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西方苏格拉底哲学论文汇编三篇

在对苏格拉底哲学观进行深入了解之前,必须先熟悉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观,即自然主义哲学观,当时的哲学观已经从原始的宗教观进入了自然主义时代。以下是百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西方苏格拉底哲学论文

西方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篇2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之比较研究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死亡哲学对于命运问题,有学者认为孔子采取的是回避态度:“未知生,焉知死?”用今天的话说,生的道理,我们还不明白,怎么可以懂得死呢?我国在殷商时就采取了崇拜天地的宗教。孔子信仰中国原始的天命现:天是人世间的主宰和人格神。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他“畏天命”。但他并不迷信周时的卜卦。他对神鬼也是敬而远之。在孔子看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不可以分开讨论的,解开了一个,就自然解开了另一个。若要明白死,就必须先明白生。笔者认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由生来考究死,其用心根本不是要人回避死亡,而是在于避免把“知死”变成少数儒者予以穷究的纯粹理论问题,而使之成为常人都应当努力

体认且切实履行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孔子死亡思想的 社会品格和 实践品格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但无论如何不能构成孔子不重视死亡、根本否认反对人生的心性体认路线的理论依据。而且,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想来 是对死亡本性甘心“无知”的苏格拉底也有所不及的。苏格拉底笃信灵魂不生、不死、不灭。但同样认为自然是不可磨灭的,转而强调对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苏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个结果。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 哲学看成是预习死的一种活动。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即致力于寻求和建构某种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是为了使灵魂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不死,以后____的死后得救也是受其影响。他们的不同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人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活?这是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苏格拉底和孔子处在不同 环境之中,却同样认识到 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是现世生活的“不洁”,他们都想通过重新整合的方式实现社会秩序的合理化,他们在政治与道德问题上的思考之相似性,表明了人类所遭遇的问题是相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相似的。但双方选取的路径和取向上不同,却反映出各自不能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展示了双方比较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的意义上,也预示了两种 文化在未来的 发展过程中的分道扬镳。两位先哲的这种差异性,其实就是两种文化&mdash;东西文化在源头上开始分流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

看了“西方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的人还看了:

西方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篇3

苏格拉底&mdash;&mdash;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先驱

现代西方文明史最早被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古希腊的各种文学思想正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抑或互相碰撞,抑或兼并融合。因此古希腊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艺气息。在这个熠熠生辉的“文学社团”中,苏格拉底是古今中外最受人尊崇和赞誉的古希腊哲学家。

1、苏格拉底的哲学观

1.1 自然主义哲学观

在对苏格拉底的哲学观进行深入了解之前,必须先熟悉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观,即自然主义哲学观,当时的哲学观已经从原始的宗教观进入了自然主义时代。前苏格拉底时代的世界观试图从大自然中寻求存在的本质,人类彻底摆脱封建迷信和上帝超自然力量的枷锁,开始脚踏实地进入现实的自然世界,这种转变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称为自然主义哲学家,他们力求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观察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以此证明宇宙从何而来。

1.2 认识自我

然而自然主义哲学家未能如偿所愿。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宇宙千变万化、无边无际,要想观察到所有的现象犹如水中捞月。就在这个瓶颈时期,苏格拉底创立了唯心主义。苏格拉底哲学观源于阿那克萨戈拉的观点。阿那克萨戈拉第一次提出灵魂的概念,这个概念启发了苏格拉底。宇宙浩瀚缥缈,所有的事物皆非源于宇宙,而是起源于存在于宇宙中并获得认知体验的人类本身。因此西塞罗在评论中提到,苏格拉底是第一位将哲学从大自然回归到现实、回归到人类社会、回归到伦理道德,回归到是非善恶的问题上。苏格拉底关于人类灵魂的观点在其重要的哲学观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认识自我”。他从不同角度对“认识自我”做了透彻的分析。首先,“认识自我”是一个道德范畴,主张剖析自我、谦逊和自律。从哲学的角度上,苏格拉底强调灵魂的重要性,追求真知是哲学的基本职责。苏格拉底认为,真知并非源于自然,亦非源于人类的感性认识,而是人类借助于其理性层面,从物质世界中获得的具体认知。因此,哲学家所努力寻求的真知,只有通过人类本身理性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和深入剖析自我才能获得。简言之,“认识自我”就是人类理性层面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苏格拉底也坚持推崇这个观点。他的一个朋友很好奇,世界上是否存在比苏格拉底更明智的人,因此他向神求得神谕,答案是否。苏格拉底对此非常疑惑,他周游各地,与所有见过的人攀谈,发现他们都自认为很明智,其实不然。苏格拉底终于释然,并得出结论,神之所以认为他最明智,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自知无知的人。

实际上苏格拉底希望通过这个观点,鼓励人们尝试理性思考,挑战传统观念。 比如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运用洞穴寓言,生动描绘了人类的认知发展。

“想象一下,有这么一群人,自他们出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黑漆漆的小洞穴里。他们的手脚都被锁链拷着,无法动弹。不远处燃着火堆,他们只能见到昏暗的灯光在墙上投下的影子。有一天,他们之中有一个人被释放出来,走到了洞穴外边。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不同,刺眼的阳光无情地摧毁了所有的幻象,他终于意识到以前曾经深信不疑的只不过是幻影罢了。”

这个寓言中的“黑漆漆的小洞穴”象征着祖辈世代遗传下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锁链”则象征着人类停滞不前,不敢挑战传统观念。毫无疑问,这些传统观念历经时间的验证,不能否认其存在的重要性。但是不能盲目接受这些观点,否则我们只不过是一群没有思维能力的木偶罢了。

1.3 苏格拉底式对话

苏格拉底大部分时间在集市或者公共场所与形形色色的人交谈-男女老少、富人或穷人、奴隶或自由人等,一般采取问答的对话模式,由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话题,如勇敢、爱情、友谊、公正、灵魂等,进而鼓励人们独立思考,最终自己找出答案。苏格拉底不是知识的传播者,换句话说,他从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常常称自己为心灵助产士,因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打击对手,帮助他们“孕育”出新的思想,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下例则是苏格拉底独特传授知识的经典例子。

苏: 请告诉我什么是“善”?

学生:善就是正直。

苏: 嗯。比方说在战场上,为了夺取胜利,将军们巧用计谋,迷惑敌人,你们认为这种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吗?

学生: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要对身边的人正直。

苏: 好吧。再比方说我们的军队被敌人包围了,为了振奋士气,将军们假传命令,告诉士兵会有部队来解围。你觉得这算不道德吗?

学生:这就是善。

苏格拉底就是运用这种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获取普遍规律,整个对话的发展以逻辑演绎推理和辩证思维为脉络,使参与者仔细咀嚼旧的概念和思想,而不是单纯的囫囵吞枣。苏格拉底特别擅长运用讽刺(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式讽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的最早形态。苏格拉底式讽刺体现在他经常自称无知,希望聆听别人,但在每次谈话中却占据主导地位。他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对真知持有怀疑或者批评的态度,即不排除真知在特定情况下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性。此外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授对西方教育和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国家如美国或加拿大就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案例分析或苏格拉底式分析。

1.4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

上文谈到,苏格拉底式哲学摆脱了自然主义的束缚,深入研究人本身,包括公正、勇敢、正直、智慧,知识的源泉和治理国家等。换句话说,苏格拉底式哲学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哲学,其道德观的核心是“知识即是善”,强调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认识自我”。

2、苏格拉底式 哲学的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虽未创建学园,但弟子众多;虽未留下著名,却影响深远。在在哲学上他强调人本身,主张“认识自我”,独立思考。在 政治法律思想上,主张“知识和 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公民守法的重要性。在美学方面,他强调内在或者心灵的美。在教育方面,他创立了问答式的学习方法。在方法论上,他善于运用讽刺、演绎、归纳等手段。迄今为止,《博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已不仅仅是位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名字已经深深植根于当代流行 文化当中,从科学家密切关注的月球陨石坑、孩童爱不释手的赤脚布玩偶、欧盟广泛推行的教育培训 计划、伯恩斯坦美妙动听的小夜曲第五乐章,纽约市享有国际声誉的雕塑公园、甚至到企业的注册名称都以苏格拉底命名。古今中外的 文学史书,政府宣传册都曾多次提到苏格拉底。世界名画中,梵蒂冈宫的壁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纽约大都会 艺术博物馆的藏画戴维的《苏格拉底之死》栩栩如生地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他思想家辩论,以及临终前喝下毒药的场景。翻阅古今重要历史文献资料许多著名的政治人物也频频采纳苏格拉底式哲学。

即使雅典公民人人都是苏格拉底,每次集会也仍然是乌合之众&mdash;&mdash;詹姆斯&middot;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55页

我认为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式)对我来说最安全,也最容易征服我的对手,因此我屡试不爽。我开始变得左右逢源、能说会道。。。&mdash;&mdash;本杰明&middot;富兰克林,传记

非洲政治家纳尔逊&middot;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二十七年,其中十一年都在石灰石料场做劳工,他和狱友们在料场成立了学习小组,每天坚持自学。曼德拉在《漫长的自由之路》中提到,他们的学习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学习小组组长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回答。

苏格拉底式哲学更有利于促进人格的 发展。“认识自我”犹如心灵之手,为人们开启独立理性思考之窗。朗朗乾坤,唯有理性之锁才能揭开宇宙之谜。“知识即是善,无知即是恶”。为了摆脱无知,我们要多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理性思维,挑战传统。总而言之,遵循苏格拉底式哲学即追求个性,聆听自我。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