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知识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佛子岩摩崖造像汇编20篇

篇1:双塔寺造像塔

双塔寺造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寺造像塔原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与张岔河交汇处的半山腰,2001年9月迁建于柔远镇东山森林公园。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间(1156~1189年)。

双塔为十三级密檐式石造像塔,一号塔高13.1米,二号塔高11.88米。一号塔身瘦长,结构严谨,由塔座、塔身、塔檐组成。通体浮雕,有雕像3500余尊。第一层为8面体,每面宽40厘米,第二层以上为10面体,各层有塔檐,檐角雕有蔓花。各层塔身置于圆形仰莲盆中。塔身各层面满雕佛像,排列密集,造像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和供养人。二号塔建造方法与一号塔同,平面呈八角形,塔座为方形,四面各浮雕一佛二菩萨。第一层塔身每面45厘米,一至六层有雕像615尊,七层以上均为素面。原址有塔院,2000年5月至7月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石碑、经幢、陶石建筑构件等文物370多件,标本267件,尤其是许多珍贵的文字铭刻,记录了寺院名称、始建年代和筹建人等。

双塔寺造像塔雕刻华丽,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雕刻工匠的深厚艺术修养和精湛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篇2:槐沟河摩崖造像

槐沟河摩崖造像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槐沟河摩崖造像

时代:明

地址:渭南市白水县尧禾镇槐沟河村

保护范围:以槐沟河西北摩崖造像中点为中心,向四周各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包括造像所在整个小山峁,南至山峁南侧沟底,北至洛河南岸,西至山峁西侧沟底,东至山峁东侧沟底。

2014年,槐沟河摩崖造像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尧禾镇:白水县辖镇。1961年建尧禾公社,1984年改乡,次年改镇。位于县境中部,铁牛河南岸,距县城14公里。面积61.7平方公里,人口1.9万。白(水)洛(川)、白(水)宜(君)、白(水)林(皋)公路穿境而过。辖尧禾、满义、周家、薛家圪劳、东恒寨、水苏、安乐、百草、田家洼、汉寨、子阿、富妥、麻家、阿东、井耳、楼洼16个村委会。镇境有铁牛河水库,供县城生活用水。农产。

篇3: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达摩崖造像位于察雅县旺布乡境内丹玛山崖,造于公元804年。造像的主要部分位于仁达殿内,正中是近2米高的大日如来佛,左右分别有8个随行弟子和2个飞天神女。在佛像左边和下部共有31行吐蕃时期古藏文,在佛像左下方约有60多个汉字,其内容涉及吐蕃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文字等诸多方面,还有线刻的护贝龙王。

整组造像依山雕凿、比例均匀、布局合理、造型大方,是极为珍贵的吐蕃时期石刻艺术品。察雅仁达摩崖造像是目前康区一带发现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

2019年10月7日,仁达摩崖造像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篇4:永胜观音阁石刻造像

永胜观音阁石刻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东郊壶山西麓,是滇西名胜之一。清代永胜黄恩锡进士有诗云:“览胜灵源活,凭栏眼界空;窗开山色里,人坐水声中;径湿疑飞雨,林寒不借风;夕阳樵客至,担插野花红。”这里环境幽静,风光秀丽,尤以宋代摩岩石刻观音像闻名遐迩,现已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人步入寺区,迎面所见是凤凰展翼似的慈云坊,潺潺急流的乌龙池,古木蓊郁的香炉峰。走过观澜石桥,便见两山横夹,一水中分,峭壁悬岩,茂林丛竹,观音阁、人天阁、真武阁依山临水分布,栖霞阁、摩云亭、修真阁、三圣宫错落山腰,二十多座殿宇亭阁组成一处佛道同归的建筑群。

正殿观音阁,依岩就势而建,全为土林结构,三柱落地,斗拱叠架,外作重檐二层,巍然耸立。阁内巨石上刻有观音像,据传是宋代北胜州高土司从中原购得吴道子画像,命工匠按原本摩岩石刻并建盖寺庙的,至今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注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明代以来,远近游客常来拓摹此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人许炎因见原像较高,摹像只能张贴大堂之中,斗室小舍不便容纳,于是石刻小像一块,放置原像之旁,给拓摹者以方便。为了显示灵源观音像的拓本真迹,又盖上“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以为明证,此章今藏永胜县文化馆。

方国瑜先生在《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中说,“永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像之较古者”,“昆明圆通山有碑来,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烧香拜佛,祈祷敬奉;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刻石塑像,题咏抒怀。人天阁前有一石碑,书有“灵源”两个大字,旁注行书小字13行,系乾隆年间云南巡抚谭尚忠题书,说明以黄山谷“灵源大士人-”诗句而改箐名。观音阁旁有一摩岩古碑,醒目楷书“洪济”二字,草书李卓吾题的《漕溪》五方古诗二十句,诗为观音蒙难、慈航普渡之意,系明代万历年间永胜刘瑞琪书、马如麟刻。此外,还有清末皇家书法有觉罗明图和云南名士剑川人赵藩在永胜时所遗的中、苍洱王纲以及肖坤的七言律诗,还有姚州举人赵鹤清撰刻的“流水自古今,野云知去来”等等,内容各殊,字体有别,为灵源山水凭添了许多风韵。

灵源观音阁是永胜城区唯一留存的佛寺,自古以来香火鼎盛,游人众多。1988年政府拨款、各界集资整修,其貌焕然一新。近年又建集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灵源山庄,提供人们进行钓鱼、野炊、烧烤、卡拉OK、象棋、扑克等多项活动。

2013年5月,永胜观音阁石刻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5:药师岩摩崖造像

药师岩摩崖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药师岩摩崖造像沿着山腰开凿。现存佛龛造像基本都是明清开凿或者在原来造像的基础上妆塑,而在这些造像中间,偶尔会看到一两处唐代的造像痕迹。可能这里的岩面上原来都曾布满了唐代的造像,但因为毁损以及自然的风化,明代正统、嘉靖大规模重新开凿修葺时,便把原来唐的造像都抹去了。这种现象从明代造像的题记中可以得到印证,如:

唐代大佛龛中右壁上侧有明正统七年顶新庄严药师古佛以及彩塑童子的记载,下侧有明弘治十年中峰寺释子真亮自备衣资命匠镌石海幔佛堂一间的记载以及嘉靖十五年庄塑佛像的题记。其余的还有嘉靖十一年大邑县沐德乡人张满秀等舍家财镌庄阿弥陀佛、韦陀尊天、罗汉二位的题记,嘉靖十二年信士周真容施财命匠镌庄燃灯佛一等的题记,嘉靖十八年信士周万年镌庄旗龙童子左右二位的题记以及明万历三十二年,信徒庄彩佛像的墨书题记。

在这些明代造像题记中间还残存有一些唐代比丘造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供养的题记。这些造像题记都说明,明代中期药师岩佛事活动鼎盛,信众僧尼纷纷来此处舍财发愿庄严佛像,这应该是药师岩自唐初建后的第二次造像高潮。虽然题记中也残存有大量南宋的游人题记,但在五代、宋时药师岩是否有过新的造像活动未为可知。

保护范围:造像分布范围外延20米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篇6:天宫寺摩崖造像

天宫寺摩崖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宫寺摩崖造像(邛崃市)位于邛崃市平落镇金华社区6组,共74龛,615尊造像,体现了唐代中、晚期的时代风格。其主要内容有释迦牟尼佛像、千手观音、化严三圣像、西方净土变等佛教故事题材。天宫寺摩崖造像其反映时代特征明显,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美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邛崃市志》《文物》记载,“天宫寺摩崖造像,位于邛崃市平乐(落)镇金华山上,共57龛造像,刀法精炼,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有中晚唐风格。”其中金华山大佛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座前一幅“天马行空”图,为国内仅存两幅之一,堪称精品,造像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石刻区域为中心,向东延伸50米,向南延伸50米,向西延伸50米,向北延伸50米的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外延100米为界。

篇7:龙拖湾摩崖造像

龙拖湾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东南3.50公里的蒲砚村古佛山,主要分布于龙拖湾、庵子岩、土地嘴、石马庵4处相邻的地点。龙拖湾在古佛山西麓、有南北朝至唐、宋造像10龛80尊,北朝西凉嘉兴元年(417年)摩崖题名碑1通,南北朝造像:《佛说月上女经》,唐代造像:男观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飞天,宋代造像:一佛二弟子二力士五供养人。庵子岩在古佛山东麓,明代造像3龛34尊,石窟高4.30米,宽4.70米,深1.90米,造西方三圣、天王、童子31尊,有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题记。

篇8:白马造像塔

白马造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造像塔位于华池县白马乡王沟门村柴砭自然村白马河北岸第一阶台地上。约建于北宋。

白马造像塔为红砂岩楼阁式石造像塔,六面体,存7层,高5.7米,由塔座、塔体、塔檐组成。第一层各面浮雕有鹿、凤、羊、狮、奔马和人物,以上各层各面均凿有佛龛、龛内雕有佛像,全塔共雕有佛像36尊,塔刹呈六角攒尖顶,上置宝瓶。

白马造像塔雕刻工艺精美,塔体各层浮雕及佛像造形独特,保存完好,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造像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篇9:塔儿湾石造像塔

塔儿湾石造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儿湾石造像塔

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堪称中国造像像塔而闻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塔》一书认为它是中国最为纤细的古塔,将其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之一。高约12米,经宽一点四米,原无台基及基座,形体清癯纤细,塔身第一层特高,达两米。第二层以上逐渐缩短,二、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各层有塔檐,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缘,檐上雕出筒状瓦栊。塔顶为石雕刹柱,刹基以上为相轮三匝,华盖一层上置宝珠。

塔身第一层,每面约有浮雕石刻造像,雕刻技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副,每幅雕像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造五、六百之多。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即一佛居中,坐在莲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结跏跌座,身披袈裟。有的袒露右胸及右肩,手印各弃。佛左右两侧或女或坐十数身罗汉,有的拱手,有的踞坐,有的比手指划,有的苦心思索,有晶倾心吐谈,有的匍甸跪拜,表现出对佛无比的虔诚。

塔儿湾石造像塔历经风雨近千载,风姿依然不减当年。当你驱车走进苗村川,就能看到那一抹清秀纤细的塔影掩映在子午岭莽莽的-中,向游人展示着千年古塔和巍巍雄岭的和谐和庄严。

篇10:柳家湾摩崖造像

柳家湾摩崖造像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柳家湾摩崖造像

时代:北朝

地点: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柳家湾焦子河村

保护范围:造像崖前延伸50米,造像左右各延伸100米,崖顶上向后延伸50米。

2008年,柳家湾摩崖造像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丘镇:耀县辖乡。1949年为小丘区,同设小丘等5乡,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2.4万。三(原)照(金)、耀(县)照(金)公路过境。辖寺坡、独石、阿堵寨、小丘、移村、红岩、朱村、坳底、中原、移寨、原党、乙社、东独冢、西独冢、凉泉15个村委会。农产有小麦、玉米、油菜子。乡镇企业有中药材加工及商贸业。.。

篇11:蒲江大佛寺摩崖造像

蒲江大佛寺摩崖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梨山村之长秋山南麓。据其造像风格,断代为唐代至清代摩崖造像,大多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代《蒲江县志卷二·方外·寺观》记载:“大佛寺,县东十里,石崖上大佛一尊,高丈余,前有石池,终岁不竭。”大佛寺摩崖造像1-22号龛,系一环首方碑,高1.27米、宽0.43米,文字漫没。这通龛碑应该是记述大佛寺历史的最确切材料,可惜文字不存。故而,大佛寺营建于何时,今已不可考。以摩崖造像时代推之,当于唐代兴建。

大佛寺摩崖造像,现存17龛,303尊。该造像主要分布于大佛寺后南北走向长100米、宽5米、距地高10米的白砂石山崖上,可分为两个区域,一为崖壁东部的大佛区,另一处为崖壁西部的千佛崖。

大佛区造像4龛,均坐南向北,1、2号龛的时代大约在唐,3号龛未刻成,4号龛为清代造像。

1号龛,系马蹄形大佛龛,龛下方设高台。龛中造一尊弥勒佛像,高5.25米、肩宽1.62米、头高1.15米、胸厚0.56米。佛像倚坐即善跏趺坐于高台上,身体端坐,两脚自然下垂。螺髻,面相丰圆,披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祇支。左手抚膝,右手上举,手心向外,小指、无名指下屈,余三指并拢上指,施说法印。大佛龛左右后壁续刻23小龛,计左壁11龛,右壁12龛。

2号龛,系外方内圆双重龛,外龛高1.1米、宽0.96米、深0.32米。龛中造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后壁浮雕天龙八部造像。第一层台阶龛上左右侧各蹲伏一狮,第二层台阶正中刻一只鸟。内龛外左侧雕一座经幢,右侧刻一座七级方塔,内塑坐像一尊。

3号龛,初坯,未刻成。

4号龛,系双层方龛,内龛高0.82米、宽0.61米、深0.13米。龛内雕坐像一尊,龛楣刻“慈航普度”,龛左竖刻“西湖三月景”,右刻“南海一枝春”。该龛为清代造像。

4号龛造像

千佛崖造像13龛,编为5-17号,龛像均坐东向西,时代大约为唐代,造像题材主要为弥勒坐像,地藏立佛,观音立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等。

其中,12号龛造像极为独特。该龛,系双层龛,高1.5米、宽1.32米、深0.32米。龛内周壁刻6排52尊佛像坐于带茎仰莲台上,中间雕阿弥陀佛立像,合为53佛。龛口上方左右侧各刻1尊像立于云端。龛口左侧雕菩萨像1尊立于云端,左手下垂提瓶,举右手扬物。龛口右侧雕弟子立像1尊,头残。

蒲江大佛寺摩崖造像,最为世人所关注者,为那尊高达5米的弥勒佛像。

李良先生《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综述》认为,唐代四川佛教石刻造像“为全国盛唐以后各省石窟、造像之冠”。并且,这时的佛教造像走的还是“巨无霸”路线,据蜀石先生统计,高达10米以上的石刻佛教造像就有17处之多。当然,其中最具代表者是高达71米的乐山大佛。

只有5米身高的蒲江大佛,排列在这些大佛面前,就如同进入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大人国世界。然而,等而量之,人们惊讶地发现蒲江大佛宛如一尊“缩量版”的乐山大佛。

蒲江大佛与乐山大佛,开凿时间均为唐代,其造像丰满圆润,充分体现唐代时尚。从造像手法而言,两尊大佛皆为倚坐说法印佛像,其共同点有四:弥勒佛造像、双手说法印、装饰宝座、垂双足坐。

保护范围:大佛窟、千佛岩摩崖造像周围50米及文管组现占地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大佛窟为中心,向东100米,向西100米,向南200米,向北300米以内。

篇12:鲁恭姬造像碑

鲁恭姬造像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鲁恭姬造像碑位于清水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牛头河北岸第一台地上。赵充国墓东侧,六角木结构碑亭内。为北周天和二年 (567)南阳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袭为亡妻鲁恭姬造释加定光并等身像的记事碑。碑首呈拱形,高2米,宽0.85米,厚0.56米。砾岩质,正面右下角残缺。碑正面中高浮雕一释迦牟尼像立于莲台上。曲眉直目,高鼻小嘴,面部丰圆,左手施大无畏印至胸前,右手立掌至右肩,上身着通肩袈裟,下着规整褶裙,衣纹流畅,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大转变时期的风格。碑额正中浅雕一菩提树,两侧依次为飞天、佛龛、菩萨、狮,背面碑文阴刻,魏体。字8行,共 96字,自左至右书写。《甘肃新通志稿》、《秦州志续编》、《陇右金石录》对碑文均有载述。碑刻书法为现存的北周佳作,具有一定的历史、考古和书法艺术价值。

篇13:朱峰沟摩崖造像

朱峰沟摩崖造像为银川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银川西30余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马莲口内,造像在沟北侧一块巨大的石壁上。

造像面积约十平方米。中间长方形佛龛内为释迦牟尼浮雕像,高2米,宽1.28米。圆面大耳,袒胸披肩。左手屈于腹前,右手垂于膝上,呈全跌坐坐于莲花台上。左面为老子线刻像,高2.2米,宽1.1米,头戴道冠,长冉飘胸,扶膝而坐;右边是孔子线刻像,高2.4米,宽1.3米。头束发,右手扶膝,盘腿而坐。

造像的年代待定。但雕刻手法纯熟,形象生动,不仅是贺兰山一处大型的石刻艺术,也上研究我市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1993年4月24日,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银川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银川市政府门户网站

篇14: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

北周文王碑,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乡大佛岩。此碑镌刻于龙泉山腰、古名天落石的岩壁上,通高2.24米,宽1.25米。碑帽浮雕朱雀、四小佛象。碑额阳刻正书15行,每行4字,字径5.4厘米,均刻于7厘米大的阳线正方格内。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60米。

宇文泰(505~556年),亦名黑獭。西魏政权的执政大臣、北周朝奠基者,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属鲜卑族宇文氏,家于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他经营关中多年,实行改革,促进鲜卑族政治汉化,使西魏国力迅速强盛,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北魏永熙三年(534)初,关西大行台贺拔岳被部将侯莫陈悦刺死。宇文泰时为武卫将军、夏州刺史,他以替贺。

篇15:鎏金寒山铜造像

鎏金寒山铜造像,通高55厘米、正面宽26厘米、侧面宽21.5厘米,净重16.4千克,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造像取立姿,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黑发披肩,细眉长目,满脸笑容,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左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葫芦,右腰胯下挂一锦囊,双手各置左右,手中无物。其面容幽默而诙谐,神态自若,形象逼真。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代的诗僧。其诗朴实自然,禅意深邃,风格独特,《全唐诗》收有三百余首。《五灯会元》载其为人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称得上是维摩诘式的出世高士,在佛教禅宗史、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即因寒山和尚居住而得名。

信息来源:银川市政府门户网站宁夏博物馆西夏文残碑嵌松石银菊花饰石螭首琉璃四足兽

篇16:看灯山摩崖造像

看灯山摩崖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看灯山海拔845米,峙立于名山、蒲江交界处。龛堂上沿距岩壁顶部约9米,下沿高出路面约1米左右,坐北向南,地属名山县马岭乡观音堂村。

《名山县志》记载:“看灯山在城南东南五十里,巍峨耸秀,峙立空青,唐咸通中,鲁公输游观,有圣灯夜现,遂镌石岩石像,曰大佛岩、千佛岩、罗汉岩。前又筑圣灯台,一名看灯台,又名观灯台。”

龛室分布在长约49米,高约15米的红砂岩壁上,6号龛居中,以西分布密集,占总龛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共63龛(包括大龛中的小龛).除最大的第6龛面积近20平方米外,其余多在1平方米以下。全部造像共600余身,最大的高3米以上,小的在0.3米以下,其中有400余身造在面积不到7平方米的第58龛内。第6龛为主龛;居于诸龛的中心位置,规模最大,龛长4.6米,宽4.1米,龛顶部为刻刻重檐边,刻连续卷草纹饰。主体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

弟子、八部众、二供养入,共15身。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建台上,头顶螺譬,两耳垂大,双手合十于前(残断续接),圆形火焰背光.佛的肩宽1.3米,像高2.35米;二菩萨侍立于释迦两侧.主龛两外侧各有一力士,肩宽1米,高3.2米,上身裸露,下著短裤,肌肉隆突,雄健膘悍,怒目圆睁,威风凛凛,主龛内共有小龛24个,造像67身,两侧龛柱正面各有5小龛,左5龛造像9身,右5龛造像7身,遗像中除力士保存较好外,其余皆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篇17:尖山寺摩崖造像

尖山寺摩崖造像为蒲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尖山寺摩崖造像

位于蒲江县城西南20公里朝阳乡的桥楼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现存23龛159尊。其中唐代18龛154尊,明代2龛2尊,清代3龛3尊。尖山寺位处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

唐代造像为3~19号龛、23号龛。3号龛,高1.77米、宽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主佛结跏趺坐,坐高0.84米。4号龛,高1.6米、宽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立高1.39米,头已残,手分持斧、壶、念珠等法器。东壁现存造像8尊,有三头四臂的明王、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有羊头人身、狮头人身神像跪拜、三头四臂明王等造像。龛门外造供养人2尊。

1号龛、2号龛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造地藏王坐像。20号龛、21号龛为清代造观音像。22号龛为清代造像土地像。

此外山崖上有宋嘉定元年(1208年)游人题记,端平三年(1236年)虞 (虞允文曾孙、魏了翁女婿)、魏令宪(魏了翁侄子)等人登山题刻,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三十六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妆彩题刻。

尖山寺还存有明万历辛亥(1611年)、崇祯五年(1632年)、清乾隆丙戌(176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石刻文字,光绪九年(1883年)寺僧续轩墓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猪王菩萨石像等文物。

1988年7月20日,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尖山寺摩崖造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篇18:宜君秦家河摩崖造像

秦家河摩崖造像位于宜君县城关镇秦家河村西南250米的蔡家山断崖石壁上,蔡家山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山下秦家河东北环绕流经造像脚下,距造像高约30米,通往刘家河的便道,沿山脚下南北而过,距造像高约50米,造像北距宜焦公路约0.5公里,南距刘家河村约2公里,东与新修的铜黄公路、秦家河村相望约40米。

该石窟现存4龛一窟,下距河面约30米,4龛分布总长约5.44米,每龛高0.35米,进深0.96米。1、2号龛平面呈长方形,其内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两侧壁浮雕供养人像及题名,为北魏开凿。3、4号龛内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唐代开凿。石窟位于龛南100米,平面长方形,覆斗形顶,面宽1.92米,高1.9米,进深2.72米,藻井雕双龙莲花,后壁长方形佛坛上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前壁题刻有记载玉华寺当年迎接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时盛大的礼佛图。

秦家河摩崖造像开凿于北魏、隋唐时期,以唐代居多,该摩崖造像形态各异,呈现出唐代造像所具有的体态丰硕、面部富态华贵、服饰繁褥的艺术风格,尤其珍贵的是石窟内的线刻图,再现了玉华寺当年迎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时盛大的礼佛图生动画面,它为研究唐玉华寺玄奘的译经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新修的铜黄公路沿此摩崖石刻之下而过,一路遥望颇为壮观,它为发展我省旅游,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城关镇秦家河村西南250米的蔡家山断崖石壁上

乘车线路:铜川市乘开往宜君县的班车,到宜君后在换乘小巴至城关镇秦家河村可达。

篇19:龙泉寺摩崖造像

龙泉寺摩崖造像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摩崖造像

位于蒲江县城东18公里的插旗乡龙泉村。现存唐代造像4龛182尊。

1号龛,高、宽各1.5米,深0.7米,造二菩萨立像。

2号大佛窟,高6米,弧形顶,宽4米、深3米,造像131尊。大佛为弥勒像,结善跏趺坐,左手抚膝,举右手,着双领袈裟,脸圆胖,头上细螺髻,火焰形背光,背光外缘为火焰,中层为花卉,其中有坐佛7尊。弥勒坐高4.2米,肩宽1.7米。左壁开12个小龛,造像87尊,其中有二佛并坐、四方四佛、九品弥陀、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菩萨二力士等。右壁开小龛7个,造像34尊,分别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菩萨等,浮雕经幢两座。弥勒佛左右高浮雕二弟子四菩萨二力士,弟子双手合十,高1.15米;力士一手持杵,一手握拳,裸上身,肌肉勃起,强健有力,高1.5米。弥勒左右两旁有明代雕刻阿弥陀佛、弥勒坐像各1尊,莲座上刻“嘉靖四年(1525年)七月十七日,内江匠人刘世卿造”。

3号龛,宽3米、高2.4米、深1.5米,现存造像49尊,造像分4排,有三头六臂、三头八臂神像,手中分执矛、钺、日、月。还有背生双翼神像、普贤骑象、文殊骑狮像,龛门刻五爪龙两条、花瓶1对,持杖供养人各1尊。

4号龛,高1.3米、宽1.1米、深0.4米,造坐佛1尊。

1988年7月20日,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龙泉寺摩崖造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篇20:千佛院摩崖造像

千佛院摩崖造像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院摩崖造像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处从西坊村口源溪而行,山谷植被茂盛,一线清流,时上时下。春天,千山吐绿,百花竟放,生机盎然;夏天,树木葱茏,甚是凉爽;秋天,满山遍野,五颜六色,沿途美景,使人目不暇接。引人入胜的是到了山谷尽头的-帽山,近40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凿了一千多尊佛像,最大的一尊像位于正中上方。余下一千多尊小佛像,喜、怒、哀、乐、忧、愁、怨、恨,诸多形态,千佛千面,绝无雷同。此处集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于一体,内容丰富,实为游览访胜之绝佳去处。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百科知识】热点

【百科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