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国学经典

幼儿国学经典论文合集3篇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阶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运用适宜的方式,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以下是百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幼儿国学经典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国学经典论

幼儿国学经典论篇2

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探讨

【摘 要】 本文在概述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可行的方法:熟读熟诵、持之以恒;营造环境、激发兴趣;积极探索、提炼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必要性;现状;对策

一、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现状

近几年,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策略性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死记硬背的方法,违反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鉴于此,幼儿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既要积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又要对其诵读方法有很好地把握。但在实践教学中,幼儿诵读经典在整体上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城乡之间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笔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学及幼儿园做过详细的调查,对经典诵读较为重视的是本市的几个重点小学,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了《论语》、《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绝大多数幼儿园中,对经典的诵读相对较为缺失,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研究证明,孩子13岁以前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无疑是最佳的。并且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训练,诸如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通过鼓励增强记忆信心、在游戏中训练记忆力、在兴趣中促进记忆力,而国学经典诵读即是一种一劳永逸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重视国学经典诵读,使幼儿自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积淀,对于幼儿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如今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个别小学实施得比较好,而绝大多数幼儿园就缺失得多,这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极大损失,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要在幼儿阶段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必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到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张瑞敏曾说:“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孙子教我赚钱”。老庄的达观,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的高洁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瑰宝。再如,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学文学价值之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当今的人们以很大的启发:褒贬善恶,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里有爱国精神、忧民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四书》、《五经》等等,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态度,使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民国时期,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与他们从小形成的国学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经典诵读的必然有效的结果。古人一向就比较注重国学经典诵读,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末年,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那么唯一的课程就是国学经典。古人尤其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为《四书》,据说它们分别出自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称为《四子书》。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与此同时,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是符合党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宗旨。

当今社会,许多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研究报告、教学计划,往往强调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经典诵读习惯,而忽视了幼儿阶段,其实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顾名思义即为朗读和背诵,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对偶,讲究平仄相间,要求“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追求读起来琅琅上口,“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言文骈散结合自不待言,诗词曲赋更是精美绝伦了。而幼儿又是记忆力“一心多用”的关键时刻,在长期的培养中,熟读成诵,这样才能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体会文本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另外相对于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幼儿阶段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播放一些国学经典篇目,日积月累,效果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三、幼儿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记忆力的强化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幼儿人格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亦应有切实可行之方法:

1、熟读熟诵、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强调了熟读熟诵的重要性。

2、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在家中,可以通过播放CD,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儿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互相学习,或同幼儿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国学经典的综艺节目,提高幼儿诵读的积极性;同样,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通过比赛,从而激发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据研究证明,幼儿的学习能力一直处于一种变化过程中,从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长大后的“一心一用”,这个过程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家长和幼儿园应该抓住幼儿这个特点,诸如,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录音,使幼儿“一心百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目的。

3、积极探索、提炼方法

可以尝试使用重点词记忆法,通过多次熟读,达到背诵的效果。苏轼当年自创了“八面受敌读书法”,比如读《西游记》,先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去读,再围绕孙悟空降妖除魔去读等等,这样一本书通过不同的角度被当作几本书来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高尚人格素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看了“幼儿国学经典论”的人还看了:

幼儿国学经典论篇3

国学经典,为幼儿成长打底色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阶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运用适宜的方式,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老师要尽可能避免单一的做法,而应开展多样性的活动,从而使幼儿在《弟子规》诵读活动中有情、有趣、有感受、有共鸣,不仅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熏陶,更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弟子规》诵读; 一日活动; 实践与成效

一、染――营书香氛围,留深远印象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对幼儿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环境创设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民族特色。

1.让墙饰“说话”

结合《弟子规》特色,我班专门开辟了一面有关《弟子规》内容的玻璃墙饰,我对这面墙的边框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布置,中间则以古典书籍为底衬,书籍上会选取《弟子规》佳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供幼儿每日观赏,力求让墙饰“说话”。

2.以“警句”规范

在教室的多个角落贴有《弟子规》的“警句”,提醒幼儿自觉遵守常规要求。如图书一角贴有: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幼儿卫生间贴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以“警句”来规范幼儿行为。

3.在书中“徜徉”

在区域活动中,利用《弟子规》的文章故事图片制作成小书,投放在操作区中,自制小书图文并茂,集美、雅、趣为一体,让幼儿留下深刻印象。

二、诵――用读讲唱演,读千古美文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提高幼儿节奏韵律感。加强诵读,引导想象,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逐渐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1.形式多样,反复吟诵

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反复吟诵:比如在牛奶点心后诵读几遍,午饭后诵读几遍。不断地反复记忆,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其次,通过男女对吟,师幼对吟,幼幼对吟,单独对吟,有节奏诵读,接句诵读,配乐诵读,歌曲诵唱,这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幼儿感到诵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幼儿熟悉一段弟子规内容后,我便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书中蕴涵的内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

2.一日生活,随时吟诵

每天午餐前,让孩子们诵读“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并告诉小朋友,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独特的营养成分,是我们成长所必须的;每天午睡起床后,教室里播放《弟子规》歌曲。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陶冶情操,规范行为,音乐听完后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离园前十分钟诵读,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行为,让他们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自己的每天变化。

三、释――思经典佳句,阐国学内涵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离幼儿的生活甚远,语言也难于理解。因此,在诵读《弟子规》时既不能停留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层面,也不要走向讲深讲透,深刻理解的误区,要引领幼儿在诵读的基础上逐步去感悟、内化。

1.寓教于乐,好之乐之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为了激发幼儿对《弟子规》的兴趣,我们就搜集与《弟子规》有关的故事和视频,并下载动画片,以生动、温馨的画面来阐释幼儿对佳句的理解,另外,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也是一种适宜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良方。

2.寓教于行,学以致用

《弟子规》虽然是国学经典,但时代不同,里面涉及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句简单的弟子规,怎样让幼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呢?在教幼儿学习“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让幼儿欣赏图片:去亲戚家、朋友家里不要把人家的玩具带走;超市里看到你喜欢的事物、玩具等放在购物车里要付款;公园里我们看到美丽的花不要采摘。同时让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吗?让幼儿在课堂上有话说,有事做。幼儿在上课时发言踊跃,表现积极,得到的知识和启迪也超越了原来的教材。

四、悟――品文化精髓,育优良品德

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诵读,更重要的是落实《弟子规》,边学边做,边做边改错,做到“德日进,过日少”,善于变通,活学活用。

1.晓之以理

通过《弟子规》中的道理反复教育,我班许多幼儿的品德、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佳佳小朋友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更是对她疼爱有佳,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她奶奶说:“以前她在家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摔砸东西,学了《弟子规》后,她变得懂事多了,再也不乱发脾气,还经常帮大人做家务。”从这件事上我更深刻体会“孺子可教”这句话。我把每周的班级特色活动作为弟子规的活动时间,活动中重点讲解弟子规的释义和相关的小故事,把弟子规的内容用现代的方式进行诠释,不盲从于里面提到的有些形式,更关注里面蕴涵的道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动之以情

幼儿的父母或亲人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我就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来教育孩子,告诉他去照顾亲人,关爱父母,让幼儿从小就有一颗善良和关爱他人的心。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关怀和照顾,因此,要引导幼儿把同伴当成兄弟姐妹,做到“兄道友,弟道恭”,让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当同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还应该懂得“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的道理。时时处处多为别人着想,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才能造就宽容豁达的良好品德。

《弟子规》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为人子弟立身处世的规范与要求,通过半年多《弟子规》的教学,我看到幼儿从《弟子规》中学到了很多实在的做人准则。《弟子规》对于提高孩子的德育素养,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国学经典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感悟成长的快乐吧!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热点

【国学经典】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