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的相关论文(三篇)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相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相关论文篇2

摘要:中国自古代开始,就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思想,比西方现代管理学要早很多年。中国古代管理侧重于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儒家“为政以德”的人文思想,不仅要求管理者具有崇高的德性和形象,而且在管理模式上必须做到由正己而正人,由修身而治人,由上行而下效。文章详细阐述了从中国古代的儒家的“义以为上”,道家的“身重于物”,兵家的“以智治军”,法家的哲学智慧等角度给企业的管理模式、领导者等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管理哲学;现代管理学;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258-02

综观五千年来的历史,我国历朝历代均出现过管理大家,就管理及企业家素养中国要比西方现代管理学要早很多年,近现代西方管理学家多把人“物化”,侧重于刚性管理,把注意力集中在管理的具体方法,制度,措施,规章,设备机构等硬管理结构上而往往忽视对“人”的管理,即忽视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模式(如福特管理模式)突出了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等硬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物化人”的管理系统,使企业员工高度组织化,标准化,把整个企业变成一架精密的机器。显然它忽视了组织中最根本、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人,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抗,也影响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甚至会出现很多不该出现的悲剧。如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而中国古代二千多年前,儒家“为政以德”的人文思想,不仅要求管理者具有崇高的德性和形象,而且在管理模式上必须做到由正己而正人,由修身而治人,由上行而下效。《论语·子路》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管理者品行端正与否,对于被管理者具有的重要影响。孔子之后,孟子依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思想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之道,而这种管理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发扬光大,却在日本结出了硕果,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东芝公司总裁土光敏夫先生在他的《经营管理之道》中指出:部下所注视的,与其说是管理者的正面,毋宁说是他的背影。如果领导以身作则,那么即使他不说话,部下也能跟上。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更是提出“上司应成为以身作则的老师”这样的口号,为企业树立:“不教而学”的典范。这进一步说明了管理者必须恪守承诺,操守和原则,更应是表率,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说的是这样。

实际上,管理企业如同治国治军一样,在孙子看来,合格的将帅除了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文价值的取向外,还必须具备“五德”,《孙子兵法.计篇》中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把智定义为人格第一要素,为五德之首,而不认同儒家的“德”(儒家认为德为品格之首),说明现代企业家所面临的环境及需经受的考验更像是经历战争。下面我们详细阐述这种思想:

所谓“智”是指智谋,知识和才能,对现代企业家而言它至少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哲学智慧和自知之明三层含义,这说明管理者必须尽可能是内行,不是内行就要学习,但企业家仅是内行还不行,还必须有哲学思维。如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无论士兵,粮草,还是战将,曹操远不如袁绍,战局不利之时曹操果断采用谋土荀彧之议,火烧乌巢,反败为胜,正是曹操的哲学思维发挥的作用。而兵家力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远非的《华为的冬天》正是提醒华为公司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度警惕,所谓温水煮青蛙,死都不知啥死法,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现代企业家必须要有自知和自省,更应辩证地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所谓“信”就是“使人不惑于刑赏”,这方面也包含三层含义:“自信于己,施信于人,用人以信”,作为企业家首先要有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然后赏罚分明。让部下领知遇之恩,效报答之力。古时秦始皇用十二岁甘罗征战韩国,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范。而李嘉诚在培养团队精神所坚持“三信”原则(首先信念也即凝聚力,其次是信心,最后是信任,有信任才会有尊重,才能有效沟通,管理才可能有效。)也是“信”的完美表述。

所谓“仁”表现为两方面:(1)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要民主管理,在事业上帮助员工提升能力和水平,人格上平等,相互尊重,生活上加倍关心,俗语“上下同欲者胜”真是十分精辟啊!(2)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除了注重企业形象,重视质量和服务,在同行业竞争中力主良性,和谐和共享,这也正是胡在十七大上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原因,古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也是说明岳飞带兵以仁这个道理。现代的例子可以列举沃尔玛公司,美国沃尔玛由于业绩突出,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为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先生颁发总统自由奖,这是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在颁奖仪式上沃尔顿邀请的客人全是沃尔玛的同事们,他将所有的荣耀与同仁分享从而赢得了员工的极大爱戴。也极大地提升了沃尔玛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沃尔玛公司连续数年荣登世界500强

第一名。

所谓“勇”就是要勇于决策,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闯市场,敢闯禁区,还要敢于承担风险。李嘉诚的成功就要归功与他的独具慧眼和胆识过人。上世纪60年代,当““””的风暴席卷中国大陆,香港谣传“中国要用武力收回香港”时,香港的巨商大贾惶惶不可终日,纷纷把自己的楼房工厂商店低价抛售。李嘉诚经过冷静分析,断言这只是暂时现象,以后必定恢复正常,于是他抓住时机,低价收购大批房地产,从而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当1984年中英谈判出现障碍和反复时,英资怡和集团突然宣布:该集团将从香港迁往百慕大注册,香港市民因此而为香港前途担忧,在此关键时刻,李嘉诚果断地以298亿港元巨资购入了与“怡和集团”联营的“置地公司”的34%的港灯股权,他再一次获得了成功。而美国股神巴菲特在股市纵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别人不敢买入时他毅然买入,而别人都舍不得卖的时候他卖了。所以企业家做事既要有胆也要理智。

所谓“严”,其核心也就是正己正人,正己先于正人,公正无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中有情,严中有信,宽严相济,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列数为将之道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无论是儒家的“义以为上”,还是道家的“身重于物”,抑或兵家的“以智治军”,还是法家的哲学智慧,任何时候都不要因谋私利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根本利益,这是将帅应具备的高尚情操,也是企业家价值观念的核心。

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相关论文”的人还看了:

中国古代哲学的相关论文篇3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体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此,有人曾质疑:21世纪,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给予它们新的理解,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细细品味,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对未来

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取得荣誉,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将自己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在儒家看来,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认为:“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二)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组织,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贵皆烟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必要时,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这无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凡事多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倡导言行一致,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

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利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如在 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

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 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恪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而今,当代大学生仍应践行这些在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传统,并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在当代大学生的表率下,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当代大学生应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积极思想,并根据现实,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使这些思想能真正为我们所用,为我们自身的 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