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励志 > 励志故事

励志奋斗的长一点的故事(四篇)

有很多朋友都喜欢经常找一些励志奋斗的长一点故事来看,那么励志奋斗的长一点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看了“励志奋斗的长一点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励志奋斗的长一点的故事篇2:不言放弃,才能海阔天空

源自西方的马术运动,近年来在中国渐成时尚。能够驾驭骏马自由奔腾的驯马师也成为令当代人羡慕的新职业。

沈新波就是一位终日与马为伴的驯马师。他来自西南边陲,因与马结缘,生活历经坎坷,最终策马奔腾,走出人生的海阔天空。

在北戴河的阿那亚马会里,有一位人人尊称的“沈教练”。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笑就会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训练场上,他头戴棒球帽,脚蹬黑马靴,口中还会不时发出些神秘的口令。身旁的骏马虽然高大威猛,但在他面前,却只像个听话的孩子。

“沈教练”名叫沈新波,今年30岁,来自以茶叶著称的云南普洱。但是整个少年时代他都没有在家乡见过马。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马结缘,并为了自己的骑师梦想“北漂”了近15年。

与马结缘

沈新波对马的最初认识来自舅舅。

舅舅早年在北京做赛马骑师。对于西南边陲的农家来说,无论“首都”、“赛马”还是“骑师”,都是新鲜、但也是遥远得近乎梦幻的字眼。回忆起当年舅舅回乡的盛景,沈新波依然很兴奋。“全村轰动,大家都特别羡慕。”听舅舅讲述首都各种新奇的风物、高谈阔论他闻所未闻的事业,从那时起,这个十几岁在家种地的少年,也梦想着能和舅舅一样,到北京去,成为一名出色的骑师。

沈新波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和正在读书的妹妹,一家人靠种地为生,生活并不富裕。他虽然自幼读书很好,但因为家里穷,每个星期20元的饭费都很难凑到。上初中时,母亲就让他辍学,老师跑到家里怎么劝也没用,最后他还是接受了。

“我不想让妈妈去欠债。”由于父亲在缅甸打工,十几岁的他就扛起了种地养家的重任。

由于普洱当地人身材小巧、反应灵敏,沈新波天然具有学习骑马的优势。为了追寻梦想,也为了改变命运, 2003年,沈新波和同乡几个小伙伴一起,跟着舅舅来到北京闯荡。

沈新波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京郊的一家赛马场做驯马师助理,工作就是看护四匹马的“饮食起居”。清理马房,洗刷马毛,喂马,溜马,给马洗澡,还要维护马房的空调、电扇、草垫......从早到晚,几乎一切工作都是在“伺候”马。

这份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400元,为了给家里多攒点钱,他曾连续三年没回云南老家。即便如此,那时候沈新波还没有资格“骑马”。每当看到舅舅骑着马经过,他都十分羡慕,心里对舅舅也更加崇拜。

以马为伴

想念家乡亲人的时候,沈新波常会和马说话。在他眼中,马是朋友,需要人类温柔地对待。他会为马包扎伤口;天气炎热的时候,他会用毛巾给马擦汗;有时候心情不错,他也会想和马儿分享:对马唱唱歌,并偷偷给马喂些自己喜欢的零食。

但马也会伤人。有一次,沈新波正准备给马喂食,结果马反倒转身,朝他踢了一脚。幸亏沈新波躲得及时,一弯腰、朝后面跳了一下,结果马蹄子刚好踢到他手上的木桶。“要不是反应快,踢倒身上肯定会骨折。”沈新波说。

学习骑马时出过更严重的事故。还没跑几步,沈新波就被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结果眼睛撞到沙地,满脸是血,眼角缝了八针。“当时我脑袋都是懵的。”大家都吓坏了,他还记得当时自己的师傅跑过来,怒气冲冲地朝马踢了几脚、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但沈新波却把那次事故归咎于自己的失误。“是我没有控制好,马是无辜的。”

十几年来,沈新波甚至从来没有打过马。“怎么舍得打?”他说,“动物是需要去照顾的,不能打它,它不是人。”

为了自己的骑师梦想,沈新波曾经一边学习骑马,一边节食减肥。因为骑师对体重有着严格的要求,但他始终也减不到50公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错过了成为骑师的黄金时间。后来舅舅因车祸去世,失去“榜样”的力量,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未完成的骑师梦,终成遗憾。

海阔天空

2013年,沈新波经人推荐来到了位于北戴河海边的阿那亚马会,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驯马的工作上。沈新波甚至住到了马厩旁,与马儿朝夕相伴。有些马性格热烈,也很倔强。学员掌控不了时,在马背上往往紧张、面露难色。这时候,沈新波只要吹一声口哨,马儿就会乖乖停下,或者奔跑起来。

沈新波说,自己最大的成就是教会了会所里很多员工骑马。他也学着像舅舅一样,开始带同乡一起来做驯马师。尽管工作很辛苦,但他觉得很满足。工资收入相比十年前已经翻了好几倍,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沈新波的爱人也在马场上班,而年仅4岁的儿子总是嚷嚷着要“骑大马”了。

友善的同事们见面时,都会尊称沈新波一声“沈教练”。在家乡,他的佤族本名是岩(音同“艾”)教。他解释说,“岩”表示长子的排行,而“教”就是“教练”的教。谁能说不是种巧合呢?

驯马师的工作也有难为人知的委屈和危险。有些学员上马时会踩着驯马师的胳臂。还有些学员训练时不听指挥,胡乱操作。沈新波会很生气,但是不善言谈的他往往选择默默忍受。

沈新波会通过骑马来排遣烦恼。微风徐徐中策马奔腾,这是他认为世间最惬意的事情。他也喜欢摇滚,会唱Beyond的每一首歌,而且他左耳上的耳钉就是为了模仿偶像黄家驹。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天空海阔,你与我可会变。”

《海阔天空》激起的是沈新波的人生共鸣: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凭借对职业的热爱和付出改变着人生。他的未来,也一定会海阔天空,如骏马般自由奔腾。

励志奋斗的长一点的故事篇3:没有伞的K小姐

“她的声音像冰块裂开的清冽和微微的脆。”听完会议室里K小姐的培训,我旁边的伟这样跟我说。

我想,男孩子都仰慕她,女孩子都羡慕她吧-——这个我们公司有史以来业绩最好最年轻的女销售K。

“我的美貌我的房车我的事业都是公司给予我的,我有什么理由不爱公司呢?”她讲完了,台下是热烈的掌声,她背着LV的经典包包,拿着车钥匙,离开了会议室。我们这群员工也随即尾随出去。我们坐着公司的大巴车,看到她开着一辆黑色奔驰缓缓离去。棕褐色的短发,太阳墨镜,职业装,有着比她年龄要大几岁的成熟的底蕴。这就是她。

“其实她特别会来事儿,每次高层在的时候,她总是表现的特积极,反正外界对她的口碑也不佳。说她为了拿单子,真的是什么都能做的出来。”大巴车上的其他同事碎碎念的说。

我自然不了解这些。毕竟我才到公司两个月。成熟最大的变化就是你对周围人的话不会全信,因为你有你自己的判断。我对K,这个28岁的女孩,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来这家公司也不过三年,怎么这三年,她就房啊,车啊都有了呢。

“她还是个自考的大专生。”后面又有同事插话道,这无疑是在补刀。可是,刀刀戳人心的话,当事者却并不知道,这些说话有点酸的同事只能在别人背后说如此的话语,当着K的面,谁还不都是笑脸相逢。唉,这个社会呀!

现在是春夏之交,天气正当微热,然而早晚还是有点凉的,我们上班穿的稍微正式一些,职业裙下自然也会配上丝袜。有一次,我从公司大巴车上下来,走着走着,就听见后面有人在叫:“嗨,美女,好久不见。”这样清脆的声音是非常有辨识度的,我内心一颤,回过头去,果然是K。她微笑着看着我,顺势将我的胳膊一掺,在我还没缓过神来时,她轻轻在我耳边说道“陪我去下洗手间好吗”。到了洗手间,她从她那名牌包包里拿出一双崭新的肉色丝袜递给我,顺着她的眼神,我此时才发现自己的黑色丝袜在腿肚那个位置,早都被划破了一个小黑洞。

我接过她的肉色丝袜,有些不好意思。“赶紧换上吧,毕竟还没开始上班,没有什么太大损失,要知道,只要走出洗手间,你可是代表公司哦,公司的形象不能因为细节的忽略而受损。”K捋了捋额前的刘海,又道:“还有,美女,根据礼仪学上所说,我们的职业着装最佳的选择是春夏浅色,秋冬深色,可要记得适时调整一下色彩哦。”我的脸红了,但并没有因此很尴尬。我知道K指的是我的黑色袜子,在这个春夏之初,这样的色彩是有些炎热及不美观。看着K的装扮,我越发明白,一个人的形象是多么重要。我谢谢了她,也因此对她又留有了更深的印象。

她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对形象的在意外,还有什么呢……

又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到了秋天。K要回贵州了。据说是为了安顿她的奶奶。她奶奶安详的离开了,住在K买的大房子里,坐在藤椅上,去了。K的老家在贵州,而此时我才知道,K是一个孤儿,只有奶奶这一个亲人。因为我是工会青年代表,所以由我出席,与董事长一起去了K的家里。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K这三年里,是怎样的从艰辛到蜕变。

K以前就是个大专毕业生,有过一年多的工作经验,她来这家公司的时候,据说只是商场的一个营业员而已。工资800元,管住,在这样浮华的年代,也不过就是最底层的生活水平了。但是K做什么都很认真。别的营业员中午犯困偷懒,她在研究这个家具的摆设,渐渐地来买家具的人,都选择在K这里购买,因为她不仅仅介绍家具,还像是个室内设计师般给你提出一些设计摆设的建议。多一项服务,人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别人听说要举行演讲比赛都觉得公司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只有K认认真真的准备,并且脱稿上台,声情并茂。

正是这份认真,让台下的董事长注意到了这个女孩。他把她调到集团办,交一些需要跟踪协调的任务给她。小姑娘一个人下工地,去跟进工程项目,整个夏天过去,变成了一个小黑人,然而工期却比预期加快了一月。董事长大喜,决议好好培养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K干的如火如荼之时,远在贵州的奶奶心脏病加重,K面临着回去照顾奶奶和辞去工作的抉择。董事长知道这件事了,二话没说,拿出5万元钱给K,说:“把奶奶接过来治病吧。”K当时都惊呆了,她是万万没有想到公司会如此慷慨。

她流着泪说:“我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我从小也很没安全感,可是公司给予我这么多,我以前仅仅觉得自己是个雇员,但现在我把公司当家!”在这之后,她果然以公司为家,拼命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而此时公司业务扩大,所做的楼盘因为地处偏远却怎么都销售不动,K自告奋勇,来做销售。K说,不骗你,这北郊一代的小区的每户人家,我都跑过。在K使用苦力战术两个月后,她终于拿下了一些单子,K说自己那时实行苦力战术,心想每天跑200户一个月下来6000户,总会开一户吧。人总得经历这个过程。

在经历了卖苦力的战术之后,K开始搭建资源,去参加一些商务会议及宴请活动,果然这样的活动更高效些。K还为公司策划部出谋划策,渐渐地K自己成为了公司的金牌销售,而公司楼盘现如今的火爆可以说也有K的一份功劳。

“你们看我很年轻,并且算是小有成就。”K轻轻地说:“但其实我是一个没有伞的孩子。我们共同走在大街上,天空下起雨来,有的人开着车一溜烟跑了,有的人拿着伞跑了,而我没有自己的家,我没有伞,我只能快速的奔跑,才可能不被全部淋着。”

“但其实,K。”坐在一旁的董事长开口说话了:“正因为你快速的跑,你有了耐力和毅力,所以在放晴的日子里,你才能体会出着大汗,晒着阳光,内心因为奔驰而带来的那股青春正气的力量,你才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是成长。”

是啊,青春不止,奋斗不止。当K小姐用含蓄的方式告诉我要注意形象的时候,此时我忽然很认同那句话:你对未来感觉美好,你才会去将自己变得美好;而当你将自己变得美好,你的未来不久就会美好。

没有伞的K小姐,谢谢你。

励志奋斗的长一点的故事篇4:那时,我们那么年轻

作者:陆禾

前段时间暂时没上班,难得有空,想约一个朋友蓝见面,才知道她已经离开北京了。半年不见,她已经辞了北京的工作、卖了北京的房子、带着老公和娃回山清水秀的苏州安居乐业了。我错愕地握着手机,感叹才半年不见啊!是的,在北京,朋友们半年见一次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北京太大、路上太堵而我们又太忙。比如,如果你想约超过三个人见面吃饭,最后很可能饭没吃成,几个人还因为到底在哪里吃饭比较方便而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我终究没有问蓝为什么离开北京。答案显而易见。如果问我,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离开北京的八百万个理由。值得问的恰恰是,为什么要留在北京?

十年前,当我拖着塑料旅行箱来北京时,蓝已经到北京将近两年。我们同在三里屯一家著名的图书公司做编辑,拿着2000元的工资,住在北三环边上没有客厅的老公房里,每天挤着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班,周末去动批买50块钱两件的T恤。那时三里屯SOHO还不存在,太古里还是一片工地,旁边的酒吧街每到傍晚都异常热闹,而我们只能去大成家吃10块钱的卤肉饭,去免费的BOOKWORM看书。我们贫穷的青春就像我们出版的一本本诗集,那么华美,却又那么低廉,看一整天稿子拿到的钱甚至不够买杯奶茶。

最穷的一次,我从宣武门搬家到和平西桥后,只剩下70块钱,而距离发工资还有一个星期。最后,我无计可施,第一次拿出那张为了赠送水杯在超市门口办的信用卡,去超市买回了一个星期的菜。那是深秋,内蒙古吹来的冷风卷着沙尘从北三环呼啸而过,骑自行车从国展回和平西桥的路上,我一直在颤抖。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觉得自己的生活风雨飘摇,危如累卵。

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下班时天已经黑透了,一个人沿着昏暗的人行道走路回家,总是忍不住感伤。日渐缩短的白昼,让我想起自己来北京后,长久萦绕不去的灰暗心情。

一个周末傍晚,我回到家,发现忘在家里的手机里有一条短信和一个未接电话。是蓝发来的,短信问我在不在家,大概是因为没收到我的回复,于是她又打了个电话。显然是有急事。因为她是一个从不轻易麻烦别人的人。我打电话过去,她却说已经没事了。我继续追问,她就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哎呀,好丢人啊。”

原来那天下午,她男朋友毫无预警地带着一群作家朋友回家吃饭,根本不知道他们只剩下几十块钱,她借口出门买菜,打电话想跟我借钱,偏偏我又没接电话。“后来呢?”我问她。

“我想起他们还有一个朋友没有一起来吃饭,就打电话给他,顺便让他赶紧带点吃的过来。那群人那么能吃,他懂的。”蓝哈哈大笑,就像平常给我讲笑话时那样,我还没笑,她自己已经笑趴下了。

后来,不论何时何地,每次想起蓝那时的笑声,我就感到由衷的温暖。

一年后,我辞职,换了工作,又辞职,又换了工作。工作地点从三里屯变成苏州街,又从德胜门变成安华桥;我坐公交车上班,坐地铁上班,坐公交车换地铁上班,坐公交车换地铁再换公交车上班。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徒劳的感觉和低微的工资,感觉永远无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更加谈不上安全感。

每次在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换乘,看着拥挤的人流在狭窄的通道里缓缓移动,我就感到惊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每天重复着徒劳无功的事;那么多青春的面孔,却那么沉默,那么疲倦,被人撞一下也懒得理会。排着长队的站台上,戴红袖圈的协管员总是扯着嗓门喊:“再往里挤挤,里面空着呢!吸口气还能上去俩!”

一次,地铁停靠10号线北土城站,车门在对侧打开。已经挤得水泄不通的车厢,又挤进来几个赶时间去上班的人,车厢里像平常一样一阵骚动,有人低声埋怨,有人礼貌道歉。这时,一个女孩忽然“啊”地大喊一声,烦躁地甩了甩头发,说:“我受不了了!为什么我要挤地铁?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生活?”车厢里一下安静下来。没有人挪动,没有人说话,直到列车再次靠站,车门轰然打开。

然后,有一天傍晚,一个可怜的女孩在站台上被挤入屏蔽门,列车贴着她身旁呼啸而过……我总是想起换乘通道里缓缓移动的人流,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她。

令我震撼的,还有那个抢银行的贫困大学生的故事。那个22岁的瘦弱男孩,几年来饱尝艰辛,疲于奔命。从银行抢走几万块后,第一件事却是去学校的小商品市场给自己买一条50块钱的裤子。庭审的时候,他始终一言不发,而为他代言的人则高谈“贫困大学生的性格缺陷”。

还有身边的朋友们的故事。有的人一直在换工作,一直在试用期,从来没有真正“入职”过;有的人不停搬家,甚至连筷子都不敢多买一双,我们去他们家吃饭都得自带一次性碗筷;还有的人明明三年没搬家,却在床底下囤一堆纸箱,仿佛随时担心被房东撵出去,随时准备搬家。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每个人都默默过着绝望的生活。

一天深夜,我从安华桥坐车回望京,旁边刚好驶过一辆双层大巴。静静行驶在午夜街头的大巴,车上空荡荡的,亮着灯,没有一个乘客,只有一排排整齐冰冷的塑料座椅。一个灯火通明的四方体。在寂静的街上缓缓驶过,融入远处的黑暗。北漂多年,不知为什么,那时忽然觉得那就是我全部漂泊情感的出口。也是那时,很想为自己,也为很多和我一样漂泊的人写一点东西,写我们漂泊无望的青春,写我们流离失所的理想。

刚好那段时间看电视剧看得很恼火。比如穷小子必然要野心勃勃,不择手段,最后不仅要一败涂地,一无所有,还要连自尊和爱情一起输掉。而高富帅总是收割一切,金钱,爱情,友情,连道德优势都顺手捎走。又比如,为了表现奋斗精神,男主角故意辞职去做苦力,出门流浪都要开着路虎,一边抱怨他很苦闷,因为生活得太安逸太没有挑战了,等等,有种中产阶级的矫情。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生活已经美好到这个地步了吗,居然需要手动制造艰辛?

所以,我特别想写一个故事,写真实的青春和奋斗是什么样的。最终,穷小子就算什么都没有赢得,至少获得了身心健康。而且,他必须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可以穷困,可以失败,但不能让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我们心态不健康,或者人格有问题。恰恰相反,我们会失败,正是因为内心有一些东西要坚持。

换个角度说,这也算一种精神胜利法。有时候,我自己都能感觉到,我这种价值观诉求太急切了,几乎要伤害笔下这个故事的独立性了。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我想要歌唱的渴望,远胜过我想赢得什么唱歌比赛。

之后一段时间,我住在通惠河边,和几个朋友合租了一套四居室,每天挤八通线上班,周末去传媒大学自习教室看书,偶尔和朋友们去河边的夜市吃烧烤。一群相识近十年的朋友,依然像最初在三里屯做诗集时那样,谈论着百无一用的语词、能指和意象,最后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掀桌子走人。

我们依旧贫穷,但却渐渐不那么焦虑了。至于原因,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想来想去,只能是因为我们都变老了。那时,我才确信我可以动笔写一个自己想写的故事了。

再后来,蓝生了孩子,在东边买了个小房子,兴致勃勃买床买沙发,见人就要谈论装修风格,一副准备在北京安居乐业的样子。而我也搬家离开通惠河,祈祷着这是我在北京最后一次搬家。

依然记得多年前一次搬家。小货车装着我的全部家当,行驶在这座城市上空的京承高速上。我坐在副驾驶座里,挡风玻璃外是初夏透明的天空和闪闪发亮的柏油公路。一群鸽子从远处的高楼上掠过,一侧的翅膀映出金黄的晨光。

那一天,我二十七岁。感觉仿佛整个人生都铺展在眼前,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是专门为我准备的。我们那么年轻,贫穷和漂泊又算什么?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励志故事】热点

【励志故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