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通用3篇

康德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其贡献在 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然而康德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以下是百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

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篇2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摘要]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康德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 深刻影响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其贡献在 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然而康德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高扬“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 情的批判”的精神,“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 深思的。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赵青,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13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079-03

一、引 言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德国古典哲 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2000多年哲学发展的总 汇,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 峰。所以有人把康德哲学比作西方哲学史上的 “蓄水池”。在德国,第一次使用批判一词的人是 康德。康德所说的批判不是形容词意义上的批判, 而是名词意义上的批判,他通常把批判和先验作为 等同意义上的名词来使用。康德创造性地提出一 种既超越于唯理论又超越于经验论的新的哲学概 念,这就是所谓的批判哲学,如何使康德哲学成为 现当代西方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有益成 分,使之在人类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体现出应有的文 化精神价值,这是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考虑的一个 问题。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影响

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 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 来源。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 须深入地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开德国古典哲 学之先河的康德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被称 为批判哲学,是因为他推翻了18世纪末流行于德 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 系,发动一场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创立德国古典 哲学。人们通常将康德的思想划分为“前批判时 期”和“批判时期”两个阶段。在“前批判时期”,康 德的重大研究成果是他提出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 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打击17、18 世纪流行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的观点,为近代辩 证自然观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虽然他的思想中包 含一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成分,但是总体看来,康 德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依然囿于莱布尼茨―伏尔 夫的“形而上学”体系。从1781年起10年间,康 德先后发表了三部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 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阐述他的认识 论思想、伦理学说和美学观点,构成所谓“真”、 “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由此康德哲学进入 “批判时期”,康德对后来哲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他在“批判时期”所阐发的哲学思想。

康德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莱布尼茨―伏尔夫 “形而上学”体系,称这个体系根本就是独断论,同 时康德也反对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康德为了 批判的需要,提出了两个基本概念:“现象”和“自 在之物”。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 激我们的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即所谓“自在 之物”;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 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的“现象”。很显 然康德哲学既想要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 立,同时又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倾向于唯心主 义的不可知论。康德说:“事实上,既然我们有理 由把感官对象仅仅看作是现象,那么我们就也由之 而承认了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的自在之物,虽然我 们不知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而只知道它的现 象,也就是只知道我们的感官被这个不知道的什么 东西所感染的方式。”在康德哲学中,感觉不 反映对象,现象不表现本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质 和现象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总体 上来看,康德哲学围绕着“现象”和“自在之物”的 关系,在他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的基础上, 论证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尽管康德哲学自 始至终都带着调和折衷的特征,但是他对莱布尼茨 ―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的历史影响是巨 大的。康德之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走上两条道 路:在唯心主义道路上,表现为费希特、谢林和黑格 尔相继发展康德批判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唯心主 义的基础上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唯物主 义道路上,费尔巴哈批判康德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 论形成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以“人”为基础 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由此,德国古典哲学 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终于结出两大硕果:黑格 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

三、康德哲学的“批判”和批判的应有之义

康德是第一位给自己的哲学挂上“批判”招牌 的哲学家,他赋予“批判”以新的理解和作用,认为 “批判,而且只有批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 学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明的整个方案,以至一切 办法,别的途径和办法是不行的”,他把自己 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呼吁用“人类理性”去 批判一切,但是康德同时也预见到“批判”道路的 艰难。在对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展 开批判时,康德充满自信;在《纯粹理性批判》中 “批判”仅仅“是为了判断一个原则或一个事实的 价值而进行的检查”。康德辛苦工作的结 果,虽然终结了旧的“形而上学”,沉重打击了神学 和宗教。但是,他却从一个片面走到了另一个片 面,即从“形而上学”的独断论走向唯心主义的不 可知论。康德开辟批判的道路却又处处有所保留, 使得他的哲学体系充满矛盾与无奈,最终不得不滑 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那么批判究竟该如何展开呢? 我们说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 批判谢林,以及费尔巴哈对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中 所用的“批判”,就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 作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只是由于这些哲学家 们的阶级局限性和主观认识能力的欠缺,他们的批 判和否定往往带有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 批判应当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 留,因此正确的批判态度是全面地分析与综合的态 度,是反对任何“宗派主义”的态度,是辩证的态 度,正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 成部分》一文中指出的:“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 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 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 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 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 学说的直接继续。”

四、康德哲学的全面变革与哲学理念的创新

(一)康德哲学的全面变革

康德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转 折点,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破旧立新”,把对旧哲 学的批判改造与对新哲学理念的创新发展统一起 来。首先,康德在理性能力的分析基础上,对传统 的独断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通 过对理性能力范围、界限和有效性的揭示,把理论 理性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与形而上学区分开来,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对于理论理性、形而上学对 于科学认知具有优先地位。其次,康德在理论理性 部分,虽然坚持理性主义知识本质论原则,认为是 时空和知性范畴的先天形式赋予知识的普遍性、必 然性,但他同时承认受物质体刺激而产生的经验是 知识的来源和质料。在他看来,没有经验质料内容 的理论形式是空的,而没有理论形式的经验内容则 是盲的。最后,确立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 并力图在实践理性优先性基础上,以判断力的“目 的性”理论来统一两者。尽管这在康德那里并未 真正实现,但康德由此建立起一种先验理念本体 论、先验形式主义伦理学、先验主义实践哲学以及 理性主义宗教哲学和先验美学理论,从而转换古典 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恢复西方希腊哲学的实践哲 学传统,提出力图摆脱科学主义控制的能够作为科 学的形而上学的新观念和新路向。

(二)康德哲学理念的创新

正因为康德哲学所具有的这种全面的革命性 和创造性,给西方现代哲学发展奠定强大的理论基 础和不竭的思想源泉,可以说西方哲学的发展就是 从康德走向现代的。康德以理性能力有限性的分 析将科学与形而上学区分开来,把科学认知局限于 经验现象范围内,视科学知识为一种关于有限的、 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事物的本质性知识等这一方面 的思想就直接影响到了现代科学主义思潮。康德 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他根本上是以此将人们引向 一个不同于科学性质的形而上学领域,是要从实践 理性上来确认作为理念存在的本体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建立起理论上的本体论、价值论、道德观才能 为解释世界、社会、人生问题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也才会使人的生存、行为、意义获得理论上的依据 和保证,人格的伟大与尊严也才能油然而生。实际 上,这也是必然的,只要是一个有思维的人,只要他 还活着,他就会有“终极关怀”性的思考。也就是 说在现代人本主义看来,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理 论。它还存在于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中,不同的生活 理念、不同的生存方式就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的体 现,因此,与其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批判者和终结 者,不如说他是现代哲学发展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五、哲学需要批判的精神

综观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任何学说、思想及 观点的提出,无不是建立在对前人的批判基础之上 的,当前我们要坚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就必 须坚持和发扬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不仅体现 在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上,也表现在对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上。然而,长 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反复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凡是 涉及到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时,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批判。然而,这个 “批判”却往往用的是“批评”的含义,即“专指对缺 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尽管西方哲学思想存在着 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随着西方科学技 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西方哲学思想也的确包含 一些很先进的、很科学的观点。而且在世界经济全 球化、国际政治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凸现的当代,东 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趋于统一,即归根 到底要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因此要坚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 新。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不仅从内部 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 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 用”。批判地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 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 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篇3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摘要:康德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分量的人物,而《纯粹理性批判》又是康德所有著述中最有分量的一部著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虽然涉及到的体系是多面的,他的核心思想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关键词:康德 核心 思想 先天综合判断

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本章对《纯粹理性批判》的探索是从“先天综合判断”的含义、先验感性、先验逻辑以及理论理性的二律悖反等多方面进行的。

一、《纯粹理性批判》核心思想――“先天综合判断”

在18世纪下半叶的启蒙主义用户者来看,在人类知识的积累中,有三种理性知识可以代表人类认识的未来发展方向,起码在康德看来是如此。康德以这三种知识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理性的果实。而且可以统统被称为科学。这三种知识就是:其一,数学的知识,例如我们说的三角形的三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其二,物理学的知识,如自由落体加速度是一个衡量;其三,形而上学的知识,如凡事件皆有原因。康德认为这三种知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是如何取到的这种普遍性呢?显然,我们不是在观察了所有的三角形、自由落体和事件之后才得到的。在康德看来,人们一般理解的普遍性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有必然性的普遍性,一种是没有必然性的普遍性。没有必然性的普遍性实际上是从经验中的归纳。比如,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就不是必然的,虽然我们大家没有见过不是黑色的乌鸦,但是不代表这个情况不存在。所以这类普遍性的命题,康德认为它们不能给我们确实可靠的信息,因为我们还有空间可以去想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必然性的普遍性与不是必然性的普遍性区别开来。在康德眼里,上面讲的三种知识,即数学、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知识,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同时也具有必然性。

康德从普遍必然性的关系中发展了概念之间的“综合性”和“分析性”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性就是谓词和主词的联系还是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如:玫瑰花是红的,这个是把主语的属性讲出来,但是没有超出主语之外,没有告诉我们新的东西。而综合性就是谓语不属于主语,谓语不是本身所有的,是外加的,如:张三是坏人,这个是在主语外又添加了新的东西,告诉我们了新的知识。康德认为,如果仅仅用分析性来解释先天性的问题是不够的,以为这样一来,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除了在观念之间和概念之间同义的反复之外不能告诉我们任何关于对象世界的信息。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分析性,同时我们也需要综合性,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样的先天综合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

二、先验感性论

在康德看来,人类知识必须要具备两个相互配合然而又各自独立的部分,即感性与知性。感性是知觉的运动,知性是概念的运动。康德所关注的是从感性和理性出发,我们可否取得知识论方面的成功,即搞清楚知识的原理上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门科学的先验感性论,在康德看来,就是对于认识的知觉过程做一分析,找出其中对于认识而言不可或缺的条件,然后再从这个条件中发现,究竟有那些条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先天的。康德是从表象进行分析的,这里的表象是一个十分一般的概念,它囊括一切有关对象的感觉意识以及观念状态。康德发现先天普遍必然性的条件是先把表象中抽象的或思想性的东西抽离掉,再把表象的感性经验的内容抽离掉。最后生下来的东西,既不是从知性中来也不是经验性的,只能是一种先天的感知,康德称其为先天的直观。

而康德把时间和空间叫做纯粹直观。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知觉官能的先天形式,它们一方面是实在的,即在主体所接受的对象都在空间与时间的形式中这一点来说,空间与时间是实在的。可是,在另一方面来看,空间与时间又是观念性的,因为它们是从我们的主体条件中产生出来的,在离开我们的主体条件的情况下,我们无从知道空间与时间是否是物自身的形式。总之,康德的先验感性论的最重要的论点是:时间与空间不是我们感觉的对象,而只是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对象的形式。

先验感性论相当于认识中的感性阶段,感性认识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是杂乱无章的,我们要把它联系起来才能形成知识。康德在研究世界是怎样产生的时候,认为有两组范畴起重要的作用。这两组范畴便是数学范畴和力学范畴。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感性认识解决的问题是数学问题,即判断数学如何可能。康德认为我们整理感性认识的时候,就要用这两组范畴来解释和整理。用这些范畴整理了必然就会使知识变成理性知识。

三、先验逻辑论

到康德为止,所说的逻辑都是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的逻辑,它和真理没有关系。形式逻辑是真理的不必要条件。而先验逻辑则不仅仅研究思维的形式,而且研究思维和内容的关系,还有思维形式是怎样产生的。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一样也划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先验分析逻辑,这个相当于认识论的知性;一个就是先验辩证逻辑,这个相当于认识论中的理性阶段。

康德所谓的“先验分析论”是关于先天概念的,意思是说:这些概念被应用于所有的认识对象,而且这应用不是偶然为之、因对象而异的应用,它是普遍必然性的应用。在知性知识里面,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分为两步:一步是找出范畴,这样的判断的标准和方式是通过判断来论证先天存在。感性认识通过范畴整理就变成了知性知识。但是它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客观的反应,也有主观的内容。这样的主观和客观构成的现象也不单纯是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一步就是主观演绎,怎么样使感性知识变成知性知识。“先验分析论”研究的是人的知性在为对象下判断方面的概括能力,它是人类辩物,理解能力的核心。它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概念或范畴中的“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在“先验辨证论”来讲,康德的目标是说明以往一切形而上学的谬误的来源是什么。康德认为这些谬误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这就是理性的本性。即考察理性在超越知性认为之外的认识能力。康德为了说明理性知识,提出了一个理性概念,叫先验理念。先验理念始终是我们认识的一个目标。我们把先验理论当做一个目标去追求的时候,它就是积极的。我们把它当做信以为真的东西的时候,理性认识的对象就算当做完全是假的也不能。灵魂、宇宙和上帝是先验理念的三个方面。

四、理论理性的二律悖反

先验理念是一个信以为真的东西,如果真把其当成了事实,就容易陷入先验幻象。康德认为关于灵魂、上帝和物质世界是没有关系的,只是意识世界。康德把灵魂和上帝都归于形式逻辑的毛病,而且康德也找出方法解决了形式逻辑的毛病。康德从形而上学中所特有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入手。所谓的二律悖反是只一个东西有正反两个命题,而这两个命题都是可以被证明的。形而上学中的二律悖反看上去是正题和反题的二律悖反,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恃。

“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原理用“人为世界立法”的理论批判了宗教神学关于“上帝主宰一切”的理论,也就是说康德否认了宗教的存在。而反观我们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邪教势力企图通过宗教进行蛊惑,妄图达到他们的既定目标。我们一定要利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武器对这些邪教组织进行驱逐。我们可以相信,“先天综合判断”是我们驱逐那些企图在现实生活中为神和上帝的存在找到原型的想法继而达到异化统治目的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刘晓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评析[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

[2]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强以华教授课堂笔记,2012.5

看了“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的人还看了: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