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合集两篇】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下文是百文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篇1

论春节的传统意义

【摘 要】对于春节日益淡化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而要研究,我们首先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春节是什么?”只有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我们的研究才能深入。“春节是什么”这一问题与传统社会是分不开的,传统中国社会的主体是宗法社会,宗法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注重身份等级的血缘共同体,而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正在于它是维系传统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一种节日仪式,它为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和情感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亲情交流的契机和纽带。

【关键词】春节 ;宗法社会 ;血缘情分 ;核心意义

春节无疑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在现在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发展的时代,我们却日益感到春节的淡化,对此情况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而思考中我们首先必须回答“春节到底是什么”这一根本的问题,才能知道为什么有现在春节淡化的现象产生。学术界对于春节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有学者把春节的功能归纳为五点,即“吃”、“玩”、“聚”、“祭祖”、“敬神”,并从这五个功能的淡化来解释春节的淡化①。这种归纳虽然从内容上列出了春节所具有的各项功能,但失之于简单,没有突出这些功能的主次方面,更没有突出作为节日的春节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来,即没有回答“春节是什么”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春节的传统意义来回答“春节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节日往往是与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节日仪式是由处于某个共同体②中的许多人来举行的,而这许多人又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才能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因此,仪式活动就必须要能满足举行仪式的共同体中的人群的某种共同的内在需求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否则,仪式就会因为其丧失了人们的内在体认而沦落为仅仅是僵死的仪式,并最终会被抛弃掉。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无疑也是最为重要的节日。

我们把春节又叫过年。我国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时间概念,有“年”自然就有过年的习俗,所以春节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节日。③春节是由许多民俗活动或者说仪式活动所构成的。与春节相关的礼仪活动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扫尘、贴门神挂年画、放鞭炮、祭祖团年、除夕守岁、拜年、接财神、送穷、舞龙等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的各项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作过年的一部分。

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从腊八直到元宵节的一系列活动,时间跨度是最长的,活动也是最多的,因此是最重要的节日。④世事沧桑,春节期间的活动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历经变化,但春节本身却能顽强地传承几千年而不衰,这一切能够发生,都与人们赋予春节以意义有关,或者说与春节期间的活动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些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精神的需求。那么,在过去,春节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意义呢?

传统节日大都建立在原始的多神信仰之上,观念杂乱,活动松散,信仰淡薄,天长日久,节日的动机渐被遗忘,人们不知道因何而过节。⑤因此,对于春节的真正源起,我们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对于春节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我们却能够还原出来,因为我们自身也是这历史河流之中的在场者。要真正了解春节的内在意义,我们必须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占支配地位的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入手,因为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或说乡土社会)构成了传统人们的生活共同体。

宗法社会,也可以叫做宗族社会,从西周确立和完善宗法制度以来,这一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主要模式⑥。正如古希腊城邦是由一群处于同一地域内、在利益上有共同性、而且在生活方式上和宗教信仰上具有一致性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一样⑦,宗法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注重身份等级的血缘共同体,虽然是等级社会,但是以血缘关系为主。

血缘之为血缘就在于生命的根源是同一的,成员之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他们是同宗同族的,所以在以血缘性的方式所展开的生活世界里,社会成员之间不是实质性对立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古代宗法社会是等级森严的,但在他们眼中与其说是等级,不如说是家庭中敬老爱幼、兄弟姐妹的自然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被一团浓浓的血脉温情包裹着,所以他们只要靠角色、情分、道义来连接就行。⑧宗法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父子、兄弟关系,由父子关系扩充而为官民关系、君臣关系,由兄弟关系扩充而为朋友关系、江湖义气关系,但以父子关系为最最基本。

在我们看来,古代的父子关系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种糅合了父子亲情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展开为一系列的规范,如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丧礼、祭礼等,这些礼仪规范从小孩小时侯就开始教育,通过刚性的礼与柔性的乐共同整合,当然柔性的东西有很多,如父子、长辈对晚辈的亲情关爱等也可以是柔性的东西,都可以化解刚性的礼的强制性。因此,人们不但不反感这些礼仪规范,反而对之产生依恋之情⑨。

另外,出于维持宗法共同体的这种血脉温情的关系的需要,传统社会在价值观上并不突出利益取向、功利取向,而是取非功利取向,否则,这种血亲共同体就会解体。因此,宗法社会是一种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重义轻利的文化价值取向整合起来的共同体,人们对这样的共同体有着情感上的和价值上的认同。

虽然春节的产生早于周代宗法制度的确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节日的意义是会发生变化的,后来的人们会赋予它以新的意义,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春节,也不能不深深打上这种宗法血缘共同体的烙印。宗法社会强调血缘亲情关系,强调人情往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春节期间的许多活动是围绕着血缘亲情和熟人人情往来而展开的。其中拜年,就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一说起“过年”,我们马上就会把它与“拜年”联系起来,这正说明拜年已成了春节的文化象征,也可以说是传统春节的内在意义之所在了。

纵观拜年有如下几种:一是家拜。即家族之间拜年,一般都是先在家里进行,然后才出去向四邻好友拜年。二是亲戚之间的拜年。从正月初二或初三开始,人们领着孩子,带上礼品,轮流到舅舅、姑姑、姨族家拜年。三是团拜。团拜是“元旦朝会”的延续。古时,“朝会”是诸侯或臣子朝见君主的仪式。“元旦朝会”则是在元旦这一天,臣属以及外国使者等朝见君主的一种盛大礼仪,目的是庆祝新年的到来,也是封建时代一种节令风俗活动。团拜是春节的传统庆贺方式,从其具体含义来分:有围成一团互行拜礼的团拜;有聚在一起互相祝贺的团拜。从参加者范围来分:有官方的团拜,有亲族的团拜,有朋友之间的团拜等。⑩

从以上几种拜年的方式可以看出,拜年主要是在亲人之间和熟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活动,这种亲人熟人间的情感交流正是维系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的存在所需要的,因此,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是维系传统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一种节日仪式,它深深地打上了传统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的烙印,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春节存在的基础。如果把传统春节的祭祖、祭神活动再加上的话,那么,春节的意义,正如张惠敏先生指出的那样:“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祁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人生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11]

一直到解放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一直没有去触动传统社会的这一基层组织形式即宗法血缘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发生在l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50年,当时的政务院通过《乡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设立乡一级政府。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自秦朝以来一直以县为地方最低层和民国以来以乡村作为地方自治基础的做法,将政权的触角直接延伸至农村基层,不仅把党支部建在村上,还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共青团组织、民兵组织和妇女组织。紧接着,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公社制(农村)和城市单位制把社会整合起来,使得人民不得不依附于国家。

这是一个由国家计划的、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思想上高压禁锢的、缺乏流动性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大力鼓吹阶级斗争,所谓“亲不亲,阶级分”,以阶级的界限来取代宗族的界限,甚至有意识地搅动宗族内部的仇恨,在法律上把宗族机构宣布为非法,宗族制度被视作封建阶级的一套予以取缔。

[12]虽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但这种由国家强力组织起来的社会依然是一个静止的社会,缺乏流动性和竞争性是其显著特征,人们依然是生活在熟人中间,这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并且更为根本的是,国家对宗族制度的取缔并没有让人们内心的那种宗法观念和情感也随之而消失,这种宗法情感仍然在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那段思想禁锢的年代春节依然顽强地存在下来,人们依然期盼着过年,也正由于此,在改革开放解除了思想上的禁锢之后,神州大地又迅速恢复了全国人民喜迎春节的隆重场面 [13],这正可以说明人们的宗族情感的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春节把祭祀拜祖、年节世俗、风土人情、庆祝活动巧妙地集为一体,从而为宗法社会的和谐运转添加了润滑剂,它为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和情感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亲情交流的契机和纽带,这正是春节的传统意义。

注 释:

①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势―― 以春节为例》,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除这文章之外,周建国的《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载《社会》2002年第2期)也是侧重从功能角度来思考春节的,而没有由功能的简单罗列而进一步深入下去。

②关于共同体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观点。腾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概括出人类群体生活的两种理想类型: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表示由本质意志所决定的,以自然情感和传统习惯为联结纽带而形成的关系亲密、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社会表示由选择意志决定的,以理性计算的共同利益或共享价值观(有约束力的的思想和语言秩序)为联结纽带而形成的以利益合理、契约等形式的社会联系。我倾向于把腾尼斯的观点结合起来,即从共同体中的个人内心对共同体的情感体认的角度来界定共同体,而不管这种情感体认是出于自然情感、传统习惯,还是出于理性计算的共同利益或共享价值观。参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载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③杨琳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④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载《民俗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傅德岷、韦济木、马培汶著,《中国八大传统节日》,重庆出版社2005版。

⑤杨琳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6页。

⑥钱杭著:《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版,12页。

⑦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⑧林安梧:《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⑨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版,第249~278页。

⑩ 李英儒编著:《春节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版,第127~128页。

[11]李英儒编著:《春节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版,第19页。

[12]周大鸣等著:《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13]高炬:《改革开放春节年味浓》,载《党的建设》2006年第1期。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篇2

浅谈中国传统春节对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章摘要】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 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5-1第一 版。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p#副标题#e#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热点

【传统文化】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