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两篇)

由于社会、历史和人文背景的根本性的差异,中西传统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在内的基本特征,既有本质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下文是百文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1

论中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着手,通过研究对比中西服饰的色彩搭配、纹样运用、以及形神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中西服饰文化不同之根源,并根据国际形势预测中西服饰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西传统服饰;比较;色彩;纹样;文化意味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哲学背景不同,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服饰文化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这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色彩关系、纹样形式以及各自形神文化的分析和比较,剖析该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寻找其相同关系和其规律性。

一、中西色彩审美中的文化等级对比

自早期人类有能力从自然界中提炼出色彩颜料之始,色彩就一直在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在各民族的精神活动史中,色彩的发展伴随朝代的更迭,被赋予了多重的隐喻与象征,因此在这里就色彩在中西文化中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文化意味进行探讨,显著的表现等级尊卑的方面。

(一)色彩在中国的所表现出的等级尊卑

色彩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色彩有严格的区分,不同服饰的色彩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黄色在中国不仅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而且还是古代的帝王之色,代表大地和高贵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性。中国古代帝王的服饰以黄色为重其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首先,与黄帝的称号有关。按照阴阳五行学说,黄帝是统治东、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统治者。因为黄帝处在中央,即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帝即地,对黄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黄土崇拜的延伸。其次,黄色乃中和之色,黄与“中”是融合的,因此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之色。黄龙是皇帝的徽记,皇帝出巡用黄旗,包印绶用黄色织物。黄色意味着高贵、意味着权力。

周代, 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冠服制度,天子、诸侯、大夫、士在祭祀、上朝、田猎、婚丧、会客、出兵等场合用不同颜色、服饰、款式的衣裳、头冠和足履。夏代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尚赤。孔子把色彩分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这些颜色不能随便混淆,如同君臣、父子有严格的界线一样。他认为纯正的颜色是君子礼服的色:“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二)色彩表示等级在西方的民族中也很突出

古罗马时期官服的色彩和边饰,在表示阶级上亦有严格的规定:皇帝和凯旋将军的公服,用紫地金线;贵族、僧侣和大臣的服装为白色,饰以紫色的边缘;女性服装平日用橙红色或其它杂色,色调以明朗、华丽为主,紫色只限于上层社会的妇女使用。服装的颜色在古罗马还是区分职业的标志:如哲学家的服装是紫色的,神学家的服装是黑色的,医生的服装是绿色的,占卜者服装为白色,平民阶层的服装只能用土色或本色的织物。

二、中西传统服饰纹样的对比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区分东西方传统服饰纹样:

(一)东方传统服饰纹样以线造型,而西方传统服饰纹样则以面造型

东方传统服饰纹样的造型脱胎于传统绘画艺术的纹样,沿袭了传统绘画中以线为主的造型特点。不钟情于对自然的模仿,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例如变形变色,摒弃色彩关系、透视关系,采用散点透视等,用宏观的方法概括,以微观的形式加强,使装饰图案变得充实、丰富、完美。由于西方服饰纹样是以对自然的模仿为主,所以其艺术效果重点在于逼真的程度。物象的明暗、色彩、体积、空间及物象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因素都被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立体、逼真的写实效果。西方5世纪前后,以《半人半马肯陶洛斯・儿童及水果篮》 为主题的毛圈织物肩挂, 其主色为古典样式经常使用的黑紫,点缀色采用红紫、橙、黄、绿、海蓝等。由于水果在鲜艳的红色中留白,立刻具有了立体感和强烈的感染力,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过色彩秩序。

(二)东方传统服饰纹样是意境的表现性,而西方传统服饰纹样是物质的再现性

东方传统服饰纹样是设计者根据创意和对物象的感受,借助外在的艺术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纹样就成为了寄托创作者情感的媒介,所以东方传统服饰纹样在题材、造型、用色等方面都与西方存在差异。比如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中常出现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它们成为人格道德精神的载体。它们自身的植物特性恰好符合某种人格精神,如竹之劲节、梅之清白、兰之高洁、菊之傲骨,这直接颂扬了中国人共同崇尚的人格精神。

西方对传统服饰纹样的要求,往往偏重于物质再现性。作为装饰用途的纹样而言,自然中凡是符合西方传统审美情趣的物象都可用作服饰纹样的范本,而评价纹样的标准就是它的逼真程度。另外,西方传统面料的设计师许多都是著名的画家,毫无疑问,他们的绘画风格自然会注入到面料图案设计当中去。这也是西方传统服饰纹样趋向物质而非精神、趋向再现而非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西传统服饰形神文化对比

西方服饰重“形”而中国服饰重“神”,这种不同,深深根植于中西方不同的宇宙自然精神、哲学思想以及不同的艺术观中。可以说中国服饰文化对于精神内涵的敬仰与西方服饰文化对于人本主义的推崇是造成这种审美理念不同的渊源所在。

(一)中国的文化结构是以儒、道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重神上而轻形下的特征,中国的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而精神体悟最高境界则是界,通过一草一木去体味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达到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本体的“人”注重此精神,人外在的服饰更是忘我精神的外在物化的直接表现,是这种精神的载体。因此,中国服饰重内涵和重寓意。因此,在中国人看来,服饰并不单纯是服饰,它是人们道德伦理、精神需求等的外在的一种表述途径。表现在外形上是一种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较多运用喻意较强的装饰。

(二)西方的宇宙自然精神是“主客二分”,人是主体,是世界的主宰,自然是客体,是外在于人的存在物。主体要征服、支配客体,一切以人为中心。因此西方服饰从一开始就追求外形上的美,竭力塑造女性的“S”形曲线,并为此不惜代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对诸神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主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亦或是智慧之神雅典娜,他们可以具有自私、贪婪、嫉妒等一切人类品行上的缺点,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拥有人类所渴望拥有的完美无缺的人体美。

四、结语

经过以上传统服饰元素分析,不同的民族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主体性格、心理素质、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及其审美观念和艺术理想等,近几个世纪中西服饰各具特色,又相互贯穿,尤其表现在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机遇与危机极其相似,审美意识与生活习性逐渐接近,中西服饰文化各元素之间相互汇聚、推波助澜,促使整个服饰文化发展迅猛之势,这也是中西服饰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姚尔畅.绘画颜料与色彩指南[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2 .

[2]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美】麦克康纳尔.人类行为心理学[M].李维编译.福建科技出版社,1989.

[5]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6]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7]龚晓嵘.中西服饰形神文化之比较[J].装饰,2005.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2

浅谈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中的文化差异

摘 要:中西方传统节日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从传统节日起源出发,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农业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自然神崇拜和上帝一神崇拜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 传统节日起源 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

春节俗称大年或过年。在农作物丰收以后,人们要庆祝并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这种丰收祭就是春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起源有一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周勃、陈平等在正月十五平定了诸吕之乱而定。另一说是与道教的“三元说”有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还跟佛教有关。正月十五是释迦摩尼显示神变的日子,有燃灯法会。还有人认为元宵节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或者汉代“太一”星神的星辰崇拜。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因为气温升高,是农耕农种的好时候。后来时间相近的踏春的上巳节和扫墓的寒食节融入其中。

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会稽小女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和恶月恶日驱避说。

七夕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说源于对星星的崇拜,七月初七是魁星生日,魁星掌管文人命运,文人都要拜祭魁星。一说七夕是数字崇拜的表现。在古代,“七”这个数字代表“人”,七日是人日。七月七日,就意味着人生人,生命生生不息。

中秋节一说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二说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三是中秋节与科举考试有联系。月宫被称为桂宫。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在八月里举行,人们将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四是最流行的嫦娥奔月传说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起源于在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的时候,祭祀天帝祖先以谢恩德的活动。有一个民间传说与重阳节起源相关。桓景跟着神仙费长房游学。长房说他家九月九日会有灾祸发生,必须带香囊登高饮菊花酒。全家人照做,回家发现家畜都死了,人避免了瘟魔的侵袭。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

(二)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

情人节的起源一说是纪念一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瓦仑廷神父,一说是为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St.Valentine。在古罗马,2月14日是为纪念罗马众神的皇后,妇女和婚姻之神,约娜而设的节日。

愚人节起源是法国国王决定用新纪年法改变了以4月1日而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但守旧派反对改革,有人在这天嘲弄守旧派过新年的做法形成了愚人节。

复活节,春分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它的起源是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复活了。

万圣节是11月1日。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

感恩节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欧陆新移民在丰收的日子邀请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进行庆祝并感谢他们。

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

二、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反映的文化差异

从上述的节日起源来看,中国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和自然神崇拜,而西方传统节日则显示出西方浓厚的宗教文化和基督上帝一神崇拜。

中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其传统节日就具有农业文化色彩。受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所限,古代的农事生产活动主要依赖于气候。为了发展农业,人们总结出了与农事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规律。比如说四时和二十四节气。节气时令中两个节气交接之日,就是“节日”的本来含意。可见在中国节日与农业的关系之深。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也是农业文化的反映。像春节,本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其时天气开始慢慢变好,气温逐渐回升是春天的开始。春节还起源于岁末农业丰收祭祀活动。清明节,气温升高,是春天耕种的大好时节。七月七是收早稻的时候。中秋节是稻子成熟报拜土地神的遗俗。重阳节也是秋季农作物丰收时的一种祭祀。

在古代人们无法对各种自然现象有科学的认知,于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有了崇拜即自然神的崇拜。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来看,春节起源于腊祭,腊即岁终祭祀众神之名。元宵节起源于太一星神的祭祀或者对火的崇拜。中国古代有春分时祭日、夏至时祭地、秋分时祭月、冬至时祭天的传统,这日月天地都是神灵。中秋节就起源于秋分祭月和月神崇拜。七夕的起源有魁星崇拜和数字崇拜之说,星辰数字也是神。重阳节起源故事中,费长房是八仙之一。还有一些节日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正月二十五祭仓神,填仓节,二月十二祭祀百花,花朝节等等都是有关自然神的崇拜。

英文节日一词holiday/holyday,本来就是“神的日子”或“献身宗教的日子”的意思,可以看出西方传统节日的宗教文化色彩。从起源来看,西方最重要的圣诞节是纪念圣子耶稣诞生的。复活节是庆祝纪念耶稣复活的。情人节是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圣·瓦伦汀的。万圣节是纪念基督教那些死去的圣徒的。感恩节的起源有一定农业色彩,但是它也是感恩上帝赐福的节日。

相比于中国自然神崇拜而言,西方传统节日受基督教的长期影响,是一神崇拜。西方人相信上帝是世间唯一的神,创造万物,是绝对存在、绝对真理。他们很多节日都是以信仰上帝一神为前提的。

三、总结

传统节日是文化的一个载体。从起源看传统节日可以溯源文化。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起源看,中国文化更具有农业色彩,而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中是多神的自然神崇拜,西方基督教文化是信仰一神上帝的。我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这些,从而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张梅芳.西方节日与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电化教学,1997(3).

[2]倪大听.美国的节日文化[J].世界文化,1998(3).

[3]傅德岷.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 Anthony F A. The book of the year: a brief history of our seasonal holidays [M ].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郭贵丽,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55—58

>>>下页带来更多的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p#副标题#e#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热点

【传统文化】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