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哲学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精选3篇】

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依据,在 中国现阶段具有独特的内涵,与我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的价值伦理和时代的 发展相联系。以下是百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篇1

小议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

摘要: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体现了哲学的价值论,决定了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从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内涵入手,进而分析以人为本的哲学观,从而制定树立科学人本理念、找准人本切入点等落实措施,为以人为本教育哲学观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哲学观;个体平等;教育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58-03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内涵

“以人为本”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向,“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中的根本任务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它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治国策略,是政治执政的指南针,它强调了个体平等,确定了人与其他事物,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哲学观是对精神的追求,在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传授某类自然科学知识,重视物的价值取向,注重可量化的物质财富的积累,课程体系从以人为本出发,形成科学的教育哲学观,还要重视学生的精神变化,从根本上改进教育,用精神力量去感化,提供哲学基础,实施推动力,给予教育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

1.强调个体平等。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决定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从深层次来说,强调了个体的平等,确立了人类的地位和优势,逐渐强调了个体价值及人身地位,注重个体的相对自由,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价值。它还体现了个体价值的多元化,个体的个性差异以及个体所需的利益多样化,肯定了个体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强调了个体应拥有的各项权利,确立人人平等的教育哲学观。人的存在才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还取决于人文关怀和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也是在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如此才能让文明得到更有效的扩展。

2.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在教育中让学生科学地看待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明白自然和生命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的哲学关系体现在人要融入集体中,个人主义要和集体主义相融合,人与人的关系包涵着人对自身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的和谐对待。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协调发展,让人从群体中真正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而解放出来,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本质上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其他人的和谐相处,这才是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

二、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分析

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阐述了“人”并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自然的产物,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的载体,是自然、社会和精神三者的统一,以发挥个人价值为原则。就教育哲学观而言,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方式,通过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的前提下实施教育而体现自身价值,通过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而富有时代精神和持久的生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不仅存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贯穿在广泛的教育之中,可以从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这三方面来阐述。

1.人的自然属性。从人与自然的相关属性来说,以人为本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了科学主义的精神,人是自然的产物,关爱自然就要注重人的各种需求。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将教育运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秩序。教育哲学观就要以人的自然属性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学生能够科学并且理性地对待自然界,还能正确看待个体自身与自然的相关关系,明白生命和大自然是一体的,个体的生存和自然息息相关,珍惜生命也要珍爱大自然。

2.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包括个人和集体主义的融合,人的个体、群体价值的统一。人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存在于群体中,从社会属性来说“以人为本”就要照顾到其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合理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根本的目的在于学生能通过教育养成良好的风气和秩序,教育应该是教导学生做文明人,在受教育中能够时刻做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育哲学观中通过人的社会属性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人从属于社会,所作所为都与社会息息相关,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人的精神属性。人的精神属性阐明了人与自身的关系,人自身对物质的享受以及在精神上的追求和谐共处,精神上的力量能支持着人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能使人获得价值和尊严的强烈感受。教育是由教和学决定的,离开了人,教育就缺乏具体的内容而成为空壳。由此在教育哲学观中就需要从“以人为本”出发,良好的教育深入人心,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心理和物质感受达到协调发展。

三、以人为本教育哲学观解决措施

“以人为本”把人放在首位,这样的教育哲学观为我们指明了教和学的行动方向,决定着人的自觉行动,在教育中一切以人的名义出现的问题,都具有教与学之间密切相关的具体内容,遇到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措施也应如此。在教育中学生是具体的人,不能脱离教育实际中遇到的具体条件和现实的可能性而漫无边际地谈论学生的问题,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由此,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的解决措施就从树立科学人本理念、找准人本切入点、构建教育服务体系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构建起和谐的教育体系。

1.树立科学人本理念。在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树立科学的人本理念是引领教育的重要思想,有效教育是推进学生素质的基本保证。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主体是人,是未成熟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人,要以教育人、引导人为出发点,关心人、帮助人,对人的肯定与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加有效。让学生的教育发展成为其自觉的追求,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和前提,尊重每一位学生,正确处理人文关怀。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形成就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如果没有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基本素质就难以全面提高,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强化教育哲学观,牢固树立人本观念,认真履行教育职责,才能以实际行动实现教育的人本化。 2.找准人本切入点。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表明,在面对教育对象时,可以找准切入点直接或间接改变人的需要、行为和动机,达到教育的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平时需多参与学校整体的教育,树立服务观念,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怀。教师还应给予学生高度的支持与协助,以有效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要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善用教育原理,以尊重、肯定和接纳的态度发掘学生困难,倾听其思想,帮助其解决困难问题,使学生不会迷失自我成长的方向。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其理论传授、舆论引导、实践教化等都可成为人本理念的有效切入点,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共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精神风貌和文明行为规范,形成科学民主的氛围。

3.构建教育服务体系。没有成功有效的教育服务体系,教学的一切目标都将成为空谈,甚至连学校的设置都会变得毫无意义,传统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满足各类学生需求的教育活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提供具有不同专长学生成功的机会,以满足学生的成就动机。还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能够得到相应的心理调节和指导,创造情感互动环节,使其能和他人相互沟通,和谐相处。学校还需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咨询,目前有的学生心理十分脆弱,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学生因不堪忍受打击而自杀的现象,这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要经常开展心理交流活动,让学生解除积累的心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处于教育中引导地位的教师,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教育的成败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每位教师因为其社会背景以及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都不尽相同,价值观及人生哲学也不同,但是学生是所有教师共同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育专业素养,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使教与学更符合教育的原则并且让教育更有成效,提高教育的服务意识,用奉献和付出的心理优势拉动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品质。

四、总结

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呼唤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才能使生产力稳步发展,物质财富的建设才更加有意义。这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要求全面提升个人素质,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要将以人为本作为着眼点,增强学生的体魄,拓展学生的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培养其良好的品格,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开拓其个性张扬的自由空间,将其塑造成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燕.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理论学刊,2004,(8).

[2]邱祥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戴树根.论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德育观的确立[J].湖南社会科学,2004,(5).

[4]徐晓娟.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J].台声·新视角,2005,(3).

看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的人还看了: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论文篇3

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摘要: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 哲学依据,在 中国现阶段具有独特的内涵,与我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的价值伦理和时代的 发展相联系。同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质的区别。以人为本思想在 现代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和各项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唯物史观;管理

1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以人为本作为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又以唯物史观对人对历史的基本观点为哲学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把具体性的观点引进了人性论。

以往的许多人性论者大多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人性,陷入了对人性的抽象理解。唯心主义把人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性,旧唯物主义则把人理解为感性的存在物,把人看成 自然存在物,把人性归结为单纯的自然性。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只抓住人性的某个面并将其绝对化、抽象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具体地历史地说明了人性的真实内涵。人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因而人性也是具体的。人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具体的人性是人的多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同时。人性的具体性也表现为人性的历史性。处于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不同的具体的人性。

在人性的各种规定中,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问题,指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为思想家、科学家和 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且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当然,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本身也要受到包括 经济的、 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2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分析以人为本哲学依据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出发,自觉地意识到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目标,不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最高理想。我们才可能真正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特有内涵。

(1)从“人”、“本”的基本含义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 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本”既有“本位”、“根本”、“目的”、“宗旨”之意。也有学者认为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现阶段提以人为本,理所当然要包括最广大人民,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人”的基本含义,才能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2)从社会主义的价值伦理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就社会整体而言,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也就是人类的解放。解放和自由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本质上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不仅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

(3)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与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完全一致的。它从另一个侧面阐发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党领导政府行使职权的主要职能是为做到这一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提供周到的公共服务。

(4)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现代化”除了在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取得一定进展外,许多地区反而长期停滞,拉美地区更是被形象地称为淹没在现代化的沼泽中。这些都迫使人们认真反思“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3以人为本不同提法的本质区别

3.1与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的区别

由于以人为本的内涵和社会主义的伦理观紧密相连,因此和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区别。二者都强调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理想,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但从深层次上看,人本主义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中心是“实现自我”;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社会和人民为本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发展。

3.2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区别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民本思想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强调“民”在维护统治安定,保证王位的重要地位。而以人为本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执政党提出的执政理念。二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从总体上说,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

4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以人为本作为我国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各项管理活动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在管 理学中引起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传统的管理以物为中心,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传统管理强调的是科学、理性和技术,只关心利润和产量,人成了完成这些目的的手段,成了机器的延伸和补充。而现在在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生产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变为以人为本了。”以人为本在管理上体现出了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可以说,“人的因素乃是优秀业绩的主要源泉。”

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目标管理中。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以人为本也体现出了实践价值。大致说来,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实践中强调在管理中以人为目的,一切为了人,依赖人,采取合乎人性的方式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员工既是管理的客体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在考核时,员工是评价的主体。人本管理思想首先产生于美国,但最早和目标管理结合进行运用的却是日本。1957年,日本的一家玻璃公司首先引进人本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目标管理体系。1965年,美国 企业中目标管理迅速普及,且其效果得到一致的认可。目前,以人本思想为出发点的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管理制度。美国一家协会的调查资料表明,在所调查的公司中80%的企业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目标管理制度。日本的调查资料表明,60%的公司实行了目标管理制度。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显示了巨大威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哲学】热点

【哲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