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知识 > 生活技能学习 > 学烹饪

烹饪的原料感官有什么辨别方法(汇总两篇)

食材的原料在食材烹饪制作中的作用是很强大的,因为缺少它是没有办法做菜的,那么又应该怎么去使用我们的感官去鉴别烹饪原料呢?以下是百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烹饪原料感官辨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常用烹饪原料的营养

1.谷类

谷类所含的营养素因种类、品种、地区、加工方法不同而有差别,其主要的成分有:

(l)糖类(碳水化合物)在谷类中约含70—8O%,主要存在于胚乳中。谷类所含的糖类被机体利用率很高,如小麦93%,大米达95%。

(2)脂肪:谷类含脂肪量很低,仅为1.5%左右。玉米和小米的含量较高,约为4%,主要在粉糊层和谷胚部。

(3)蛋白质:粮谷类蛋白质所台的必需氨基酸不完全相同,所以各种粮食混合食用,可令氨基酸互补,使蛋白质的质量提高。

(4)维生素:谷类中主要含维生素Bl及少量维生素A和E。B族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胚和皮内,故粮食不宣加工得过于精白。

(5)矿物质:米、麦中含有磷、钾、镁、钙等,但加工图越精,损失越大。

2.豆类

豆类含蛋白质量很高,一般在20—50%之间。大豆含脂肪18%左右,其它豆类仅食1%左右。蚕豆、绿豆、赤豆等含碳水化合物50—60%左右,而大豆仅含25%。大豆营养素含量很高,但炒熟、烤熟了吃,其消化率很低,唯有磨成浆、制成豆制品,消化率可达90%以上。绿豆、蚕豆、黄豆等发芽做成豆芽菜,可使维生素含量大大提高。

3.蔬菜

蔬菜所含营养素与生长环境、成熟度、贮存、运输、加工关系密切。一般说,它所含的营养素有:

(1)水一般含有65—96%。含水越多,越鲜嫩,但也越易受损腐烂。

(2)矿物质:有钙、铁、钾、钠、镁等,以钾最多,一般叶菜类含矿物质0.4一2.3%,根莱类0.6—1.5%,葱蒜类0.3—1.3%,瓜类0.2—0.7%,茄果类O.4—0.5%,鲜豆类为0.6—1.7%。它们能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3)维生素:新鲜的蔬菜是维生素C和A的主要来源。大多数叶菜类、番茄和辣椒含有软多的维生素C,带有绿、黄、橙色的蔬菜则富含胡萝卜素。

(4)糖类:胡萝卜、洋葱、南瓜等含糖较丰,而根类植物含碳水化合物较多。如土豆含淀粉24%。蔬菜中纤维素的含量约为o.2—2.8的。它能帮助人体清理肠胃。

(5)有机酸:蔬菜中只含少量的有机酸。但在菠菜、茭白、笋等带涩昧的蔬菜中含有较多草酸,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

此外,蔬菜还含有较丰富的叶绿素、叶黄素、番茄素、挥发油等成分。

4.家畜肉类

家畜肉营养素含量受家畜的类别、性别、年龄、饲养情况、育肥程度影响而有所不同。大致情况是:

(l)水分:年龄越小,含水分越多。幼小的猪含水可达7O%左右。脂肪含量越多,肉质越老,含水分越少。

(2)蛋白质:家畜肉的蛋白质质量很好。也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一般瘦肉含蛋白质17%。

(3)脂肪:家畜脂肪含量一般在28%左右。母性家畜多于公性。肉中脂肪含量与风味直接相关,食脂低风味差。

(4)糖类:家畜肉中淀粉主要是动物淀粉,其正常含量约为动物体总重量0.5%。它也是肌肉能量的物质基础。

(5)矿物质:肉中含有钠、钙、铁、镁、磷等,一般瘦肉多于肥肉,内脏多于瘦肉。它们是肌肉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6)维生素:肉中维生素的含量虽不多,但其中的维生素B1是人体所需的重要来源。以瘦肉含量较多。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索A及B2。

5.禽肉类

禽肉指家禽和野禽,两者的营养素含量相差不多。禽肉的水分含量与畜肉近似,蛋白质约占20%,脂肪含量很不一致。一般鸡肉含1.5一15%左右,肥鸭、鹅可达4O一5O%。禽肉中的脂肪较易消化吸收。禽的内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比畜类高l一6倍。维生素B1B2也狠丰富。禽肉也是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所含钙、磷、铁都较丰富。

猜你感兴趣:

烹饪原料感官辨别方法

感官鉴定就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即用眼、耳、鼻、舌、手等对原料的品质进行鉴定,有以下5种具体方法。

①视觉检验:是一种运用最广的手段,就是用肉眼对原料的外部特征(形态、色泽、清洁度、透明度等等)进行检验。

②嗅觉检验:就是利用人的鼻子来鉴别原料的气味,烹饪原料都有其正常的气味,当它们腐败变质,就会产生不同的异味。

③味觉检验: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味蕾,可以辨别原料的滋味,味觉检验就是通过感觉原料滋味的变化,从而判断原料品质的好坏。

④听觉检验:通过耳朵听被检原料主动或被动发出的响声来鉴定其品质的好坏。

⑤触觉检验:就是通过手接触原料,检验原料的重量、质感(弹性、硬度、粗细)等,从而来判断原料的质量。

以种感官检验的方法,有时用一种,有时会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感官鉴定简单易行,宜于企业使用,但容易产生偏差。只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可以迅速地对原料的品质进行鉴定。但感官鉴定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凭人的感觉对原料的某些外形特点进行大致判断,不能完全反映其内部的本质变化,其准确度不及理化检验。而且,人的感觉和经验有差别,往往会影响检验的结果。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学烹饪】热点

【学烹饪】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