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学习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语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三篇】

苏教版七年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的关键=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1)

本命年的回想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一、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禽 6.备糕点7.送灶王 8.换门神 9.除夕夜 10.拜新年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打更 更新 更迭 更加 更其 更上一层楼 中彩 中标 中伤 中策 中饭 中断

三、腊月、蜡烛 红薯、公署 抠门、呕吐

四、1.形容过年的气氛被渲染到极为浓烈的程度。(另说:这里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

2.交好运。 3.由衰老恢复青春。

五、1.词语的移用(移就) “预热”原是机器加热的一个初始过程,这里用来写过年的起始阶段。这样写生动形象,有可感性。

2.夸张 形象地写出土炕热的程度。

3.拟人 形象地写出辞旧迎新开始了。

4.对偶 语言整齐简练,容易记忆。

六、1.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个节气,华夏文明扑面而来。春节却是二十四节气之外最重要的节日,从而把春节衬托到更引人注目的地位。

七、1.刘绍棠 《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蒲柳人家》《娥眉》《黄花闺女池塘》

2.自己生肖所在的年 1996 六十

八、B

问题探究

一、1.说明炒货种类多,分量大。2.说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理想。3.段末一句“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属于侧面描写,其他都属正面描写,两者相结合把炒年货的热闹情景生动地勾勒了出来,而且也不乏幽默感。

二、1.为霜鬓的陌生客的愉快(和孩子气)所感染(打动),愿意为成全(帮助)别人而付出。

2.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3.(1)能删。文章后面记叙的两件事,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都有分享别人喜悦的内容),删去后事例更典型,文章更简洁。 (2)不能删。本文多方面选材,能够紧扣题目中的“种种”,突出中心。

小卡片

示例:课文以主要的篇幅写了火热的春节景象。从春节的名称谈起,指出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预热,直至年根。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猜你感兴趣: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2)

幼时记趣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趣事:观蚊为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随文练习

一、1.稚气 雅致 2.察觉 祭坛 3.风声鹤唳 暴戾 4.瓦砾 闪烁

二、省略

三、1.助词,无实际意义 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代二虫 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助词,的

2.代蚊子代自己 代想像中的山林

3.表示修饰作用 表示承接关系

4.因为 当做被

四、1.“藐”就是小的意思,“藐小”是同义结构,是微小的意思。“纹”就是花纹;“理”,这里指条纹。“纹理”也是同义结构,在课文中泛指花纹。这两个词都是同义结构。例如:联合、聪慧、雕刻、美丽等

2.嘶 吠 嗥 啸 啼 吼 鸣

3.“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喜悦的样子。没有比喻义。“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现在多指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写话示例:驴子这个庞然大物正在怡然自得地散步,不料被明察秋毫的老虎扑上去咬死了。

五、能张目对日 必细察其纹理 定目细视见二虫斗草间 观之正浓表示“看”的五个字是:张 察 视 见 观

六、1.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2.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3.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

4.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感到害怕,“哎呀”地惊叫了一声。

问题探究

一、1.以土砾凸者为邱 凹者为壑 2.“物外之趣”是一种童真童趣,这种童真童趣来源于小孩子的丰富的想像力,也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及丰富的知识基础。这里想像力是最重要的。小时候的体会只要言之成理。例如,把斗蟋蟀想像成斗牛,把地上的棉花想像成天上的白云,把一圆点想像成小蝌蚪、小球、小光头等等。

二、1.(1)一同捉蟋蟀。 (2)一同读书。 (3)兄中进士妹欢笑。

2.(1)(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来帮我捉。 (2)(先生)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3)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惊讶瞪着眼看着欢笑。

3.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附:译文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来帮我捉;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七月望日的事。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惊讶瞪着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

小卡片

沈复(1763—?),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沈复爱妻陈芸,以丈夫为师,爱莲居蜜月期间,是陈芸、沈复进行思想与灵魂交流的美好时刻。陈芸请教了丈夫各家的文章的特点。她觉得学文太难,而倾向于学诗赋。在她眼里,屈原的赋过于深奥,相对来说,她较喜欢司马相如的赋。沈复因此开玩笑,说当时卓文君所以看上司马相如,可能不是因为他琴弹得好,而是跟陈芸一样,看上他的赋。在诗歌上,陈芸认为杜甫的诗过于“森严”,而较喜欢李白诗歌的“活泼”。沈复,字三白,他戏言,“三白”正好是陈芸的人生,即:白居易+李白+沈三白(她的启蒙老师可以算是白居易,她最喜欢李白的诗,加上嫁给沈三白)。但陈芸很善于自嘲:可能应是白居易+李白+“白字”,才算“三白”。沈复大乐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3)

三峡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一、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它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县与湖北省宜昌市之间。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1.隐蔽 弊端2.追溯 塑料 3.漱口 咳嗽 4.晨曦 伏羲 5.湍急 惴惴不安

三、1.从,在,由;如果 2.长时间地;长度大 3.断,走不通;消失

四、1.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峦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4.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要沾湿衣裳。

五、表现“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六、例句: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七、C

问题探究

一、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2.夏季,江水漫漫;春冬季,水清树茂;秋季,林间寂静,高猿长啸。 3.这首诗的一、二、四句与语段的第②段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诗的第三句与语段的第④段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诗中的“万重山”和语段的第①段相对应。

二、1.(1)取道,经过 (2)像屏障的山峰 (3)有的 大约(表示约数) (4)形态容貌

2.(1)陡峭 (2)消失 3.D (略:稍微,略为)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西陵峡

小卡片

①B.隐蔽天日 C.林涧寒肃 ②B.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热点

【七年级语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