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知识 > 知识百科 > 育儿知识

为什么孩子喜欢和“差生”?玩,孩子为何成“差生”?(实用2篇)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小编整理了为什么孩子喜欢和“差生”?玩,孩子为何成“差生”?,希望帮助到您。

孩子为何成“差生

在学习上爱和家长讨价还价

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上和家长讨价还价。妈妈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他便提出交换条件:做完作业后要比往常多看一小时的电视;妈妈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有进步,他又盘算着一个交易:考试进步了就要买玩具去游乐场玩……生活中,孩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会在短期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却不会是持久的。而且,孩子会丧失主动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喜欢讨价还价,祸根在父母身上。家长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试考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如果你乖乖把作业写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你自己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样学样的反过来跟你讨价还价呢?孩子总能很敏锐的感觉到,你这是在求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了谈条件的筹码,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孩子讨价还价时,家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立场。不管孩子怎么软磨硬泡,家长都不要心软。温柔地耐心地向孩子反复叙说原因,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和原则,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难而退。

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哭闹。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目的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放到别的东西上。总之,只要不是孩子伤着了,他哭的时候就尽量不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或者在孩子应该做一件事之前,先给他两个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孩子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2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

爱看电视,爱玩手机电脑

看电视、玩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它阻碍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因为看电视、玩手机电脑是单向的,而语言的学习是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的。

其次,沉迷于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从而懒于思考和探究。

第三,看电视电脑等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

最后,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吃饭、做作业时不能看电视,电视要看多长时间等,家长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让孩子减少赖皮的机会。当孩子因此哭闹时,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化解。

家长不可以把看电视或玩手机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这样只会增加它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多话时间和孩子相处,玩真实的游戏。在室内玩纸牌,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这些都可以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渴望。

遇到难题就放弃

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选择放弃,要么向老师、同学、家长求助,从来没想过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容易放弃,一是因为他懒得思考,二是因为他的力量感不够,认为自己无法看到完成的那一道曙光。

孩子找父母问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区分出来这道题目是属于孩子应该会的范围还是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在孩子本该会的范围内,父母可以”装笨“ ,抽掉孩子可依赖的拐杖,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作为家长,除了安慰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用言行教育孩子,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如何积极面对和努力改变,争取下一次成功的积极态度。

生活作息不规律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孩子起床变得越来越困难。每天叫孩子起床时,都得磨蹭个十几二十分钟才行。而赖床的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晚睡引起的。

晚睡晚起的直接后果就是白天精神不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除此之外,生活作息不规律还会让孩子的抵抗力变差,不利于身高体重的发展。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身体素质差,学习自然跟不上。

孩子作息不规律,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原因。现在很多80后父母习惯了夜生活,于是也让孩子过上了“昼夜颠倒”的夜生活。所以,父母尽量起一个表率作用。

建议给孩子规定一个睡觉时间,作为一个“死规定”,除非有特殊情况,平时到了这个时间就必须得去睡觉。比如规定孩子9点要上床睡觉,那么8点半的时候,就要试着让孩子静下来,进行睡前准备了。

孩子睡觉前,一定要避免孩子进行激烈的运动。不要再让孩子看动画片、玩游戏了,这只会让孩子的大脑处在兴奋之中。大人需要多花点心思,尽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听听舒缓的音乐,安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前环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安静下来以后就该睡觉了。

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的时候三心二意,拖拖拉拉,导致效率低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要么经常想东想西,要么喜欢交头接耳,总之就是不认真听课。

能否定心专注于一件事,是造成孩子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成就优秀的学生,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做任何事情,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

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正确性。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回读、不读破词,这是培养专注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另外,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干扰他们,不要进进出出制造噪音,不要嘘寒问暖打断他们的思路,给他们独立私人的空间,避免他们分心,从而提高专注力。

为什么孩子喜欢和“差生”?

当孩子成绩变差,家长应理性对待

当孩子成绩变差,我们在找原因的时候,总是绕不过一个话题:一定是孩子身边某个差生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变差的。

女儿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张爸爸说:“或许成绩差的同学会把同伴带偏,分散你的学习注意力,但是主要是你自己是否能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学习态度端正,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张爸爸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她的成绩优异,在班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在班里也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成绩差的补习功课。这次张爸爸的女儿期中考试的成绩却不是很理想,但是张爸爸也没有批评她,而是陪女儿一起研究错题,了解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问题出在哪里。

张爸爸认为,和谁做朋友,重要的是气场一致,相互学习,而不是分数一致。在我们告诉孩子什么人可以来往时,重要的是品行,而不是成绩。分数只代表成绩的好坏,却代表不了品行的高低。并且,只要孩子是好的,成绩不好总有方法解决。

当然,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像张爸爸这么理性对待孩子成绩下滑的问题。“我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特别害怕回家,因为爸妈会打我。这个时候我很讨厌他们。”今年10岁的小宋说出了心里话,“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够,成绩不好自己也很难过,我希望他们理解我的心情,对我能温柔一些。”

孩子的成绩好坏,与品行无关

正如上面张爸爸说的那样,分数只代表成绩的好坏,却代表不了品行的高低。

一个人的品行和成绩真的没半点关系。成绩不好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因为先天智商、后天的学习方法,一个孩子成绩差,只能说他没有熟悉掌握应试的能力,但这绝不能和他的品行挂钩。

见过一些“优等生”在大街上偶遇老师招呼不打就跑了,也看过“差生”在班级活动中主动打扫大家扔在地上的瓜壳果皮……一个人的品行和成绩真的没有半点关系,高分不意味着孩子低能,同理,低分也不代表着孩子性坏。

一个小孩六岁才会说话,十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就是后来成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

一个孩子不爱上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有一次,老师问他1+2等于多少?他回答说是3,看到老师拍桌子了,又改口说是2。——他就是后来成为科学家的牛顿

一个孩子高考考了三年,第一次高考时英语成绩是33分,后来他开了家上海多数爸妈都会给孩子选择的英语培训公司。——他是新东方的俞洪敏

所以,绝不能因此就否定暂时成绩差的学生。

你们口中的“差生”不会永远差

正如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差生”,也能成为很厉害的人。我们暂且把成绩不好的学生称为“差生”,这些学生也不会永远差的。

“你自己不学别影响别人学习!”

“我妈不让我跟差生玩!”

“老师,我不想跟他同桌!”

是不是会觉得以上的对白很熟悉?是的,在有些老师、家长和同学眼中,似乎“差生”是洪水猛兽,是有强大传染力的“病菌”,是可能毁掉一个“好孩子”前途的罪魁祸首……假如你也曾是大家口中的“差生”,自然会更有感受。

来看看曾经做过“差生”的网友们怎么说:

@大脸猫:有一次,考出了好成绩,却被班主任和教导主任一道怀疑我是作弊,任我说出大天来也没人相信,最让人寒心的是,同学中也几乎没人相信我是真的想“浪子回头”。所以,从那以后,我决定一直“差”下去……

@呵呵君:当年作为“差生”的我被老师和班干部们起了无数“外号”,什么“老鼠屎”、“破烂儿”、“小痞子”、“臭苍蝇”、“茅坑蛆”。现在有时候做梦回到中学时代,还会觉得内心很压抑……

@纳兰缺德:虽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还是对当初很多事无法释怀,尤其是当年老师们对我的未来下的断言——以后就是个小混混;绝对没出息;要饭都要不上热乎的;扫大街都没人要。如今,看着自己一手打拼出来的企业,想说一句,对不起,老师,让您失望了……

当被大家称为“差生”后,要么是破罐破摔,一直当个差生,要么发愤图强,努力改变自己。有道是“莫欺少年穷”,当年门缝里看“差生”的老师和同学们,有多少人在十几二十年后感觉到了啪啪被打脸呢?

仔细回想一下,每逢运动会、文艺汇演等集体活动,为班级赢得荣誉的是不是往往是某些成绩不怎样却颇有些特长的“差生”?有些“差生”成绩不好,却在其他方面有着过人的长处。这样的“差生”何差之有?

不过多干涉,正确引导孩子的社交

朋友交往是孩子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爸爸妈妈鼓励孩子自由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朋友,既能提升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力和辨别力,又能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交友是一个培养社交能力的过程,孩子在和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伴互动中学习理解差异,达成共识,判断何时妥协、何时坚持。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往往因为和不同的人互动才更好地看清楚自己,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和某一个或者某一类孩子互动就能掌握的。

如果孩子和所谓的“坏孩子”、“差生”交了朋友,担心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力有信心,就不用过度担心所谓“坏”的诱惑,恰恰是过度的禁止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好奇和打破禁忌的快感。爸爸妈妈可以反问自己:孩子究竟从这样的友谊中得到了什么?也许这正是孩子从父母或其他朋友那里无法得到的。

小乐子相信,每个人发展社交关系都是有一定心理需求的。

如果孩子需要和特定类型孩子交往,可能是他和父母关系中有所欠缺——比如,父母管教特别严格,所以“坏”孩子让他觉得很自由;父母特别挑剔,所以成绩差的孩子让他觉得交往没有压力等。所以,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发掘出孩子对关系背后的心理渴求。

尊重孩子对朋友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交友的放任。那么,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交友?

孩子由于年龄小,辨别能力还不强,可能会认为会说脏话是厉害,能打架是强大。所以,爸爸妈妈们应该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不好,鼓励孩子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的朋友接触,从而获得多样的体验,学到丰富的知识。

孩子的判断力和自制力毕竟有限,当发现孩子与“有问题”的朋友交往时,家长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予以干涉了。如果孩子的朋友只是有一些不太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玩,主动参与他们的游戏,寓教于乐,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有些孩子有交友的需求,却不知道如何交朋友,或者不能被他人接受,这种情况,家长们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在家里与孩子一起练习如何和小朋友说话;告诉孩子与人交往中什么样的人是受人欢迎的;在孩子过生日时,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帮助孩子招待朋友等。

其实,学校就像个小社会,两头的孩子极少,大多数孩子都属于正常、中不溜儿的谱系,有优点、有缺点。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而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的社交。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育儿知识】热点

【育儿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