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史论文(热门3篇)

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科学技术哲学史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科学技术哲学史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史论文篇2

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学科板快、当前关注问题、未来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

科学技术哲学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 学界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渊源。如学者任元彪从学术渊源上指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传统;(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而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源在“自然辩证法”,他们比较突出“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 笔者认同郭贵春等人的观点。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

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富有争议,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学者黄顺基、黄天授和刘大椿在1991年编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科学技术哲学作出了明确的定位。他们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新问题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是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的一门新学科。学者刘大椿在2001 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又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而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辩证法” 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 它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色彩的诸多科学部门的总称, 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学者于棋明据此认为,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汇集或孕育、成长以至分化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分支学科。学者陈其荣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这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范式在当代发生了改变。从以上众多学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不同见解中, 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要想对科学技术哲学进行学科定位,至少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否从“哲学”的范围内界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内容, 第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 第三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性问题。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

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般都趋向认同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尽管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但学界关于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差异,但是有一点比较明显,那就是学界一般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科学与技术的本质问题”、“科学与技术的价值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问题”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热点

五、新时期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科技哲学的发展也面临相同的境遇。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哲学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其未来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学者庞跃辉则认为, 以现代科技变化发展规律和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技哲学, 无论是从推进现代科技良性运行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还是从科学技术哲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来看, 科学技术哲学都必须下功夫解决面临的三大前沿问题:(1)如何认识现代科技和科学伦理的内在关系;(2)如何认识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内政关系;(3)如何认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内政关系问题。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学界在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方面的意见基本相同,但是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板块内容、关注热点和走向趋势方面的研究分歧较大。这也正好说明我国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科学技术哲学史论文篇3

一种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它的哲学思想上,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哲学正式被引进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几经坎坷,毕竟意义重大。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西方哲学才使得中国的哲人们对自己的哲学有了哲学自我意识和哲学的学科意识。就连“哲学”这个词,也是日本人首先用来翻译西方的philosophia(原意为“爱智慧”),然后才传到中国来的。

然而,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就连西方的哲学家们也众说纷纭,没有确定的答案。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哲学这门学科在西方本身就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因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哲学”的理解也就很不相同。所以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个人想要学习哲学,除了学习哲学史外,别无他途。

那么,如何学习哲学史呢?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哲学史上的那些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言论牢记在心,如数家珍,甚至尽可能地背诵下来。这种方式是非哲学的方式,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让人头脑僵化。用真正哲学的方式来学习哲学史,就是要敞开自己全部的心胸,试着用历史上一个一个哲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于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因为西方哲学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论证,很少教条,具有自由思想的风度,另一个重要特点则是有自己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它是一个个哲学家一步一个脚印地承前启后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具有基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兴趣的青年人,都不会对人类思维是如何从其童年的天真逐渐成熟起来,并发展到今天如此复杂高深的程度这个问题无动于衷。

的确,当我们用古希腊哲人们的眼光仰望星空并思考万物的本原时,我们会唤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忆,那时我们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哲学灵感啊!我们在中世纪哲学家们身上领悟到青春的压抑和躁动,我们向黑暗的旷野里大声呼唤却没有回答,我们只有转回内心祈求命运的指引。

近代哲学是一次光辉的日出,理性从地平线上跃起,整个世界进人了热烈喧闹的白天,人类思维成熟了,它如同一个成人冷静地面对日常生活并思考着生活后面的根据,以便更有把握地驾驭这种生活。现代哲学则有如一个智慧的老人,既有老人的宽容,也有老人的偏执,还时有老人的狡黯和玄奥,要完全理解他,的确太难,除非你自己有足够的阅历。

当我们沿着人类思维的踪迹走过一遍,我们就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再生。如同肉体上的成长一样,这种精神的再生也需要经受磨炼,经历痛苦,但总的来说是欢乐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在道路的前方有迷人的前景吸引着我们,我们渴望“成人”、“成己”。到那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窥见了人性的奥秘,理解了人生的真谛,我们获得了一种力量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自己所选择的目的。

然而,在我们达到这一步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会用每个哲学家的眼光看世界”,这种思想实验很有意思,但也很不容易。青年人常常缺乏耐心,急于作出自己的判断,且偏爱作否定性的判断,以为否定判断最易于显出自己的个性。

其实一个总是习惯于说“不”的人恰好暴露出思想的空疏,他的分辨力只相当于一个三岁儿童对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分辨力。当一个青年刚刚读到一位哲学家的几句话便傲然宣布:“我不赞成他的观点!”这只能说明他还完全没有入门。

凡是在哲学史上留下自己见解的哲学家,都具有绝顶聪明的头脑和过人的大智慧。人类的思维能力在几千年这么短暂的时期内并设有明显的进化,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人写下的思维轨迹时,相当于在同一起跑线上和他们竞技。我们的优势仅仅在于,我们不但知道他们的看法,我们还知道他们以后的那些人的看法,包括批评他们的种种看法。

但我们要能批评他们,首先还得理解他们,就像他们的那些批评者所做的一样。而由于我们有了当时人们所不可能有的历史知识和更广阔的视野,我们理解他们就比当时的人理解他们要容易得多。

正如生物进化几亿年的历史被压缩在人的胚胎发育的十个月内一样,我们也有可能在两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里走过人类两千多年哲学思想的进程。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自知其无知”,以开放的心态投身于每个哲学家所处的精神氛围和在这氛围中所产生的问题,并进而体会他们的苦恼和困境。

他们是一步步把我们引入哲学殿堂的导师和朋友,我们与他们神交,就是与人类哲学思维本身打交道。当然,我们也必须“人乎其里,出乎其外”,但我们跳出他们的局限并超越他们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再以投人的心态读他们的后继者的书。

就这样,当我们全身心地投人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之后,我们也就相继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家;我们不断地转移自己的立场,训练着对一个哲学观点的快速的领悟力和把握卜的灵活性。长此以往,我们就逐渐拥有了一种能力,能够面对一种陌生的观点或思潮迅速洞察其要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就叫做“哲学素养”。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或者如黑格尔所说,哲学史就是哲学。一个不学哲学史的人,哪怕他记熟了一大套哲学“原理”和教条,哪怕在日常生活中他满嘴的哲学名词和术语,他也不懂哲学。

哲学无定论,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对话中生成和发展的有生命的思想。对话必须有对话者,而最有价值的对话者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这些人最集中地汇聚在哲学史中。

看了“科学技术哲学史论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