、不断升华,进而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完善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这才是学习的科学方法。

当一个人通过学习,掌握了各种所需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必要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相应的工作水平,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内外兼修、德行一致的修养问题,最终达到与己和、与人和、与社会和、与自然和的目的。而要实现自身的内外和谐,就要“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始终保持中和的态度。所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人和”的道德原则,必须以“仁”为出发点,即《论语・颜渊》中所说的“仁者,爱人。”而“爱人”的前提是《礼记・礼运 》所说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了这个前提,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切实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然,这种境界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立人”、“达人”,绝非庸俗之人所能企及,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地遵守“忠恕”之道,用善心、善举,尤其是忍让之态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实现的。为此,《孟子・梁惠王上》再次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将小爱升华为大爱,把小我转化为大我,呼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与自然方面,儒学认为,只有始终保持“天”、“地”、“人”三者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协共生。《孟子・梁惠王上》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朱熹释曰:“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即只有顺应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保护自然,择时而取,取养结合,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都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时还会长期受到问题的困扰。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对待并合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呢?许多人往往会从领导思维与工作方法上去寻找最佳途径,其实,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能否正确看待问题与合理解决问题,实质关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不仅可以使个人安身立命,而且也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修身的根本就在于“躬行”,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遵守各种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地实现方方面面的和谐。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勤政敬业、尽职尽责,做到“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一旦走向领导岗位,就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勤勉不懈,忠于职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特别是在奉献自己、造福百姓时,还要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论语・尧曰》。

如果是主要领导者,就更应以修身、施德为己任。《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公孙丑上》亦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认为以身作则、以德行政,爱民、惠民、富民是利己、利人、利国的最佳选择。《论语・颜渊》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学而》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论语・尧曰》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子路》中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以上言论,充分说明,身为领导者,凡事都要以德自律、以身作则、躬身践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尤其要关心下属,爱护群众, 与民同心同德,从而赢得众多百姓的拥护。正如《孟子・ 离娄上》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因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只有率先垂范,使民心悦诚服,才能上下同心,协调一致,携手共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社会家园。而“为政以德”、“见得思义”、“欲而不贪”、“乐而不淫”,还能够促进领导与下属之间彼此影响、相互约束,共同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因为“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孔子家语》”,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如果能够清心寡欲,像孔子那样,把不义的功名富贵,看成浮云一般,那么其修为就日臻完善了。因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一个清心寡欲的人,虽然丢失了一些道德,但是也会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壑难填,即使有一些道德,也不会很多呀。

此外,还要克制自己、廉洁自律,做到“慎独”。《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凡是有违职业道德、社会功德和法律法规的事情,都不能做,也不能说;越是在无人看到、无人听到的时候,越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对于“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 离娄下》”的事情,更要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的态度,舍而弃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儒学的愿景思想,揭示了目标对行为的特殊激励作用,无论是谁,都要在人生历程中为自己、为组织设立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追求中,得酬夙愿。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创先”、“争优”,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

儒学的学习思想,表达了学习与践行之间的关系,他告诉我们,一切学习都要与本职工作、自身品行相结合,既要学习理论,感悟工作,又要提高认知,身体力行。这对我们今天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学的“修身”思想,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行为准则,对我们今天提高公民素质,尤其是提升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的职业道德与执政能力,都有着更为切实的指导作用。

儒学的“和谐”思想,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协共生关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体精神,对我们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深远的理论依据。

儒学“廉政”思想,要求领导者既要廉洁自律,又要勤政爱民,从古至今,一直是国家、社会和百姓对领导者的履职诉求,它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积极的感召作用。

总之,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充满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生修养、自我完善、人文关怀、科学管理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看了“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