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西方哲学史大二论文汇编三篇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史都是从其主要内容角度进行梳理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西方哲学史大二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史大二论文篇1

摘要:西方哲学史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学习和研究它。要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史,必须首先弄清楚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发展的规律,只有搞清楚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哲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好西方哲学史。

关键字:西方哲学史;璀璨;明珠;对象;规律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69-01

哲学史就是哲学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因此,要了解哲学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必须弄清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演变。

哲学是具有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他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科学。绝大多数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生物学、法学等,都是以世界的某一特殊的领域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们的研究对象都较为确定。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早起哲学家们最先讨论的是万物的“本原”问题,研究宇宙万物是有什么东西演化而来的问题。因此,可以说,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的哲学学说)是哲学思维的最初的历史形式。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早期,哲学正如在希腊文中这个字所具有的“爱智慧”的字面意思所表明的,是包括一切知识的。所以那时没有哲学与科学之分的,这些是包括各种学问在内的“知识总汇”。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正象恩格斯所指,也经历了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两个阶段。如果说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学说及嘉言钞》的问世一直到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诞生之前,西方哲学史学科都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在这部光辉著作中,黑格尔批判了以前的哲学史家的经验主义的哲学史观。所以他们写出的哲学史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哲学意见的堆积罗列、展览。

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人是正确与否,是与对下列问题的回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问题是:自然界、宇宙的实质是什么?意识与外部世界、精神与物质’观念与现实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人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哲学家们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中都贯穿着一个根本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它要解决的问题应是揭示历史上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性,以理论思维的形式,揭示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史。研究哲学发展的规律,是科学的哲学是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我们研究西方哲学是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古希腊成为西方哲学的诞生地?意大利的哲学家们何以成为文艺复兴的灿烂群星近代唯物主义为什么不同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而带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德国古典哲学到底是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所有这些,都有其“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的根源。一般地说,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科学发展水平,赋予了该时期哲学所探讨的特定内容,决定了该时期这些所采取的特定形式,一个哲学家在发展哲学思想方面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自己的时代特点和意向。

哲学是以理论形式表现的世界观,是不同阶级根本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表现。一般说来,重大的哲学斗争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甚至有时它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哲学和柏拉图哲学的对立,反映了新兴的进步的工商业奴隶主同腐朽的、反动的贵族努力中的政治斗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同占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和僧侣阶级之间的斗争,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则以经验论或唯理论作为批判封建主义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哲学不仅受经济政治的决定和制约,而且反过来给它们以巨大的影响,哲学史就是一部哲学能动作用的革命实践史,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往往在哲学上“演奏第一小提琴”,哲学革命往往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这便是哲学思想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哲学史是在他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矛盾中发展的,所以他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史,哲学思想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前进的。哲学是围绕着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认识,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以及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不断发展。这些矛盾中,属于较高层次的矛盾主要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统一:属于较低层次的矛盾有一元论与二元论、多元论,可知主义与不可知主义、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进取精神与无为主义等对立统一,这些对立统一的过程有以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批判与继承、前进与后退、真理与错误、理论与实践、形势与内容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从总的趋势来看,它是不断前进的,但是它要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实现,因而发展总是曲折的,波浪式前进的,螺旋式上升的,也就是曾现出一系列的圆圈。

综上所述,哲学在其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其变化发展是异常复杂的。尽管如此,他和人类社会的任何其他现象一样,其发展变化也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原理所揭示的上述规律,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史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只有掌握和学习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研究西方哲学史。

看了“西方哲学史大二论文”的人还看了:

西方哲学史大二论文篇2

摘 要: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史都是从其主要内容角度进行梳理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然而,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的发展,也可以被我们用来看做西方哲学史的概观。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出几千年西方哲学在神与人的纠葛中所做的努力,并且可以概括为两条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神;人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29-02

西方哲学史倾注了众多哲学家生生不息的努力,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它很显然是一部发展史,无论是世界观的还是方法论的。但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从其中的核心:神与人的纠葛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是两条路径不断发展完善、成就辉煌的过程。

一、从神的世界开始

可以简单地说是自上而下,人一直理性地在非理性物中寻找自己。

人类在最初的探索中,都习惯性地从自身之上去寻找世界及众生的答案,妄图通过神或上帝来解释自身的终极所在。然而,在这一系列努力中,神的形象光辉耀眼,却始终找不到人应有的位置。无论是从民间信仰到口头传送的神谣,还是从《神谱》[1]到《荷马史诗》[2](以下版本皆同),人始终都没有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一直在神的世界中徘徊,希望有那么一个万能的神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与幸福。

但是,在神的世界中我们看到很浓烈的人的影子,无论是《神谱》还是《荷马史诗》,强烈的神的意志统治下的人与神的纠葛,却无处不将神描写得与人相似,具有人的情感,拥有人的行为方式。可以这么说,在神的光环感召下,那时的人分不清楚到底是神似人,还是人来源于神。

以泰勒斯开始的自然哲学家,开始了摆脱神话世界的步伐,开始从人的自身之外去寻找答案,水、火等任何一种元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本原与始基。但思想还是打上了宗教神话的烙印,把人和自然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从自然的角度简单地思考人。而他们对自然的重视更是给了自然一个神一般的世界。

普罗泰戈拉似乎开始了对人的真正关注。但他是在自然哲学家的基础之上的(自然哲学家开始的对人生存的地球与宇宙的思考,试图在视野上摆脱神的世界回到人间;但这个人间并不是人的共同体、社会或者生活环境,而是人的整个的生存环境,是与神或上帝共同生活的大环境)。他在神的世界发现了人,发现人对世界的价值所在——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3]。但他的“人”却不是人类的人,是相对的人,是神衍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局限的人。我们依旧不知道自己在宇宙之中的位置。

苏格拉底知道了。他认识到人是人类之中的人,对于人类的主要论述的是人与人构成的社会规范的个体体认之上。相对人性而言,神性,只是个别的超越与升华,是个别在某些极妙的场合与神性的交合实现了跨越意义上的体认,他不属于我们,虽然他在我们之中。柏拉图发现了在人之中的神性世界“理念”,而在柏拉图的具体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理念无法与现实的人的世界达到完全契合,只留下“苏格拉底说: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4]的感叹。

可以这么说,苏格拉底之下的哲学家,就沿着这一条路不停地探索,努力地在人类的自身及人类社会共同体中找到解释整个宇宙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理想化的,具有一定神性,这一切的事实不过是人类理性的力量诉诸非理性的武器去实现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发现。然而,无论是道德规范的力量,还是政治体制的约束等,人类在于理性世界付出的努力,始终抵不过非理性的特例的极微侵蚀,因为这都是人类的体认,在非理性的机体上发微的。于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人们依然想到神,在人的世界仍然有神的影子。

难怪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里,理性的力量再强大,科学的手段再高明,始终的人还是神的俘虏。并且其希望仍是个别人的个体超越从而感召群体,从而唤醒所有人的神性光辉,共筑人的神性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中,人类最终的恶果就是中世纪的对人的全面否定,只有完完全全地臣服于耶稣基督这个人格神的脚下,才能得到救赎。

最终的在基督的世界中完全地实现了这一条道路的完善,在从上到下的过程中发现人。在自然神与自然的神一般的世界畅游无果之后,才找到了这样一个人格神,在人类之间树立一个神的形象,从而使人得以神的子弟的身份出现。而这一切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文艺复兴这一强调人的非理性的运动所取代。

在神的世界下降到人的世界,一个伟大的理性光辉照耀大地,看似伟大的飞跃,实则是理性的畅想,却没有理性的基础,继而使神性失去了它的力量,这样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继之又起的另一条路径,则是在人的非理性的层面之上的崛起。当人们发现在非理性之中的神并不能给我们什么之后,开始了在非理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理性的升华。于是,第二条路便从感觉与经验开始,进行理性的体验之旅。

二、在人的世界着眼

也可以说是自下而上,在人的感觉与经验中寻找神一般的理性力量。

人的复兴是基于对罗马帝国物欲横流的体验开始的。罗马的穷奢极欲将人的感受性发挥到了极致,但苦于当时仍受神的思想的奴役,没有出现思想。苦于这么说,第二条路径最早的意识应该是在柏拉图的“感觉”中。当中世纪的宗教救赎在于自我的选择;当库萨说,人与上帝一样具有创造力;当布鲁诺深入事物内部探索开始,人类的感觉萌芽了。人类在天地万物中发现了自身的感觉与经验才是人类的基础。

于是,以罗吉尔·培根为始的英国经验论出现,则是开启了人的经验之旅,开始了将研究的角度确实地放在人的角度,人的非理性意识开始了理论之战。而在培根对经验的发现中,重点的是现代科技繁华的伏笔,对人的研究需要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手段——科技;而对于人在神的世界中,在于理性的框架之下,思维才是阵地与武器。

接着,霍布斯呐喊了“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开始了系统的旅程。而与之同时的大陆唯理论始终抓住神不放手,妄图有朝一日人类群体的“神性”全部体认了,他们就仍然有复兴之日。

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战斗中,康德似乎在重解,似乎在重构。在他的哲学中,他努力的去寻找人类之中的上帝属性,却真实的发现了人。因为只有在人的世界中,上帝才有他的意义可言。于是,上帝死了,其实人也死了。

这时,黑格尔出现了,他开始的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界定,最终实现了人的完全发现——在人的世界中去塑造人的完全意义上的神(可以说是经验论发现了人,但却是黑格尔在几千年以来哲学对于人性与神性的纠葛中,发现了人的不确定与确定的秉性所在——即非理性与理性,这样的人类才有了升华与超越的可能,从而最终实现了人的完全发现)。在其后的一二百年时间里,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中,马克思实现了其人类共同体意义上的发展,实现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意义的解释,建构了人类共同体的高峰体验。然而,费尔巴哈发微的在人的个体意义上的对理性与非理性的解释中,却是始终继续着。由此升起的个体意义上的努力,包括叔本华、尼采等开始的现代哲学的发展,却是不管在人的非理性研究途径及研究方法上都实现了空前的繁荣。

至此,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之战依旧继续着,然而作为西方哲学的第二条路径已经形成;人类继续着在人的世界通过上升的方法找到人的完全意义上的神。

三、两条路径的联想

但这两条路径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平行的,不光两者交融,而且还有第三种努力,可以说是两者交合的产物,即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开始的哲学无人称化努力,妄图在人的努力之下去实现对无人称哲学的发现。然而,最终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这样的努力依旧呈现的是模糊的无人称化,纠葛在人于非人称之间。

人类的努力是积极的,愿望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这条路似乎没有了尽头,也没有了方向。从雅斯贝尔斯到海德格尔再到萨特,这一系列的努力并没有给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只是在哲学又多了一个角度、一种眼光给我们看世界而已。

于是,当我们静静地思考的时候,在这两条路径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两条路。而这两条路其实一直是伴随着神与人共同发展的。

1.同一。既然人类习惯于在人与神的世界中纠葛,那么就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同一,不是下降的,也不是上升的,是规律的单一,其宗旨是既非理性又非非理性的同一。然而,实现这样的统一的研究方法与途径又是什么呢?也许这根本就不是哲学该做的努力。但是,摆脱了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还是哲学吗?

2.分立。完全意义上的分立,即我们人类与我们生存的时空,有意识的也好,无意识的也罢,是完完全全的分立的。之所以出现的纠葛,是第三者的存在才能发生的。于是就会套用我们习惯性的表达方式:三元论。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是”是因为它们之间发生了关系,“不是”是因为它们也可以特立独行;并不存在一元论与二元论的矛盾纠葛。但是最大的疑问则是,基于人类现在理性与非理性共存的现实,怎样去实现其分离、分立,这样的分离、分立有探索及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吗?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总结,本真的哲学路径是由其研究对象或者内涵决定的。我们如果想在哲学上去实现突破,那么首先需要从对象或者内涵着手。但是,基于现实的人类的特性的处之上,最终的哲学突破事实上在人类自身。.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西方哲学史大二论文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