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汇编三篇)

马克思的哲学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通过批判地继承与改造,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篇1

浅谈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 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他以其对实践概念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可以分为萌芽与产生、形成与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它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生态哲学;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 资本主义过度的物质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物质经济利益,人们忽视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负载能力,盲目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换取物质利益,从而对自然造成沉重负担。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二) 近代主体性哲学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

近代主体性哲学经历了从混沌不开的原始社会到在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的过程。主体性一方面使人得到解放,但是又将人带入“唯我论”,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中心主义使得人类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想和意志改造自然,居于自然之上,对自然的过度改造将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性惩罚。事实也是如此:自马克思时代起,生态问题日渐突显,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来愈强烈。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前人思想之上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一方面,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远离人类生产实践,把世界的产生来源于“绝对理念”的唯心主义观点,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肯定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其脱离社会历史实践,看不到人类实践、人类历史对自然界的影响和自然界的属人化的观点,但继承了费尔巴哈自然观在人本主义的合理内核。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必然要涉及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可以分为萌芽与产生、形成与发展以及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1.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与形成阶段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主要体现在1841年的《博士论文》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他强调人在自然面前是有能动性和自由意志的。“要使人作为自己的唯一实际的客体,那么他必须在他自身内打破他相对的存在、欲望的力量和单纯自然的力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强调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人类发展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其次,他指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界与人的形成都有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第二,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精神食粮。“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2.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阶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历史的统一、资本主义早期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等内容。马克思首先强调了自然界的先在性。马克思指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其次,马克思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的角度即生产实践来论述人的活动的:“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作用。他说:“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带来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

3.马克思生态哲学成熟阶段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去考察,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媒介,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物质变换的关系。物质变换指的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是马克思对其生态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标志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成熟。其中包括的生态哲学思想有三个,其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其二,人对自然的控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其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三、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前一段时间随着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的热播,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再次思考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尽管在马克思思想中没有对生态文明的思想进行明确的阐述,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理论则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总之,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应当将这一思想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指导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80页。

[2] 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第2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2页。

[4]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1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7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26~927页。

[8] 陈雪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J],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9] 邵光学:《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解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4年6月第3期。

[10] 莫江平、付芳:国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述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月。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篇3

马克思的哲学着眼点

【摘要】马克思的哲学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通过批判地继承与改造,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这种批判与超越,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和品格,值得我们去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的哲学;着眼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着手于德国古典哲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造,然而这种改造,既不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机械组合,也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翻版,而是批判与超越。批判与超越精神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的哲学是在不断批判和超越中确立的,也是在批判和超越中发展的。正是由此,马克思才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一、 从德国古典哲学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从接受黑格尔到批判黑格尔再到超越黑格尔

马克思接受黑格尔哲学起因于法学研究中心的困惑。他说:&ldquo;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他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rdquo;他通过研究黑格尔哲学,发现黑格尔强调的是应有与现有的统一性。

黑格尔的矛盾方法,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为解决应有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之间矛盾成为可能。他不仅接受了黑格尔哲学,而且一时还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然而德国的社会现实又使他产生了新的思想困惑,他发现自己信奉的黑格尔哲学无法合理解释现实生活。在自我意识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力求调和现实世界,而青年黑格尔派把自我意识凌驾于现实之上。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不能回避现实,相反应该面对现实。因此他认为哲学应当扎根于生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ldquo;哲学的世界化&rdquo;和&ldquo;世界的哲学化&rdquo;问题。1844年2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于《德法年鉴》,这时的马克思已是&ldquo;一个革命家&rdquo;,他主张对&ldquo;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rdquo;,特别主张&ldquo;武器的批判&rdquo;;他&ldquo;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rdquo;。马克思揭露了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德国&ldquo;政治意识&rdquo;和&ldquo;法意识&rdquo;的本质,指出它们根本不是什么&ldquo;人类理性&rdquo;或&ldquo;绝对观念&rdquo;的化身,而是现实世界的&ldquo;观念的补充&rdquo;,是&ldquo;关于现代国家的抽象的他、脱离生活的思维&rdquo;,而现代化本身也是&ldquo;从现实人抽象出来的&rdquo;。马克思看到了宗教批判、理论批判的局限性,看到了这种批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所以他诉诸武器的批判,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革命。

《德法年鉴》停刊后,马克思开始全力转向经济学的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时期的著作,也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继续,在这里,马克思根据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他以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和《精神现象学》为对象,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揭露了其哲学理论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指出,&ldquo;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rdquo;。黑格尔所讲的一切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发展和变化,因而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根本错误实质就是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颠倒了。同时马克思也指明了黑格尔哲学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即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辩证法,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异化和异化扬弃思想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否定了黑格尔的抽象劳动。这部著作为实现哲学上的变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这里,正在形成唯物的和辩证法的统一,虽然这一思想还带有费尔巴哈的烙印,却已经超越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

2、从接受费尔巴哈到批判费尔巴哈再到超越费尔巴哈

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起因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怀疑陷入困惑之时,然而当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深深吸引了马克思,他在一次通信中说:&ldquo;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rdquo;要想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哲学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找到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桥梁,&ldquo;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rdquo;马克思从这里看到了思想的火花,对费尔巴哈的思想充满了崇拜,遨游在费尔巴哈的书籍里吸收营养,以更深入地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以致后来马克思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套用了许多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曾表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高度评价,并用费尔巴哈的概念表达他的新思想。确实,在当时费尔巴哈最大的贡献就是&ldquo;直截了当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rdquo;,这不能不给马克思带来重要的影响。

然而1845年的德国社会现实又令马克思显得彷徨,当时德国正流行着什么&ldquo;真正的&rdquo;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与_运动对立起来,德国人认为他们克服了&ldquo;法国人的片面性&rdquo;,并力图通过宣扬&ldquo;爱&rdquo;来吹嘘德国的社会主义,他们代表了&ldquo;真理的要求&rdquo;,代表了&ldquo;人的本质的利益&rdquo;。其实,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费尔巴哈虽然批判和揭露了宗教的虚幻性,却又企图建立一种新的、超阶级的爱的宗教,这实际上是抹杀阶级斗争、麻痹人民革命的意志。这与马克思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背道而驰。从这里马克思已经觉察到了费尔巴哈思想的缺陷,必然要树起批判的大旗。其实早在1843年10月马克思给卢格写信时,就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自然主义表示过异议,&ldquo;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rdquo;费尔巴哈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他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解放,而只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来实现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那是根本行不通的。

1845年3月,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它被恩格斯称为&ldquo;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rdquo;。它以实践观为标准,第一次从根本上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宗教问题,并指出了社会实践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而批判并超越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思想,形成了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

然而费尔巴哈不甘心马克思的批判,1845年8月发表文章与马克思恩格斯宣战。出于对&ldquo;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的需要&rdquo;,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继续与深入。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尖锐地指出:&ldquo;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rdquo;这可谓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还批驳了造成这一错误理论的根源,费尔巴哈由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他在考察历史时,一味强调要从&ldquo;人&rdquo;出发,但他理解的&ldquo;人&rdquo;是抽象的人,他看到的只是&ldquo;人自身&rdquo;,并不是&ldquo;现实的历史的人 &rdquo;。他的人与人的关系只是一种被理想化了的感情关系,他看不到人们之间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也批判地指出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都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而得出了&ldquo;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rdquo;的结论。此时的马克思已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连黑格尔的&ldquo;合理内核&rdquo;―辩证法一起抛掉了。实际上,马克思思想内心交织着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借助费尔巴哈来批判黑格尔,又依靠黑格尔来批判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超越。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既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又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这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了,这是历史性的转折,是哲学史上的&ldquo;壮丽日出&rdquo;。它的诞生既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也在通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二、马克思批判并超越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品格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ldquo;站在巨人的肩膀&rdquo;上,对其哲学思想进行批判与超越,有着不同于他们的显著特点和品格。

1、根植于现实性,从批判现实世界入手,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出发点。马克思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碰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在林木盗窃问题上,马克思发表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文章,猛烈地抨击了普鲁士国家制度,捍卫了贫家百姓的物质利益。那时马克思对国家与法的理解还是处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上。但在摩塞尔农民处境问题的研究上,分析了农民贫穷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说明马克思已经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马克思在批评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的解放的错误观点时指出:&ldquo;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rdquo;马克思用热情而冷厉的眼光审视着这个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世界,哲学也应该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去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黑格尔追求的是脱离现实的&ldquo;绝对观念&rdquo;,费尔巴哈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性,坚持的是自然为上的原则。马克思无论是在解决黑格尔思想上陷入的困惑,还是在克服费尔巴哈思想上遇到的烦恼,都是从现实的矛盾出发,才找到了批判并超越他们思想的突破口。

2、从实践出发,以改造世界为己任,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源泉。马克思说:&ldquo;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rdquo;脱离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以往哲学家理论发展的极限,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为什么相分离?就因为他们不懂科学实践的意义,费尔巴哈没有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现实世界,也就没有把客观世界看做是改造的对象,而只是做直观的、认识的对象,从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黑格尔却认为意识可以离开实践而独立发展,从而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现实的人必然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对客观世界只有先改造,才会有人的认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哲学的每一个观点、原理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又受实践的检验。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哲学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哲学思想的科学性,以致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哲学称为&ldquo;实践的唯物主义&rdquo;。

3、从批判中所体现出来的彻底的革命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崇高品格,是以往任何哲学所不如的。这种彻底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ldquo;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rdquo; &ldquo;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rdquo;马克思对现存的一切理论、事物和社会制度进行批判与否定不是抽象的,是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连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其次才是哲学家。因为&ldquo;批判的武器&rdquo;无法代替&ldquo;武器的批判&rdquo;,所以要把哲学当作无产阶级的&ldquo;头脑&rdquo;,把无产阶级当作哲学的&ldquo;心脏&rdquo;。马克思哲学是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自然它也就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是无与伦比的崇高品格。黑格尔虽然批判了宗教,但他从来都不是宗教的彻底否定者。马克思曾指出,非批判性构成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秘密。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也只是局限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并不涉及现存的社会政治,所以他们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思辨性的、抽象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地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虽有指向现实的性质,但他太注意自然而忽略了政治。

4、在批判别人时,敢于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是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和可贵品格。马克思敢于改正与现实情况不符的理论结论,并根据时代的要求修正过时的思想,这是以往哲学家不能够与其相媲美的。恩格斯说:&ldquo;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以前,是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使他的论述很少能够做到在形式与内容上都适应他的由于不断进行新的研究而日益扩大的眼界。&rdquo;马克思恩格斯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既承认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又要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与它们划清界限。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是马克思哲学彻底批判与超越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生命力关键所在。

马克思的哲学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改造,但蕴涵其中的批判与超越精神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这是它留给后代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对学术研究和现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敢于批判,善于批判,才能有所超越,才能有所创新,我们的学术研究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