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空气中的“流浪汉”》优选教案范本【精选三篇】

空气中的“流浪汉”》通过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年级语文《空气中的“流浪汉”》优选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空气中的“流浪汉”》优选教案范本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4、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查找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5、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方法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6、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板书:流浪汉,请学生读。

2、在你们的印象中,流浪汉是怎样的?

板书:空气中的 把课题补充完整

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小节,引读。

空气中的流浪汉就是——(灰尘)

板书:灰尘

4、找出第一节中表示灰尘特点的词。

说说“流浪汉”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灰尘的?一边读,一边可以用笔做做记号。

2、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梳理课文

大小

数量

来源

32、空气中的“流浪汉”—— 灰尘 用处

坏处

管教的方法

3、结合板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二节,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体会作者介绍灰尘的方法。

1、了解灰尘的大小,学习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1)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灰尘的大小?

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

师:从这句句子中,我们知道(灰尘很小)

出示:灰尘很小,

(2)究竟有多小呢?(抓住“一千颗”“一厘米”“紧挨”“除非”“不大”这些词,引导学生体会。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板书:列数据

师小结:列数据是科学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它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描述对象,也更具说服力。

2、了解灰尘的数量,学习列数据、作比较的写作方法。

(1)出示: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师:出示句型:

城市街道上的灰尘很多 , 。

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少得多, 。

(2)从这组数据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了解列数据、作比较的写作方法

板书:列数据 、作比较

3、了解灰尘的来源,学习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1)灰尘无处不在,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引读。(师读问句,学生读答句,明确这里的问句是一句设问句,具体写了灰尘的来源。)

(2)进一步了解分号的用法。

四、出示表格,小组讨论3-6节,体会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1、空气中的灰尘对于人们究竟是有用处的,还是有坏处的呢?

请学生轻声朗读3-6小节,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2、每小组派代表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引导体会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管教” 这个词,最简单捕捉灰尘的方法以及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捕捉灰尘的方法。

五、交流资料,读写结合。

1、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作者的写法,写写细菌。

2、请学生拿出有关细菌的资料,介绍资料的来源。

3、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分别仿写细菌的大小、数量及来源。

4、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5、小结,并请学生回家仿照课文3-6小节,写写细菌的用处、坏处以及管教他们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空气中的“流浪汉”》优选教案范本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烬、渣、滓”。.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阅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3、能查找资料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4、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能查找资料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呀,这就是空气中的灰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作者把空气中的灰尘比作是流浪汉,非常有趣。

2、板书课题: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学建议: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内容?

2、交流,反馈,出示:

游荡灰烬渣滓呛人嘶哑摩擦烟囱捕捉漫天飞舞

3、指名学生朗读,找出这里平舌音的字,再读一读

4、接龙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内容?

5、交流,板书:灰尘的大小

灰尘的来源

灰尘的用处

灰尘的坏处

管教灰尘

三、细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1、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2、交流:第二节写了大小和来源,第三节写了用处,第四节写了坏处,第五、六节写了管教灰尘。

3、这么多有关灰尘的内容,你最想先来学习了解哪方面?

(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随机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节: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灰尘很小)

5、作者是怎样把灰尘小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

6、指名读,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具体的?(数据说明)

7、练一练:照以上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天气很冷。

姚明个子很高。

8、你还了解了什么?(灰尘的来源)

请学生来介绍一下

齐读

9、学习第三、四节,说说灰尘给人类带来的用处和害处

过渡:虽然灰尘有它的用处,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坏处要远远超过它的用处。那我们该怎样去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呢?

10、指名读五、六节

11、交流,板书:吸尘器

植树造林

12、师:是啊,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近年来,沙尘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该如何管教它呢?请你们四人小组来讨论、策划一下。

四、知识能力的迁移

1、四人小组讨论策划防沙尘暴的计划,可结合课前查找到的资料

2、交流

五、课后完成练习1

小学四年级语文《空气中的“流浪汉”》优选教案范本3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6个,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能了解文章中心,分清课文的主次,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必须要想办法捕捉灰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科普常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灰尘的来源、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治理它。

教学难点: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科普类的文章。

2、齐读课题。

板书:32空气中的“流浪汉”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字词、学习第1节。

1、师:本文的作者是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我们的这篇课文选自他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不是课题就已激起你们阅读的欲望了?有什么疑问吗?

2、指名交流,教师总结

(谁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为什么称它为“流浪汉”?“流浪汉”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出示自学要求。

4、学生默读课文

5、交流。

(1)开火车读词

(2)填词

医(院) 面(粉) (爆)炸 (据)说

公(园) 水(分) (暴)躁 (居)住

(帮助学生从字义上简单区分)

(3)空气中的“流浪汉”是——灰尘。

(媒体出示) 第一小节,齐读。

(4)称它为“流浪汉”是因为它总是在空中到处游荡、乱逛。

①出示句子。

②读句。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游荡、乱逛。

(5)因为文中的“流浪汉”有特殊含义,不是指真正的流浪汉,所以加上引号。

(二)学第2节。

1、默读课文,想想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灰尘很小

(1)用“——”划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② 读句。

③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灰尘的小,后面的语句是对“灰尘很小”而作的补充,它用一千颗和一厘米这些具体的数字使读者读来更明确、更形象。这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也可以一起来试试看。

④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灰尘的来源

(1)师:灰尘无处不在,(板书)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将文中灰尘的来源按这两部分划分一下。

(2)师:本篇文章写于七十年代,可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品质的提高,灰尘的来源也增多了,例如——

(3)师生共议:汽车尾气 焚烧垃圾……

3、过渡:

那么对人类来说,灰尘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呢?我们到下节课再来了解。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热点

【语文教案】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