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人与自然的哲学反思论文【汇编三篇】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异化。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人与自然的哲学反思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与自然的哲学反思论文篇1

摘 要:随着“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成为人类思考的一个焦点。回顾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贯穿人类生存发展全过程的一条主线,自从人类挣脱自然的“脐带”人类作为自然生物链的高端动物,从原始工具时代从事生产起,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特别是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转向,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的基本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和最迫切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自然;人;和谐

2015年,一部有关环境的记录片在人民网首发,紧接着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一年多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又该怎么办?纪录片中多次的采访和的案例对比,令台下的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余悸,再次引发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在全球的普遍展开,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这种成功,恩格斯早在几百年前就对人类提出过警告:“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然而,这种警告并没有引起世人普遍的关注。任意的,没有节制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界的运行机制,打破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诞生之前,我们的星球表面绝大部分被蓝色的海洋和绿色的森林所覆盖。自从有了人类以后,人类的生存活动诸如利用大自然,开发大自然,以及人类之间的战争,对大自然对整个星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向区域性,全球性发展。水资源日益枯竭,大气污染,天空变了颜色,植被也因为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渐渐枯萎,人与自然的原生态发展关系也带来了新的困境。

一、人与大自然的一体性

回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史,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看成是亲子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依偎和敬畏于身边的自然物。自然界是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纽带,作为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人类作为劳动存在物的价值“源泉”,人由自然孕育而来,大自然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类是一个有内在关联的的生态复合系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界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这就从统一性和根源性上决定了自然界对人类有天然的价值要求与取向。我们必然要通过社会实践同自然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界,没有自然的恩赐,人类将无以为生;人类也是自然的最大破坏者。长期以来,人类只注重了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而没有注意到对自然的滋养与保护,使大自然变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人与自然界是天然合一的,人来自于大自然,从属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员。自然有使用价值,人类对此毫无疑义,但是,这种自然观并不能使得人们去合理地使用自然,反而成为人们毫无顾忌滥用自然的理论根据。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界的利益是始终是一致统一的,人类要想保护自己,同时必须保护自然。

二、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随着人类的进化加快,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日益深远。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学术界做出了很多探讨,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评价“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有两种倾向即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之争。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就是对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确信,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环境的主人,人只对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对人之外的其他物种的义务只有一种间接的义务,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具有任何伦理色彩,人是价值的唯一主体,人类保护资源、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的目地也都是为了自身。宇宙是人类构想的,自然界是人类构建的,人类当然是宇宙的主体。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症结在于,它忽视了环境对于中心的重要意义,人开发自然,利用资源是因为人需要自然,依靠资源,通过资源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与发展需要,人不可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然而对于宇宙大自然来说,地球上人类的存在,无论从空间,时间还是从绝对力量上看,都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人类中心主义渐渐使得人类向一个危险的方向滑行,现在的人们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使得人类的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不幸的是,这种影响已经造成环境的大量污染,曾经绿色的家园已经和正在被人类自己不断蚕食和破坏。过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征服自然,向大自然进攻索取,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人类幸福的价值观是完全错误的,人们把自然界与自己的关系看成是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这正是现在正被我们检讨和批判的。而且现在人类中心论以人类的需要来衡量和改造自然,完全从人类利益的角度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也是片面的。

前者试图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向外延伸,离开人类主体,自然界毫无价值可言。人的“尺度”即人的本性、需要、能力等,是人类判断一切好坏、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的”中心”;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价值理想追求的目标”中心。后者基于生态学观点,认为人,生物和自然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生命和自然界具有内在的价值。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无论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存在非常狭隘的理解。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不要人为干预自然界,是不合常理的。因为人类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生存,因此不干预自然是不现实的。

三、营造绿色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和谐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是一个不断从历史走向现实、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营造绿色家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关涉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应然要求。人类即是自然界的主人,又是自然界的仆人。一方面我们有权利享有地球资源和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有义务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所以我们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当关心爱护自然与自然做朋友,克服人与自然的对立,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互为一体的“双核”生态伦理学。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次,要强化环保意识,建立环境道德规范,以此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保护自然环境免遭污染与破坏。具体到个人来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消费中,都应自觉爱护环境。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应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实现清洁生产。政府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直接影响到环境质量的高低。我们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意识与科学发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人与自然这一共同体中,人类和千百万其他物种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也应该敬畏生命,善待自然,反对任何违反自然生态规律的行为,节俭的使用自然资源,崇尚绿色消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关涉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应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将会达到完美统一的标准。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2] 李刚.制度伦理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1.

看了“人与自然的哲学反思论文”的人还看了:

人与自然的哲学反思论文篇2

摘要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异化。本文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并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68-0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实践活动究竟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还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中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在这里,人类中心主义又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种,强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自然界的存在只是为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为实现人类价值最大化,人类可以肆意掠夺和破坏生态资源环境。弱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人类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但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仍是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类保护自然行为的依据,也是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

不管是强势还是弱势人类中心主义,都暴露出人类的功利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片面的夸大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只承认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不考虑自然界对人的制约性。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实践,就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自身存在和内在规律的漠视。事实不断的证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否定和对抗的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中,把人确立为唯一的价值和目的中心,形而上学的分离了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把它们对立起来,使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陷入困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随着上世纪中叶的生态危机的突显,非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环境伦理流派是:辛格的动物解放论和雷根的动物权利论组成的动物解放/权利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和泰勒的尊重大自然理念表述的生物平等主义,以及由大地伦理学莱奥波尔德)、深层生态学(内斯)、自然价值论(罗尔斯顿)阐发的生态整体主义。他们的观点虽各不相同,但其矛头却是首先指向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一切生命都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和奴役自然。人能够把自身的价值、利益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的价值、利益平等对待,能够在自身的价值观中包容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人类应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

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理论上是理想化的。首先,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没有区别的,否认了人的价值地位。其次,它片面的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归结为“人类”这一概念,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但是,每个人依据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环境受益、环境损失和承担环境责上是不同的。最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在于近代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撇开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不谈,忽视现实中所存在的经济差别,抽象的谈论大自然的权利,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不是夸大了人类的力量,就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它们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的思维方式,汲取二者合理的观点,构建一种新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依赖于对整个生态自然界的认识,其内涵包括:

(一)遵循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

生态合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合理性的价值观,以整体性、相关性、具体性为原则。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表现为生态整体的合理性、生态因素的平等性、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等几方面。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的生态合理性,考虑到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在理论上把价值的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形成生态关系的合理性。

生态价值观的价值合理性存在于生态整体之中,消除了人类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价值地位,强调生态整体的合理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在价值上的平等性,人与自然都存在于多样性的价值主体中,遵循对立统一,共生共荣的价值关系。人类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人的行为合理性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架构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建构原理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合理的价值生态的建构。

(二)在平等的生命交流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人和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人类承担着协调有机体各部分功能的职责,人类行使调控者的职责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不但要考虑人类的利益、价值,而且也要考虑到其他生物的利益、价值。整个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告诉我们,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利益整体,其中任何物种包括人类的存在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生命的交流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的价值,便决定了人与自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

(三)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系统内部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越具有丰富性、完整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保障,人类全部的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个动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

(四)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又分国内公平和国际公平。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着有限资源代内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要想保持整体发展的持续性,需要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达国家应改变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则应选择可持续发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代际公平也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点上提出来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代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是均等的。前代人的发展不能靠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维持济增长,这既损害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又阻碍了后代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条件。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未来观念,利用生态资源时,在考虑后代人自然资源利益的时间布局基础上,再去进行代内的空间布局。只有实现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生态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从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加强政府调控等多角度进行,下面我们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一)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对民众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引导

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人类建立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消费观,指导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态度与责任感。目前,人类不合理的经实践动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物种灭绝,冰川消融,自然资源枯竭等现状已经严重威胁到整体的生态平衡,要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通过环境教育,培养生态道德素养和合理的实践行为。培养生态道德素养有助于人类建立起对自然的道德情感,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做有良好生态道德素养的生态人。培养人类进行合理的实践行为,用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去科学的改造世界。环境教育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建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前提和保障,是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手段。

(二)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及法律法规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由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环境法制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体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促进现代环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目前已有的环境法律保护制度是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它没有全面的体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宗旨。保护环境虽然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相关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尤其是地方法规力量薄弱,不能有效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为此,首先要研究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有关环保护境与经济协调的立法体系,并在今后逐步实施,并在执行和监督这两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监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真正做到树立并发挥法律的权威,从而给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三)倡导绿色科技,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

生态价值观主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人类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上进行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人类必须大力发展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科技,改变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人们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为当代人的后续消费预留资源,也为后代人的消费预留资源,不能单纯以消费数量增长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唯一标准。

(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除了从观念上进行引导,在实践中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循环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它的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力求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它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主张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实质上是在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道德与文明.2000(1).

[2]唐志强,李亮.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12).

[3]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谢冬慧,王建国.论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法学杂志.2008(1).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与自然的哲学反思论文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