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科技哲学结课优秀论文示例3000字通用三篇

重新拾起失落的科技近代哲学,可以让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产生连续性,并且形成整体统一的局面,也使人类的科学知识得以统一。以下是百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科技哲学结课论文3000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技哲学结课论文3000字篇1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它不仅提出了大量新课题,也向一些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将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走势产生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新的社会构成成分的出现必然意味着社会结构出现了大的调整,旧有社会构成成分和其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新因素的出现而发生改变,有的成分消失了,更多的则响应社会整体的变化,调整自身内部和与其他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与新的成分一起构造出一个新的社会存在,构成了人们新的生存基础。因此,从哲学存在论的角度看,网络科技具有深刻的存在论意义,值得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科技的概念概述

严格的讲上面使用的网络科技概念与计算机科学中使用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更多的是日常意义上包含丰富人文意义的用法,是指以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时产生的所谓网络科技人文世界,与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科技概念有区别的。如果把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科技概念比作是网络建设者们创作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那么网络科技人文世界就是使用者对这部作品进行的五花八门的解读,这些解读与网络建设者的本意或符合,或者根本不沾边,或者正好相反,充分体现了使用者阅读时的狂欢状态,这从当前对网络科技形形色色、大相径庭的评价和解读上可以看出。

区分网络概念的这两方面含义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可从不同视角对网络科技进行审视和反思,理清思路,不把一些应分开的问题混为一谈,当前对网络科技的一些争论往往就是在概念上混淆了这两者造成的;其次,可对网络科技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不以偏概全,得出一些偏激、经不起考验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区分揭示了网络科技的一个根本性特征:网络与文化一样,有创作者,有解读者,正是在这种创作和解读的解释循环过程中,网络科技直接介入到最基本的存在层面,成为这个时代和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存在的场所、样式和背景。首先探讨网络设计和建造者在网络科技这一作品中所要刻画和体现的意图,然后考察网络使用者对这一作品的狂欢式解读,通过分析使用者何以能够进行网络狂欢的哲学、计算机理论及网络建设实际的原因,揭示出网络科技时代的主要存在模式:整一化或多元个体及其内在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作为网络时代存在基本模式的存在论意义。

二、网络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也许有人认为谈到哲学人文意义,那就只应关注网络人文世界,科学是与人文对立的概念,其实人文的概念远远大于科学,科学也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理解和规划方式。具有科学外表的计算机科学术语“网络”同样具有人文意义,同样是人们居于特定生命理念和目的构造出来展示自身生命和存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和以前赖以生存的自然实在完全不同的方式构造起来的人造实在,人为的秩序从根本上贯穿其间,它构成了网络人文世界的实在基础,同时自身也从根本上融入并构成了这一人文世界的核心基础。因此,有必要从网络的实在基础开始对网络的存在论哲学意义进行分析,并进而为全面理解更高一层的网络人文世界的意义打下基础。

1网络经济学理论造成冲击。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信息或知识只被视为外部因素,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而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成为可再生的重要资源,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它使商品的质发生了某种改变,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交换,而且还有分享的含义。网络科技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涉及到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和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引起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在哲学领域,网络科技突破了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框架,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赋予哲学一些基本概念――“实在”等以新的内涵。如“虚拟实在”也是“实在”,在信息网络空间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延伸这个意义上,它是实在的,同时它不仅超越了物理的四维时空,而且造成了更多维数的可能性空间。

在社会学领域,对网络给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用传统的社会学观点和概念难以解释或不能涵盖。如社区概念、社会成员互动模式、社会分层理论等等,都面临着挑战。

在法学领域,网络科技将改变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即习惯于对与错的非此即彼式的思维方式。同时,网络科技对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网络科技超越了国界和时间,网络形成了新的时空,这对传统上习惯以地缘界限建立的法律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新闻学领域,网络冲击大众传播理论。在大众传播理论中,职业传播者、媒介和受众这三大必不可少的要素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它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一受”关系,建立的是新型、平等的交互关系。大众传播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大众传播的性质、过程和影响,特别是它是如何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影响人们的。面对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这些基本问题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扬弃或重构。

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网络科技的发展将会影响思维方式,进而引起研究国际政治、国家安全模式的变化;同时,对一系列在信息时代产生的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需要作出预测,进行理论概括。

2网络科技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大量新课题。网络科技代表着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时代,伴随着大量还未被认识、有待认识的新问题,引起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关注。哲学工作者在探讨:网络科技的出现,对人们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带来了哪些改变,应以什么样的观念迎接信息社会:它给予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了那些变化,并对已经发生、可能发生的社会变化进行探讨;研究从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文明的转型。

经济学工作者在研究:宏观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内容和运行规律。知识产品、信息产品的价值度量问题,知识经济的现状、未来以及对策等。微观上,研究电子商务带来的新变化。开展网上贸易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现,如何进行金融结算、如何保证国家行使主权,进行国家监管。另外,如何搞好网上的服务贸易、对网上“虚拟社会”的研究等等正在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法学研究人员在密切关注美、网络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网络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基本思路,并着手研究与网络相关的立法问题。第一,对已有法律进行补充,如新刑法,网络犯罪

的界定与制裁;著作权法;出版法;保护消费者权利法: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所涉及到的有关法律如合同法、民商法等制定政策等。第二,进行新的立法。对网络带来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必须进行新的立法。如网络域名管理,ISP(服务商)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隐私保护法,针对网络既是公开的、又是隐蔽的情况,凡属于个人在网上从事信息交流、发送活动过程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网络引起新闻学研究的关注,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新领域。未来信息传播的发展打破了新闻学传统的表现形式:即表现为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当前新闻学对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第一,网络出版物的管理。网络出版物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涉及版权、法规等问题,网上什么是需要保护的,怎样有效地保护等。第二,网上色情等不良信息问题。它们妨碍了网络的健康发展,应该怎样克服。第三,网络传媒与传统传媒在特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第四,网络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如国家安全问题而网络使时空观念发生变化。研究领域在扩大:信息安全正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恐怖主义的内涵增加了黑客、信息犯罪的内容;国际冲突除了战争、经济等形式外,信息战已开始点起烽烟。

3网络科技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目前对网络的研究,虽然还处于介绍、普及阶段,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对网络的研究将会逐步深入,产生一些新兴学科或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经济学、网络传播学、知识经济、网络立法、信息安全、网上贸易研究等,这些研究有些处于学科的前沿位置,有些尚处于学科的边缘。尽管研究的侧重点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有几个趋势是共同的:一是多学科,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趋势明显增强。二是对网络科技的研究,不仅是纯理论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更加侧重于应用性。当前,学术界主要关注的并不是网络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而是更注重它带来的变化、影响和问题,使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大大增强,与社会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三是对网络的研究,正在向着全面、纵深的方向发展。学者们在研究中,既充分肯定、认识它的社会功能和积极影响,也不回避它的负面效应和存在问题,特别是注意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走过的弯路,以推动网络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捍卫个体作为独立存在价值的使用者而言,网络科技的人文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它为多元个体提供了一个其自身具有颠覆可能性的对象,这一颠覆活动的总和就构成了网络狂欢的图景。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所揭示的,反对现代工业文明最坚决的恰好是伴随工业文明一起出现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对矫正这种文明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开始指出的,整一化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给人们的东西,船恰相反,它是人类数千年来一直孜孜以求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秩序化要求的具体实现,人类的生悔和进步,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极大地依靠这一进程。但同时它为人自身的认识提供了认知背景和参照系,考察人类的历史可以发现,人们不同时代实现的不同的秩序水平,为人们提供了定义和刻画自身形象的基础,整一化与人这两者在人类历史中玩着一场没有终结的权力游戏,恰如福柯指出的,权力结构可以被揭示出来并加于批判,也可以选择是否加入到某种具体权力游戏中,可你不可能逃脱所有权力游戏,你逃脱这一个,就必定得加入另外一个,有些游戏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它是人类生存不可逃避的结构和状态,这里谈的就是这一种。历史上,先辈们看比较老的版本,今天轮到我们来玩“网络版”。是幸还是不幸,无从说起,因为无从逃避,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只能说玩得尽兴与否,高明与否,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游戏远远没有终了。从这个角度看,丹尼尔・贝尔断言的现代主义已经消失了的反抗又以一种新的面目在网络科技时代诞生了,这种由多元个体倡导的反抗将构成这个新时代的根本性特征。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科技哲学结课论文3000字

科学技术哲学结课论文篇2

导读:——以克隆技术为分析范例,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跟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后以克隆技术为例,具体分析了克隆技术的负面性,并探讨了法律对于克隆技术的规制,进而说明法律规制对于克隆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关键词:科技负面性法律规制克隆技术,尤其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了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克隆技术就是在全球科技革命大背景下产生

科技的负面性与法律的规制

——以克隆技术为分析范例

姓名 张超 学号2120101920 法学 院 法学理论 专业

摘要:进入新世纪已十载,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科技在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跟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技本身是由矛盾组合而成的,科技与人之间也是矛盾着的,科技对于人类除了积极作用之外其风险也不容忽视。现代社会,实行法治已经成为民主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面对科技的负面性,必须依靠法律对其加以规制,使科技不偏离造福人类的轨道。文章首先分析了科技的负面性,之后以克隆技术为例,具体分析了克隆技术的负面性,并探讨了法律对于克隆技术的规制,进而说明法律规制对于克隆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 关键词:科技 负面性 法律规制 克隆技术

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同时也经历了三个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了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然而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在机遇背后还隐藏着极大的挑战,与科技积极效果相伴相随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克隆技术就是在全球科技革命大背景下产生的一项新技术,尤其是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成功克隆出世界历史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之后,克隆技术更是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走进了人类的视野。但是,这项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伦理、法律带来了一次冲击。我们必须对克隆技术的负面性进行全面客观的剖析,进而利用法律对其加以规制,使其朝着服务人类的方向发展。

一、 科技的负面性存在依据 (一)理论依据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对于科技的负面性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科技的负面性是科学技术自身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客观存在;还有一种认为是因为人类(这一使用者)的不当使用使得科技具有了负面性,带有主观色彩。我们应该赞同哪一种观点?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矛盾,均具有其理论依据,下文将具体阐释。本文所讨论的科技的负面性指的是后者。

科技本身是矛盾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同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它也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着的双方组成的,矛盾的双方推动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确实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即科技的正面属性和负面属性。这是科技内部的矛盾,不可否认的是科技本身存在着其自身固有的一些正面属性如规律性、准确性等,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属性,例如不可控性、难以预测性等。

科技与人之间也是矛盾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不仅事物本身是矛盾着的,事物之间也是矛盾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福祉,又能带来灾难,甚至毁灭人类;既能促进道德的进步,又会造成道德的败坏。”[1]这是科技与人类之间的矛盾,比如科技一方面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这是科技与人类发生联系的结果,更强调的是人类对科技加以利用之后的不同后果。本文所提及的科技的正面性就是对人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方面,而科技的负面性就是阻碍人类发展有害于人类文明的一面。

(二)实证依据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大关系上,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外科技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故此,科技的负面影响也是体现在了这三个方面。

首先,人类对科技的不当利用加重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程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冲击。随着近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由人类行为所造成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著名的“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2]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与环境污染问题一样生态破坏问题也带有着人类介入的色彩。2010年8月7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截至8月22日,遇难1435人,失踪330人,有地质专家称泥石流的成因与生态破坏因素有关。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3]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退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已经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其次,人类对科技的不当利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冲击。这主要体现在

[1]

郭继海,江晓梅.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之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5、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7、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8、印度博帕尔事件(1984年);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6年). [3]

李恺萌.舟曲泥石流成因调查:与生态破坏等多种因素有关.搜狐网,上传时间: 2010-08-23,上网时间: 2010-12- 05. 2

[2]

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从微观角度举一例证,由于科技高速发展,依托高科技的一些新事物、新的社会关系不断产生,继而使得法律在这些方面相对滞后,难以应对新情况。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科技进行犯罪提供了机会,极少数犯罪分子利用日益发展的高科技,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犯罪活动对其他公民造成直接的伤害或者严重威胁。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高科技犯罪方法更新、损害更大。从宏观角度举例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大部分国家经济都能较为快速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往往也表明该国的碳排放量在不断扩大,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在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大背景下,时常会引起国际纠纷。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就是一个例证,然而这个会议并没有取得实质成果。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国际纠纷一般都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一旦各个利益主体脱离谈判桌而转向战争,那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具备了高科技军事技术武器的推波助澜,国际战争的毁灭性将是无法估量的。在科技发达程度远不如今日的六十多年前,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造成军民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的巨大损失。[4]那么,可想而知,现代战争的损失会更是无可计量。

最后,人类对于科技的不当利用还会给个人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圣经》里有云:上帝在关上一扇门之时,会打开一扇窗。那么,技术在开启一扇门的同时,也就预示着关上了另一扇门。汽车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移动速度提高了,使用自行车或者腿走路的机会明显变少;电脑的发明使得我们记录与计算的速度和质量提高了,用键盘和屏幕代替了笔和纸,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最近20年,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素质都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更不容乐观: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5]

综上所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绝对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科技的负面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然而我们又不可以望而却步,停止科技的发展,因为科技发展是顺应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个难以逃避的现实是人类必须具备充分的驾驭科技的能力,扬其长避其短,使科技造福人类。那么这个驾驭能力如何体现呢?使用什么工具或者方法呢?下文将以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克隆技术为例展开具体讨论,通过对克隆技术的负面性

[4]

莫歧.第二次世界大战.百度百科网,上传时间: 2010-12-02,上网时间: 2010-12-05. [5]

何志文,陈玮君.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思考 (之一)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下降的原因调查.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第6期.

进行全面客观的剖析,进而讨论利用法律对克隆技术加以规制,使其朝着服务人类的方向发展。

二、克隆技术的负面性 (一)克隆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克隆”一词源于英文词clone或Cloning。显然“克隆”是音译而来的一个词汇,那么克隆的概念是什么呢?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其概念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一致的,“现代的克隆概念是指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它是一种以单个细胞为材料的无性繁殖方式。”[6] “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DNA克隆(也叫分子克隆)。含义是将某一特定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插入到一个载体(如质粒和病毒等)中,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该DNA片段的‘群体’。”[7] 1997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其非正式声明中对于克隆做出了定义:克隆为遗传上同一的机体或细胞系(株)的无性生殖。[8]

科学领域的克隆分为两种: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治疗性克隆是指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就是把重新构建的胚胎继续体外培养发育,直到获得“全能 选手”型的干细胞并对其诱导分化为所需的特定细胞。最后,再利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把细胞变成组织或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生殖性克隆是以产生新个体为目的,把体细胞的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重新组成胚胎,并将新胚胎植入母体,其发育的新个体可以继承体细胞提供者的生物特性。[9]

(二)克隆技术的负面性

产生争议的是生殖性克隆,这是克隆技术的负面性所在,因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讲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动物也可以应用于人类。也正是因为如此,“克隆人”技术引起了伦理学界及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的争议。因而,克隆人问题也是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克隆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克隆人”这一科技的负面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下主要从伦理和法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克隆,这一生物高科技的不当利用会冲击传统的伦理关系。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必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同时,社会关系也会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而改变,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还会不断提高

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是无论是社会关系的转变还是人们观念的转变都是需要一个过程,体现在时间上可能是漫长的几年几十年或者更长。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与高新技术的碰撞就产生了今天对于“克隆人”的争议与讨论。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两性结合才能产生子嗣,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的伦理观念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甚至还残留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然而,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的结合。克隆生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亲子关系。在克隆的情况下,提供遗传信息的人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父母,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体细胞就可以实现受精,这种情况下生育出的人对于体细胞提供者来说,已不是传统自然家庭意义上的子女。如果用自己的体细胞生育的克隆人似乎更接近于本人的“复制品”;用他人(近亲属)的体细胞,克隆人与细胞提供者既不是亲子关系,也不是兄弟姐妹的关系,他们更类似于“一卵多胎同胞”。[10]另外,与有性生殖不同,克隆人的血缘关系仅来源于一方,这一新生命体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双亲(父亲和母亲),而且也不存在单亲,因为他(或她)与体细胞提供者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信息,不能称体细胞提供者是其血缘父亲或血缘母亲,因而这个新生命在伦理上很难定位。总之,通过克隆技术实现的无性生殖导致了传统伦理的混乱。

第二,克隆,这一生物高科技的不当利用会冲击正常的法律秩序。这主要是体现在对于“克隆人”的法律定位与法律保护问题。前文已经提到“克隆人”与传统的自然家庭产生的子女不同,因为它给传统伦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对于“克隆人”来说,首先,它就面临着资格问题,一个是作为自然人的资格,另一个是成为一国国民的资格。他是不是同其他人一样是一个完全的法律意义上的人,如果是,那么就应该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基本人权。他是不是也能够取得出生地国的国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就应该受到该国法律保护,享受权利承担义务,这种权利当然包括政治权利,那么通过选举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元首。然而,这两个问题都难以得到答案,答案均是一种假设。其次,涉及其人身关系的法律问题也难以解决。他一出生就决定了其不会拥有正常人所应有的亲属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这就会使得其监护权难以得到法律确认,这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此外,在婚姻、继承、收养等等涉及人身关系的法律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克隆人”的财产关系法律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克隆人”是不是应该具备与正常人一样的财产权利,他能不能享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限于财产权利)?“克隆人”所签订的一项买卖合同是否有效,他又可否成立一家公司,太多的法律问题凸现出来。

[6][7]

许德坤.克隆人的前景与伦理学思考.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司马义·沙依木.正确理解生物克隆概念及其意义.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

邱仁宗.克隆技术及伦理学含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3期. [9]

王锐.克隆人问题的法理思考:[学位论文],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6.

[10]

陈红霞,王鹏.克隆生殖伦理法律问题初探.河北法学,2002年第5期.

看了“科技哲学结课论文3000字”的人还看了:

科技哲学结课论文3000字篇3

【摘 要】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对道德伦理有着负面影响的科技伦理问题,包括对人类自由平等追求与实现生命价值的阻碍,体现了破坏性、复合性、差异性和广泛性特点,本文基于哲学的视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探究了对科技伦理化问题。

【关键词】 科技活动 哲学 伦理化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科技活动广泛融入社会的今天,科技活动正在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可是人类在借助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并取得成功的同时,现代科技伦理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道德缺失、精神空虚、资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需要通过哲学视角对人类高度文明社会的精神与物质进行审视,对于科技伦理问题进行省察和反思,查找原因并解决其造成的不良后果,从根本上实现科技的伦理化。

1 现代科技伦理问题

1.1 科技活动引起的道德伦理问题

学术界中对于科技活动引起道德伦理问题持有两种态度,一方面,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求真求实的行为,其研究目的是无限的接近自然本身,探索自然中各种客观规律,并且还会判断技术标准的先进性以及科学知识的合理性,并不是伦理道德上的善恶与否,所以说科技活动缺乏伦理价值属性,那么在自然中也就谈不上道德伦理问题。另一方面,科技活动是人类用于探索自然规律的行为,那么就会带有道理伦理影响,尤其是近年来自然科学和古代科学在结构与性质上有着不同特点,这不光包含思辨性理论知识,也会带有目的性的实际活动,该活动同人类的另外相关活动一样都会带有道德伦理责任,那么当道德伦理的进步和科技活动发展产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出科技伦理问题。

对科学伦理问题产生进行判断的依据就是对科技活动的性质进行定位,科技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体系与科学知识,它是有着特定结果和过程的结合,该过程中又带有一定的伦理负载,它是一种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作用而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了科学道理和生产实际,以及人们生活目标与生存方式的伦理准则,并且带有对于人道、公平、责任的伦理价值追求,那么科技活动的发展就不能和道德伦理脱离。

1.2 科技伦理问题产生负面社会效应

纵观科技活动的发展过程,人们虽然运用科学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文明成果,可是也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克隆技术打破了传统生儿育女的行为方式,能很好的解决生育问题和器官移植问题,但是克隆人的恐慌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于疾病治疗、诊断、预防等都带来深远意义,但却引发了基因歧视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父母在产前检查成百上千的基因,以判断后代是否存在不利基因;机器的产生不难可以收获劳动成效,还可以减少体力劳动,然而人类又会质疑机器人取代人类的伦理问题,这些都反映出了科技活动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已经脱离了人们的价值理想,变成了脱离科技行为本身而带来负面社会效应的道德伦理问题。

2 科技伦理的哲学审视必要性

科学理性的过分膨胀引起了道德伦理问题,使得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例如增长的观念,人类通常觉得物质生活优化和经济增长引发的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是有利的,然而这也是许多灾难产生的导火索,因为当增长达到极限,地球资源被过程开采与消耗,经济不能继续增长时,就需要重新思考新的方向与价值观念,所以需要用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理性。主体性哲学所确立的中心位置曾让物质财富快速发展,可是只注重物质需求的发展方式也引发了人类生活的灾难和危机,人类不单单需要物质资源,更需要精神关怀,现代社会将人类生命与物质的存在相等同,科技活动不仅让人类和自然对立,而且也用技术为工具使人类产生物理化分解活动,这样就使得生命关怀疏远了,科技活动已不能把握人类生存和生命,因而出现越来越多的科技道德伦理问题。

重新拾起失落的近代哲学,可以让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产生连续性,并且形成整体统一的局面,这使人类的科学知识也得以统一。人们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背景下将统一的世界分解成许多部分,将科学也分解成许多门类,因此失去了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使科学知识被分割,破坏了自然与人的整体关系。对于科技伦理问题,务必要从哲学的视角,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将科学发展置于宽广的人类文明里面,归根到底,科学技术活动只是一种手段,绝非目的,世界的和谐统一与人类的生命均比科学认知性要高,科技活动需要在哲学批判过程中不断进步,并且不能脱离造福人类的基础,这样才能实现人类与科技活动的和谐统一。

3 哲学视角下科技伦理化

通过主体性哲学的思考可以知道一切科学技术活动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文关怀问题,但是这种结果也不完全是科技本身所造成,毕竟其是受到特定目的的作用而实现的,根本性的问题仍旧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因为进行何种选择,有着什么理解,如何发展,产生什么结果均由人类自己决定,那么哲学视角下人类对于行为活动选择的问题,哲学本体通过征服客体,来实现对主体,即人本身关怀的目的,这并不是任何理性精神的泛滥或膨胀,却是实实在在回归到人,人类已不再成为先进科技社会中的一员,代之以真实生活世界里面的生命整体。人类之间需要遵守道德伦理的准则,同时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道德伦理进行约束,人类想要解决科技伦理问题,从而改善生存危机问题,就需要摒弃非伦理的现实生存方式,用一种伦理化的方式来生存与发展。

科技活动是一种对事实的判断,归属实然领域,而道德伦理是一种对价值的判断,归属应然领域;科技活动是客观性的体现,而道德伦理则是主观性的体现;科技活动向往真,而道德伦理向往善,道德伦理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里面将优良因素整合并积淀,有着很强的稳定性,其渗入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当中,对各类矛盾进行调解,以确保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科技活动终究只是选择手段,其无法脱离哲学社会科学的批判与濡养,这并不是指道德伦理能够赋于现代科技活动一种善或恶的性质,而是能够给予现代科学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疏导,让它符合人类的长期稳定生存。因此,科技的伦理化不是指代对科技活动的反对或是终结,而是规避与摒除科技伦理问题,让科技活动过程融入伦理的意蕴,使之永远的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赵建军.科技伦理——走向哲学探究的视野[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

[2]汪建云.科技伦理化呼唤哲学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科技哲学结课论文3000字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