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怎么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热门两篇

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之中,那么现代化进程会不会改变传统文化呢?怎么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是什么样子的

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源泉,起源于距今大约5000年之前,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文化传承。幸运的是,最终仍有很多文化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源远流长。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熏陶下,说到传统文化,在下脑中的第一反应是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几千年,影响了世代的中国人,甚至远洋海外。

然而,在传统文化进军现代化的过程中,让在下感触颇深的,却要数“书”和“写”了。“书”和“写”,可谓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其二者的发展,可以说贯穿了大半个中华史。

但在下所言,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且可能存在盲点的,如今,也不过是想一吐为快罢了。

先说书罢。如今的书籍,大量印刷出版,有精美的书封、书腰和细腻的纸张。在下不敢妄言饱读诗书,却也对阅读怀着一腔热忱。但如《四书五经》或是《左传》这些书,在下惭愧地说,一概未曾看过,反倒是对短小精悍的诗歌更为偏爱。书店里出售的格调稍高的,也有幸拜读过;至于通俗的小说故事显然染指更广。

而在下不过是无数人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熟读《四书五经》之人恐怕已是寥若晨星,近现代的书籍显然更受欢迎。也许,在阅读内容上,我们已经走在现代化之路上了。

在数字化盛行的当下,出现了一种名曰“电子书”的书籍。似乎没有什么书本是网上搜不到的,并且很多书籍都是免费的,即使需要费用,也远低于一本实体书的价格的。如今,在大街上,捧着手机阅读电子书的比比皆是,而拿着一本书走在路上的却寥寥无几。

但是,电子书也并非没有弊端。最大的危害,首当就人体而言,容易造成脊椎病和影响视力。这些只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后果,显然还存在一些我们肉眼无法窥见的弊端。那便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坦言,在下并不喜电子书。于在下眼里,每一本书都像一个匣子,里面藏着作者的内心。认真阅读,细细品味,看到最后终于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恍然大悟,而此间,内心的跌宕起伏只容一人独享。

轻轻摩挲着纸张翻过,和手指在电容屏上轻轻划过是不同的;书页淡淡的油墨香气,和刺眼的屏幕光亮是不同的;合上书本安放在床头,和锁上屏幕塞在枕下是不同的。桌前塌下,昏黄灯光一盏,清茶淡酒,持书一本,对在下而言,就是一种宁静致远。

都说书籍是精神食粮,此话不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精神世界,长久缺乏慢阅读,必然会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缺失,这并非电子书籍能够替代的。

至于书法,当之无愧是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了。

“见字如面”这个词,经常会出现在书信中,因为一个人的字,确实是可以反映这个人本身的气度、性格甚至健康。未见其人,先见其字,这字如何如何,对方可能下意识就把这写字之人定下了形象。

但现实中,我们越来越少会去写字。很少再看到有人写信了,短信聊天软件漫天,谁还愿意浪费那个时间去写信呢?要写点什么都会用电子稿解决。有时恍然惊觉,已经好几天没用笔实实在在写下什么了。

的确,一笔一划写下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效率。在步履越发匆忙的当下,在键盘上手指翻飞要比在纸上笔走龙蛇要有效率得多。甚至有的文员面试就打字速度也有要求。诚然,效率确实上去了,但日子一长,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严峻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

提笔忘字,这个现象应该是最普遍的。还会过分依赖输入法,不会写的字,甚至不去想,直接用拼音输入法显示出来再写到纸上。长时间的不握笔写字,手感越来越差,字迹甚至在慢慢退步。

这的确是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我们有时候也需要让自己慢下来,不再一味去追求所谓的效率。我们可以为了去查询资料信息,选择在网上进行搜索,快捷并且一目了然。我们可以为了一份合同用电子稿,整洁严谨。可这些,并不意味着书本和纸笔就要被我们抛在脑后。我们需要在闲暇之余,读上一两本好书,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临摹一篇字帖,以此来修身养性。

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利有弊,这条路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好走。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迈上现代化道路。

传统文化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大概就是:乡间小路上,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悠悠然地走着;而现代化则更像是一辆飞驰的列车从耳边呼啸而过。

也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大概就像坐在一辆飞驰的列车上,耳边却回荡着悠扬的笛声吧。

怎么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让传统文化紧跟时代的脉搏同时代一起发展与时俱进,也就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

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 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杀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西化派)是错误的。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应理智地把握其区别和衔接。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偏颇的。对于传统中阴暗、消极的东西,如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等,应视为糟粕摒弃。现代化需要发展民主、科学、法制等,这正是传统文化中所缺少的。

因此,在肯定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其中的糟粕。在当今世界,已涌现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得很好的例证,这表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比我们更现代化,却比我们更尊重传统文化的作用。日本把儒家思想化为相互协作的群体意识,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今天,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还在继续,不可逆转。

但传统文化毕竟是现代化的根,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现代化,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只能批判继承,并应首先立足于弘扬,使现代化与传统更好地衔接、结合。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热点

【传统文化】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