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知识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有关郭沫若的【热门八篇】

篇1:林徽因反对拆除北京古城墙,为何郭沫若却坚持要拆?

现如今,对于一项古建筑,人们都知道,这是应该受到保护的,毕竟都是古人留下来的非常重要的遗迹,也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但是在几十年前,情况还不是这样。曾经面对北京的古城墙,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非常反对拆除,认为这是应该保护的,但是郭沫若却坚持要拆掉,以现在的思维来看,自然会认为林徽因是对的,也没有人会想要去拆除古城墙,但当时为什么郭沫若却坚持要拆掉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北京古城墙的历史

在历史上,北京一直是一处重要的位置所在。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国的首都。辽国时期这里是南京,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指的都是今天的北京。而更让我们熟悉的,让北京更有历史特色的,是明清时期,这里被当作京师。数千年来,风雨也好,战火也好,北京都保留了它最古老和最具有底蕴的气质,吸引着万千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前去游览。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北京的古城墙。那些原本是历史时代的鉴证,是宝贵的历史文物,如今却无法再重现了。

北京古城墙历史悠久,最早创建于元朝时期,明代时,北京古城墙建设完成,清朝沿用。如果计算时间的话,北京古城墙历经几百年,跨越了七个世纪,这样的历史感,不由得让人为之感到震撼。

朱棣原本是驻守北京的燕王,登上大位之后,他深深知道,自己最根本的势力就在苦心经营多年的北平。为了回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地方,为了回到那些最忠于自己的将士们中间,也是为了边防建设,1403年,永乐皇帝朱棣将北平改称为北京,并计划迁都北京。

三年后,朱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满朝文武,北京开始修建宫殿,维护城墙,一年后,北京开始修建坛庙等。

在战火中,古城墙并没有被摧毁,可是战火平息之后,古城墙却被拆除。如今,我们再也无法见到它当年雄伟壮阔的模样,再也看不到它威严庄重的过去了。拆除北京古城墙,是郭沫若为首的学者们坚持的。郭沫若要拆北京古城墙,理由很充分,但最后一点却让人受不了。2、郭沫若为何坚持要拆城墙

郭沫若认为,城墙是古时候的防御工事,对于现代的飞机大炮,城墙早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从实用性角度考虑,应该拆除;而且古城墙限制着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对于一座准备建都的城市,应该拆除;最重要的,也是郭沫若深信不疑的,那就是古城墙是封建余孽的象征,必须拆除。

其实前面几点,如今已经有学者对其肯定,说的没错。但是最后一点实在是不敢苟同,古城墙是封建余孽的象征?那么故宫呢?所以最后一点是站不住脚的。为此,郭沫若也引来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声音最大的,就是梁思成夫妇。

大家对梁思成的认识,更多的停留在了他与林徽因、徐志摩的爱恨纠葛中,反而忘记了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古建筑专家。为了阻止郭沫若,梁思成提出了保护北京古城墙的方案。他认为,应该在旧城区之外的西侧,开辟一处新城区,这里就作为祖国的心脏。用一条便捷的通道连接新旧,北京城的政治中心与城市博物馆就畅通了。

梁思成的提议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单单反对郭沫若拆城墙这样简单。梁思成的提议,正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一个全面的、体系的城市规划建设书。我们放眼看世界,小到本地城市,大到与国际接轨,很多城市都选择了这样的建设方案。梁思成的理念是完美的,是超前的,但是却没有被接受。

当时负责拆除工作的是吴晗,林徽因为阻止吴晗,向他大喊“将来要后悔的”!林徽因说,这些都是文物,是古董,将来后悔了,重建了,也不过是假古董。可是,反对无效。

虽然如今北京古城墙还保留了一些,但是不完整的状态再也无法让我们感受当初的庄严,但是后悔已晚。3、北极古城墙的命运

1952年,古城墙拆除工作正式开始,外城拆得差不多了,内城墙也拆了大半。林辉因为不能接受拆除城墙而大病一场。

当她看着一座3000多年历史城市废墟被慢慢抹去,她为这些辉煌的文明成果即将湮没在历史中而感到悲哀,他告诉世人"你们现在破坏的是真正的古董,破坏的古建筑再也回不来了,即使重建也是假的,没有原来的魅力。"

50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最后,林徽因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精神衰竭而死。1964年,内城墙被拆除,同时古城楼、瓮城、角楼、箭楼也相继被拆除,只剩下正阳门城楼和德胜门箭楼。

大规模的建设持续了26年,直到1979年,政府下令停止拆除,并保护剩下的城门。当时内城墙只剩下北京站以南、内城东南角楼以北和西便门三处残垣,没过多久,修复工作又开始了,1987年修复了100多米的城墙。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修复古城墙以恢复首都原有建筑文化特色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已正式开始修复古城墙,并将其开辟为"明城墙遗址公园"。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至2006年,北京内城东部元城南段遗址进行修缮,纳入明城墙遗址公园。目前,仍有许多城市建筑在讨论如何计划恢复。

如果梁思成和林徽因现在能来,他们会如何看待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修复工作的工人们,他们所经历的悲痛、失望和孤独能否得到解脱。依然会有一种诸葛亮式的畅快,笑看世界的短视、粗俗。

相信他们更多的感受应该不在自己的感受,而是欣喜地想到,这些代表古老文明的符号终于即将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但他们再也看不到了。他们是时代的背景,过去的人们在他们身上涂抹了太多不同的色彩。

他们曾经想从旧时代彻底过渡到新时代,却遭遇了太多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篇2:郭沫若的日本妻子以及5个孩子的结局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郭沫若的一生拥有着三位妻子,其中最让人诧异的是还有着一位日本妻子,并且还与这位日本妻子有着5位子女。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还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被迫之下辞别了他的日本妻子与5位孩子回国抗日了。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那么郭沫若留在日本的妻子和儿女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他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结局?

郭沫若的这位日本妻子叫佐藤富子,出身于日本名门望族,比郭沫若小2岁。1914年,郭沫若到日本留学,进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在这期间,他有缘认识了佐藤富子。后来俩人一见钟情,佐藤富子被这位来自于中国的才子所折服,于是佐藤富子背着家人嫁给了郭沫若,成了他的第二位妻子。

讲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当年郭沫若是否告诉佐藤富子他已有家事,此时他的正妻张琼华正在家里守寡为他伺候老人。还是佐藤富子知道这个情况也愿意死心塌地的嫁给郭沫若,总之,不管中间啥情况,反正郭沫若娶了这位美丽的日本姑娘,并且俩人在日本还挺能折腾,一共生了5位孩子,四男一女。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爱国心切的郭沫若告别了妻子儿女们回国参加抗日,这一别就是十一年。一直到1948年,抗日战争结束几年后,佐藤富子带着她跟郭沫若的5个子女来到了中国寻找郭沫若。

可是,大文学家郭沫若同志早己与他的第三位妻子于立群结婚多年,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寻夫的佐藤富子伤心欲绝。幸好周总理出面帮助佐藤富子入了中国籍,改名郭安娜。于是郭安娜与她的5个孩子在中国大连定居下来。

那么被郭沫若抛弃的这位日本妻子与孩子们在中国度过怎样的人生结局呢?小编整理了些资料给大家一一道来。

郭安娜也就是佐藤富子,在中国定居后,受到当地政府的帮助,抚养5个孩子长大成人,1983年,郭安娜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于1995年病逝于上海,享年101岁,也算是一位长寿老人了。

长子郭和夫1941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跟随母亲来到中国后,一心报效国家,成为中国科学院著名的有机化学博士导师,为我国石油化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4年脑溢血突发病逝在岗位上。享年77岁。

次子郭博,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1955年,他归国后成为国内著名的建筑师,上海许多建筑都出自他的创作。

三子郭复生,是中国科学院著名的动物学研究专家。

女儿郭淑瑀。1945年,郭淑瑀毕业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48年归国后。在天津外国语学院任教,后来日语专业系主任,直至退休。

五子郭志鸿,中国著名的音乐家,1978年,郭志鸿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副教授,后被评为教授,直至退休。

以上就是郭沫若的日本妻子与他们的5个孩子的人生结局,虽然他们早年被郭沫若抛弃在日本,但这五个孩子在母亲佐藤富子的带领下回到了中国。并且几位早已在日本大学,学业有成的子女因为自己身上流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液,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最后,我认为虽然郭沫若抛弃了这孤儿寡母几人,但他的日本妻子与孩子们放下对一位丈夫与父亲的怨恨,选择留在了中国,并支持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算是人生最完美的结局。

篇3:乐山郭沫若故居

乐山郭沫若故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山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位于沙湾城区文豪街315号,背负绥山,面向沫水,故居名由启功先生题写。距成都150公里,乐山市35公里、峨眉山市25公里。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中式穿斗结构平房,由四进三井和一个后院组成,有大小房间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148平方米,至今保留古朴风貌。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乐山郭沫若故居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沫水街中段,这里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2006年05月25日,“乐山郭沫若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沙湾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地,郭老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史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沙湾,"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这正是历代文人对沙湾的赞誉之词。

郭沫若故居座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由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组成。故居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如今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于此。

保护范围:

南起故居南侧道路边界线,西至故居西侧道路边界线,北至故居北侧院墙并向东延伸,东至故居东侧道路边界线的围合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北起绥山西路道路边界,东至故居东侧商业街道路边界,南至玉溪街北侧道路边界,西至德胜钢铁厂东侧外墙的围合范围。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

篇4:郭沫若的一字师

194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部新历史剧《屈原》正在重庆的一家剧院上演。尽管天气酷热,这个地方还是挤满了人。人们盯着舞台,为情节的曲折和演员的精彩表演鼓掌。

演出时,云阿姨生气地斥责宋玉:“宋玉,我很恨你。你辜负了老师的教诲。你是个没有骨气的学者!”不时地,观众中有人加入进来:“好责骂!”但是有一个戴眼镜的人,他看起来像个学者,但是他偷偷摇了摇头,看起来很不满意。原来他是话剧《郭沫若》的作者。今天,他和观众一起检查这部戏的表演效果。此刻,他觉得这条线很乏味,但直到最后,他才发现这条线的缺点。

第二天晚上演出前,郭沫若在后台发现张瑞芳在演陈娟:“我觉得娟姨对宋玉的台词有点无味。你感觉如何?”

张瑞芳坦言:“我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充分表达蝉娟对宋玉的强烈仇恨。在这里玩总是有点尴尬。”张瑞芳接着说:“在‘没骨气’后面加上‘无耻’怎么样?”说着,张瑞芳根据情节表现,说道:“看来味道还不够。”

郭沫若进退两难。正在化妆的演员张一圣听了郭沫若和张瑞芳的谈话,突然补充说:“把‘你是’改成‘你这个’还不够吗?”

郭沫若听到这些,就请张瑞芳再表演一次。当张瑞芳说:“你这个无耻的没有骨气的学者!”郭沫若几乎和她同时哭了:“嗯,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郭沫若激动地拍着张一圣的肩膀说,“我真的有你。这种变化确实更美味。今晚,我们就按照这条线打!”

篇5:芭蕉花郭沫若赏析 芭蕉花全文赏析

《芭蕉花》是一篇叙事散文,是郭沫若当时旅居日本福冈怀念其母亲而作,作者寄情于芭蕉花,通过回忆幼年往事,抒写了对曾经没有真切体悟到的母爱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同时也凸显了一生劳苦的母亲光辉的精神境界。

全文赏析

《芭蕉花》表达郭沫若对母亲的感怀之情。文章托物言志,借芭蕉花抒发情怀。在怀想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于理想、信念执著坚定的追求。作者以散点聚焦的方式组织生活事件,拉家常似的讲述自己家族的故事,回忆中对母亲绵绵情思也就抽丝一般地细细扯出。

作者寄情于芭蕉花,通过回忆幼年往事,抒写了对曾经没有真切体悟到的母爱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同时也凸显了一生劳苦的母亲光辉的精神境界。这篇文章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于作者把对苦难母亲的怀念与当时漂泊海外的处境联系在一起,对母亲的怀念是人之常情,这装满了酸楚的想念,诚挚而动人。

篇6:郭沫若挖定陵,揭秘郭沫若挖墓后的报应

说起郭沫若,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作家以及历史学家。郭沫若除了写作之外,还有另外一大嗜好,那就是喜欢考察古墓。在郭沫若看来,若是想要好好的了解一下历史,古代皇帝的陵墓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对象了。而明朝定陵,就是郭沫若一再主张挖掘开来的。

其实郭沫若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明朝的定陵,而是永乐大帝朱棣的陵墓。可是因为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郭沫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相对好挖掘一些的明定陵。

但实际上,明定陵的发掘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毕竟皇帝陵墓的挖掘,也就意味着会有很多文物出土,然而当前并没有足够的保护文物的能力,如果贸然挖陵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很多珍贵文物的毁损跟流失。可是郭沫若一意孤行,对定陵地宫展开了大规模的挖掘。

结果可想而知,定陵地宫被挖掘出来之后,大量珍贵的丝绸,字画等宝贝,在接触了空气之后迅速氧化,瞬间面目全非。对于这些文物的毁损,郭沫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听闻郭沫若在挖明定陵的时候也遭到了应有的报应。后来他的两个儿子相继自杀而死,最后一位夫人于立群多年之后也在家中自缢而死。当初很多参与到定陵地宫挖掘的人,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善终。有人在狱中自杀,有人因为飞机失事而死,而且就连居住在附近的一些农民,因为拾得了万历皇帝的棺材板,结果也相继遭遇了不幸。

篇7:重庆郭沫若旧居

重庆郭沫若旧居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时代:1938-1946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沙坪坝区

批次:第七批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

该址坐北朝南,为二楼一底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4.2米,进深11.3米,通高约16米,占地面积共计约220平方米,建筑面积595.23平方米。该旧址原是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的内弟张营长构建的私宅,后让给国民政府作为政治部第三厅办公地。现为居民住宅,因年久失修,已日渐破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留学日本,1917年后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以新诗《女神》奠定文坛地位,成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主将。抗战期间在重庆创作以《屈原》为代表作的系列历史题材剧本,轰动陪都。他的史学研究成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选作党员学习教材。郭沫若在大革命时期担任过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日本十余年,抗战爆发后归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12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来到重庆,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中,领导文化界人士坚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9月第三厅改组,经周恩来巧妙安排,郭沫若担任了政治部下属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1年曾由周恩来发起,各大城市文化界共同为他庆祝50大寿,蔚为美谈。1945年12月,在内战阴云密布的形势下,由郭沫若起草、重庆文化界三百多人签名的《对时局进言》,对国统区-的兴起发挥了极大作用,郭沫若成为了群众运动著名的领袖。建国后,郭沫若历任党和国家多种领导职务,主要领导文化和科学事业。此处反映了郭沫若在重庆的办公、生活情况及抗战期间宣传文化阵地的情况,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背景及人文信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1983年12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

篇8:郭沫若和华罗庚年龄漫谈

1978年初,中国科学院前院长郭沫若因病在北京医院住院。数学家华去拜访了,两人讨论了长寿的问题。华问郭沫若,古人常给长寿的人起好名字,如花甲、珍奇等。但是如果年龄不是整数,比如说,77岁,88岁,99岁,怎么称呼呢?老郭回答道:

"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必须求助于数学和语言学."

老郭接着说道:

“有人称77岁为‘幸福生活’,88岁为‘稻子生活’,99岁为‘白寿’。原来这是三个谜题。用草写的快乐的字符,由773个字符组成。仪表字符由88个三个字符组成。白色少一百个单词,正好是九十九个。”

华听了郭沫若的解释,拍手笑道:

"人们说老郭知识渊博,这是真的."

毛泽东主席晚年常说一句话:

“七十三,八十四,地狱之王不会自称。”

有人说,73岁是孔子去世的年龄,84岁是孟子去世的年龄,所以73岁和84岁是不祥的数字。这种说法当然是迷信的。然而,这个谚语不能被视为迷信。因为它是人们从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人体的某些生物学规律,所以应该从人体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研究。看一看人口记录,73岁和84岁左右死亡的人数确实高于70岁至80岁和80岁至90岁这两年其他年龄的死亡人数。这两个“检查站”值得进一步研究。

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生命的节奏是7或8的倍数。在这样的一年里,人体总是会有一些负面的变化,而且变化越大,持续的时间就越长。根据这个理论,73岁,实际年龄是72岁,而且

72 = 8×9;

八十五岁,实际年龄是八十四岁,而且

84=7×12 .

这里有8或7个,在“检查点”上面。此外,中国历来有一种关于更年期的说法,即女性“7749”,男性“864”,这已成为传统民间生理常识。而49和64分别是7和8的倍数。虽然这些陈述不能说是可靠的,但它们可以作为参考。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百科知识】热点

【百科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