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示例实用4篇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文明古国,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问题,人们一直推崇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下是百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篇1

从人类历史上看,人类迄今使用过的通过征服自然取得物质资料有三种方法:1,利用人的精神力量来征服自然的物质力量;2,利用人的物质力量来征服自然的物质力量;3,利用自然的物质力量来征服自然的物质力量。

不过,因为中国古代太注重精神价值、道德价值,所以在物质生产上效率很低,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当然也是要必须承认的。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很发达,物质生活很丰富,人的道德是不是同样发达,人的精神生活是不是同样丰富呢?没有人能对这些问题打包票地作出肯定的回答。现代人也有现代人的问题吧?!在我们看来,古人的错误是在于企图用精神的道德的力量来解决物质的问题,而现代人的错误却正好相反,在于企图用物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的的精神上的问题。我们认为,人的精神上的问题只能用精神的方法道德的方法来解决,人的物质上的问题只能用物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写作鄙文的目的,总之一句话,就是想要说:对于传统文化(包括五四也已经是传统了吧?),每个人都应该本着理性的态度作一个同情的理解。鄙文所讲的理性,既包括科学理性、理论理性、物质理性、事实理性、工具理性、手段理性,也包括道德理性、实践理性、精神理性、价值理性、目标理性、目的理性。鄙文的观点是,这两种理性是背道而驰的。如何调和这两种互相冲突的理性,保守中庸之道,是我们人类所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篇2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问题。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观念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和延续,是这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观念自觉认同的结果,而决不是以强制性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只有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正确地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固具有极大的相对稳定性,它往往是反映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整体意识和行为倾向,并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积累。因而,传统文化要想对现代文化具有正确地导向性,就必须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它既可以坚持反对“全盘西化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又可以坚持反对过了时的所谓的保守的复古的意识现象的发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时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往往优秀的道德文化,一方面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营养,另一方面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局限性,并呈现了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的复杂状态,仍需我们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自觉的选择,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判断优劣是非的能力,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必足于本国实际,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国势利导,努力寻找传统和现实的结合点,扬长避短,超利避害,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否则就会无原则地,失去理性地否认“自我”,陷入迷茫之中,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大方向。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高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二、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对待传统文化的二种观点

1.“民族虚无”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传统民族文化视为“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贬斥得一无是处。他们明确地主张“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要反传统,要全力动摇、瓦解、震荡和清除旧传统。

2.“儒学复兴”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看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消极的一面,不加分析地盲目肯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的儒学会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得到复兴。在这里,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范畴,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统统归咎于传统文化。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贬低中华文化,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即断送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发展步伐,导致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21世纪,影响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因素有两个:其一,作为主导方面,它将吸收容纳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中华民族内聚力的象征,是联结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其二,中国现代文化将尽可能地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成果,为现代化服务。

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 科学 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例如,社会主义本来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从前我们也曾生搬硬套地学习西方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由于脱离中国的实际,所以成效不大,推广不开。

当然,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并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现代价值,它有精华,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东西,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任人唯亲,唯书唯上,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反对竞争,轻视效率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但过去那种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怀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篇3

一些人,在当下取得了成功,引来众人追随;另一些人,是那些成功者曾经学习过的楷模,便也受人追捧;还有一些人,影响过那些成功者曾经学习过的楷模,最后,也同样引人注目。

我觉得,一个成熟、理性的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习应是他内在主动的一种探求,而非简单地对成功的渴望,四处模仿,像寻找答案一般的跟随或学习。

中国历史跨越数千年,兴衰成败皆有前车之鉴,没有任何一个学说的所有内容是可以不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便能指导一切之成功的。现实的行为处事,必须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去寻求适宜的方法和工具,而原则和信仰之类,需依人之独立性去寻找、学习、判断和坚持。不能视原则为方法,谋求当下之成功,更不能以导致失败之方法而否定方法背后所牵涉之一切原则。

简单的借用和简单的否定,并不会真正带来稳定的成功。因为这些都是缺少思维、缺乏独立探索精神的结果。这种非理性的学习往往会导致疯狂诋毁或盲目崇拜。

几个简单的例子:

近代中国历尽屈辱和失败,含恨的国人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方,但部分人却简单地将其原因归结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于是出现了彻底决裂传统文化的诸多行为,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像改革书面用语、文字形式、历法、度量衡、以及书籍排版方式等等在内的,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盛都没有什么联系的行为习惯(美国沿用的英尺并非公制、阿拉伯国家坚持竖着写文章、香港等地仍用正体字)。然后也改革了自身的名字称谓(“姓字名号”等命名规则只剩“姓名”了),顺便把日常礼仪也统统抛弃,越简单、越西化,就越能“根治”问题,最后都近乎忘记了自己是谁!

过了几十年,在取得民族独立与和平发展之后,突然发现身边有许多并未如我们这般过激地变革传统的邻居,在经济上获得了迅猛发展,国民人均收入大大超过我们。然后国人开始关注、学习和模仿,这本是好事,但一些人却仅仅简单的发现了一些共性——他们仍在继承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而后,便开始推导结论。同时,看见西方几个名人说了些赞扬孔子的话、一些现代文明的产生启发自古老的中华文明之后,那些人更继续坚定地认为其找到了所谓可以使国家繁荣昌盛、使企业兴旺发达、使个人成功致富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是局限于儒家文化和汉传佛教。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拿着《论语》来讲管理,拿着《孙子兵法》来讲经商。结果发现,实际中却用不到具体的招式。所以一边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边又很难处理诸如员工管理、企业发展、公司兼并等当代商业问题。继而演变为在装点有传统文化的幌子下,套用者不得不套用的西方舶来品,穿着这两张皮,着实难受。

为什么难受?因为不管传统的还是西方的,他们都直接把原则当方法,不分析思考就希望直接使用并产生效果,以为找到了灵丹妙药,开始当饭吃。点什么,什么就成金子。结果却发现什么作用都没起,甚至还产生了不良反应。

中国人心态中的自卑与自负交织在了一起,再遇上一些保留着诸多儒家传统的成功企业、认真学习并称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外名人、西方流行书籍(比如《活在当下》、《第五项修炼》、《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秘密》等)中提及其灵感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后,这种复杂而纠结的心理就日益膨胀,就会有不少人更加急功近利的试图把中国传统文化拿来包装,拿来作为经营管理、成功致富的教材。

王阳明的学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淡忘的,并没有被轰轰烈烈的继承。但最近几年,有赖一本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让很多都没有翻过几本古籍的国人,开始认识到几百年前的一位超级“成功人士”。同样,有赖于东洋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称赞——《活法》中提过一次,便让很多国内的商界人士开始关注并冀望学习之。逻辑很简单,一位当下成功人士称道过的,还是我们自家祖宗的,我们一定要去学,并且一定也会借此取得商业领域的成功。

于是乎,许多人又开始踏上了另一条尘土纷扬的求成之路,区别只是,这条路似乎刚发现!耳旁充盈着“吾日三省吾身”,嘴里也能念几句“知行合一”,甚至还会诵读《大悲咒》,讲到“活在当下”。但这些人里,有几个是真正完整看过《论语》的——当然,有不少看过《于丹讲<论语>》这部片子。敢不敢说出“杀身以成仁”、“富贵不能淫”!又有几个人把《诗》、《书》、《易》、《礼》、《春秋》、《孟子》、《荀子》等早期的儒家代表作都通读过?了解程朱理学、知道陆王心学?先别说陆九渊,就是王阳明的《传习录》,通篇所说的“心”与“理”,便是臆测的多,读懂的少——这是自然的,因为连四书五经这个基础都没看过嘛!

我很赞同李零的观点,战争就是战争、兵书就是兵书,别拿《孙子兵法》再加上三十六计去传授别人经商秘籍。原则可以继承和借鉴,因为它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在做事时可以藉由一些久经考验的标准来判断不同情形下的行为举止,但原则本身毕竟不是操作方法。同样,不要简单的拿儒家或者禅宗的思想,去教别人经营管理,二者没有方法上的关联,他们的出发点和问题领域都不尽相同。惟有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能将思想、原则化为方法。

在这里,我想提一下《圣经》,至少我至今尚未听闻过西方(信仰基督教之区域)有用《圣经》教授如何管理公司的,但《圣经》中的契约精神确是当代西方经济的基础。人们生活在对它的信仰和原则指导下。一个国家的兴衰、一家企业的强弱、一个人的成败,与具体的做事方法有关,与是否信仰《圣经》无关。一个人可以去祈祷,当然他也会面临险境、痛苦或失败,但并不会有人斥之于《圣经》、耶和华或者上帝。同样,西方主要文明近百年的富强,也没有学者将其归因于信仰上帝的文化乃最优越的文化这方面(不同教派的差异仍统一于《圣经》与上帝的大系统中)。

请一部分国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带着功利之心求学。首先应确立坚定的信仰和原则,不要混淆原则与实用。回归经典,回归传统文化,是因为我们需要信仰和原则,而非因为财富或成功的驱使。切勿以为蜻蜓点水地听闻了两本经典,就掌握了灵丹妙药,这只会使鼓吹已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经世致用的方术的人们更加得意的招摇撞骗。

原则,本身并不会给人以方法或成功,这些外显的收获与原则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原则会给人以远超那些外显的收获,它会让一个人充实、独立、进取、精神长存。通过国学中的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让生活富有追求和自信、为人充满气质和修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够在普适准则的指导下创新致用于当世。没有原则,虽一时富贵,也会终因不顺、痛苦、挣扎、纠纷而逐渐消亡,从精神直至肉体,就更不用说那些肉体也无法带走的外显——富贵和名誉了。

先多读一些书吧,仅从一个国人、一个成熟理性的人、一个有独立探索精神的人的角度去读,直勿再盲目,且遵听任公先生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之末,所开列《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它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篇4

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

在自由之外要带进公正。在理性之外,要带进同情、慈悲。在法治之外还有礼让。个人尊严以外,还有社会和谐。现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价值,是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同样有一些可以是扎根在中国、在东方的普适价值。——杜维明:哈佛大学教授。他提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为儒学的现代转化开拓了国际视野。

否定三纲,肯定五常?

子云(主持人):袁老师觉得“五四”是对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而杜维明先生则认为“五四”把儒家的老底子都坏掉了,为什么?

杜维明:有点断章取义。我的观点是“继承五四”和“超越五四”。“五四”知识精英对儒家的创造转化有极大贡献。但对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全盘否定,把一个民族的没落,全归结在儒家文化头上,有些粗鲁。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传统核心价值的优质部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残酷。

当时的精英认为激烈批评传统文化,即能为学习西方创造条件,还认为西化了,就充分现代化了。今天,最普通的知识人也知道,这种极端心态必须超越。

袁伟时:新文化运动从1912年开始。蔡元培做教育总长,下令“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必须从教育方针中剔除;公民道德的全部要旨就是法兰西大革命揭示的“自由、平等、亲爱”。

它对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只批判、否定传统文化中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杜先生曾提出,新文化运动应肯定仁、义、礼、智、信,我赞同,但想补充,五常的道德规范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杜维明:我基本同意。我曾认为三纲是权威主义、等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王元化先生以前提倡新启蒙,晚年跟我说,不要轻易否认三纲。他说,陈寅恪在为王国维写墓志铭里,说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我很惊讶,要进一步思考。

我所了解的三纲是从《白虎通义》开始,并不是孔孟儒家最基本的价值,但五常毫无疑问是。三纲五常是双轨形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夫妇有别的那个“别”并不是差别,而是分别。以前男主外女主内,现在也可以女主外男主内。

《白虎通义》里,君为臣纲,并不只是说君是重要的,大半都是臣对君的不合理、不合情的行为做批判;父为子纲,也多半是子对父的批判;夫为妇纲,多半是妇对夫的批判,有很多要进一步考虑。

五伦、五常也是普适价值,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法治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可以平等对话。

儒学要对一些糟粕,特别是从三纲引发的不合现代精神的东西,创造性转化。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张力

袁伟时:王元化对陈寅恪那段话的理解有问题。陈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明确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

民国以来,很多知识分子想对三纲重新解释,有人把君为臣纲,解释为职业的忠贞精神,对上级的尊敬、尊重。非常勉强。现代社会的这种关系,人格、法律地位平等,与三纲格格不入。三纲确如陈寅恪讲,无可疗救。

现在的危险,是对传统文化过度美化。

每个古文明都有自己的贡献,17世纪后,汇合成为现代文明,它的代表者是西欧、北美。现代西方文明吸收了东方文明很多东西,包括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的精华。吸收了这些,它就缔造了一个文化高峰,就是“现代文化”。

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是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文化的精粹;“不虞匮乏的自由”是社会主义精神;“免于恐惧的自由”总结了希特勒的国家主义,以及专政主义的负面教训。

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应该肯定,但不能否定它有天生弱点。例如,虽有一些抗议精神,但制度上没有形成权力制约;没有形成法治精神,对经济自由也是压制的。结果,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发展不起来。再加上先秦诸子思维方法的弱点:缺少逻辑、实证精神,也发展不出现代科学。

这样,当东方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时,面临抉择:要不要接受现代文化?

知识阶层的一些人还在制造各种借口,来抵抗现代文明。

一个借口是反对西方中心论,认为人类文化是多元的。这对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听起来很舒服。

还有一个借口是不要拿现代西方文化同传统中国文化比。但是,现代文明是无法遮蔽的一面镜子。为什么两个不同体系的传统文明,一个自行转化为现代文明,一个却至今仍在蹒跚学步?

中国知识分子老想发扬儒家文化,没想将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创造新的思想。现在的主要问题在这里。

现代性大同小异

子云:袁老师最担忧的是权力站在儒家后面?

杜维明:这是你给他点出来的,他没讲,也许是这样。袁老师刚才讲的,很多地方我完全赞同,很多有保留。

确实不能把西化、现代化、全球化分裂,它们没有明显的疆界,不可能独立存在。现代文明是主流,但不是独一无二的。

1948年,文化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影响世界的四个典范人物,有苏格拉底(包括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与孔子。在这个论述中,主要的精神文明包含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的精神文明、印度的精神文明以及中国所代表的精神文明。

袁老师似乎把它们悬隔起来,认为现代文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市场经济,还有法治、自由、个人的尊严。的确,这些价值是人类共享的,但不是静止的,需要不断发展。

人们常以中国文化中糟粕的糟粕与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的精华相比。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即是鲁迅所批判的阿Q精神、续妾,抽**烟,而西方文化的代表则是自由民主和个人尊严。

这样比较,对中华民族的自信有非常大的摧残。一个民族要发展,尤其在危难中自救,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建构方面的改变,还需非常深刻的文化乃至文化心理的建设。现在很重要的就是怎样使我们的心态改变。

我像牟宗三先生一样认为,一个民族自信心彻底丧失,它是无力的、无气的、无理的,一个失去自信的民族,要向西方学习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可能性太小了。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非常强烈的批判时,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精华,把它的优质部分好好保护,批判糟粕与发扬精华相辅相成。

“五四”的精英们,对于真正继承、发扬传统并创造性转化传统的力度不够。甚至包括蔡元培。蔡元培要以美学代替宗教,把经学整个抛弃了。

要重新认识这个大难不死的传统。袁老师提的那几点,我有一些不同意见。

1.袁老师说在整个中国传统中没办法发展出一个市场经济,马克斯·韦伯他们理解,一度中国的市场经济很蓬勃。比如宋代,国内及海上、陆上都有贸易。当然,它只是一个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也发展出一些科学技术。一直到17、18世纪,一些中国的技术、科学跟西方比,不一定落伍。比如在生物、医学、农业技术,甚至官僚系统方面,都有长处。

2.不应用现代的西方和古代的中国比,不应用西方最杰出的价值和中国最糟糕的价值比,有更好的比较方式,但我不是专家,不敢冒昧述说。

历史上,整个东亚社会,所谓儒教文化圈被西方吸引的力度非常大。这些大的文明能够充分现代化,确实在西方模式之外,有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比如在日本、台湾(地区)或香港地区,或现在中国大陆沿海,确实有新的发展道路。

这个新的发展,与自由民主的发展有相契处,也有文化上不相契的地方。不能说台湾(地区)、日本、韩国不民主,它们都属于儒家文化圈。

3.现代性是多元的。从袁老师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借口。但确实不能用几个主要普遍规律或基本因素,概括庞杂的现代性的独特性。

我们曾以为要把传统彻底消除,才能进入现代文明。其实,传统文化是塑造现代文明的基石,是背景,是“零”,它加在任何数字后面,都是十倍百倍的增加。如果德国没有强烈的日尔曼民族主义,或英国没有一种渐进的对宗教重视的过程,美国就没有市民社会,也无法形成现代的社会形态。日本、韩国、中国的路都有很大不同,越南也有所不同。

我的基本观点是,现代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形式。以前讲古今中西之争,现在只是古与今的问题。不能把中国当做落后,西方当做现代,中国有现代有落后,有古有今。

中国能不能走出一条现代中国的独特道路,我不知道。我基本上赞成袁老师,对西方的学习与理解还要更强。即使现在,中国也还要深刻理解启蒙。

要注意的是,启蒙在西方又受到很多批评,包含女性主义、社群主义,还有像文化多元主义、宗教的对话,相当复杂。中国现在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解,多半是过去五十年西方发展之前的现代性,要注意最近的发展。

袁伟时:这样补充很好,讨论更加深入。但我想,各个民族的现代化,应该大同小异。基本方面大同,比如制度上不能不要市场经济,不能不要个人的自由、独立,民主、法治,但各个国家没有完全相同的具体形式。

不同文明之间有冲突,更需对话

袁伟时:现在,盲目的民族自大还非常厉害。有些解释太过勉强。比如碰到环保问题,就说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哲学基础。但现在最好的环保对策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环保观念也来自西方。

杜先生对民族自信的讲法,有一些问题。比如德国的民族自信就招来世界大战,它对于民族主义没有警戒;日本政治上没有现代化,招来军国主义,也是二战的元凶之一。

对东方来讲,还是民族主义阻碍接受现代文明,这是主要障碍。

有的人不恰当地美化传统文化,抗拒现代文明。有人美化墨子,说很多逻辑都在里面有了;有的则说《易经》里面有现代性。

中国有民本思想,人人都承认。但它没有发展成比较系统的,有制度性的东西。杜先生讲,中国的宰相有相权,知识分子有批判精神,是接受了西方观念的人回过头去看,有夸大、美化。宰相只是棋子,皇帝要处理你,一句话就够了。

杜维明:极端的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信,两者有根本不同。纳粹的产生,不是来源于德国人的自信,而是产生于极端的民族主义。

现在西学的影响已经很大,传统文化的声音非常薄弱。语言就很明显。政治、经济、社会、哲学、宗教这些名词都是外来的。以前中国没有“哲学”,没有“社会学”,是从日本过来的。严复想把society翻成“群”,比较符合传统,大家没接受。

但如果一天到晚在传统文化中找现代因素,也危险,我也不赞成。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有很多值得比较。我认为,现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文明之间对话,已经有了气氛与基础。

我要补充: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这些观念都是现代不可或缺的,同时现代性面对21世纪的生态环保、精神的没落等问题,还要把很多的其他文明的价值带进来。在自由之外要带进什么呢?公正。在理性之外,要带进同情、慈悲。在法治之外还有礼让。个人尊严以外,还有社会和谐。

就是说,现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价值,是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同样有一些可以是扎根在中国、在东方的普适价值。

美国内部的民主制度比较完善,但国际间的政治民主制度根本没有建立,基本美欧说了算。我的朋友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他晚年说,如果文明有冲突,那文明对话更必要。西方文化人对自己文明的反思,在很多方面,比东方文化人更深刻,反思力更强大。

美国人对东方的了解非常缺乏,他们太傲慢,认为所有普适价值都在那边,不需要向我们学什么。他们今后会在文化层面出问题。十年二十年后,世界将是另一种格局。

“儒表法里”不成立

袁伟时:现在流行一个观点:“儒表法里”,包括一些自由主义学者讲:儒家非常完美,不好的东西都是受到法家的影响。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成立。

陈寅恪先生对儒家和传统社会制度的关系分析得非常透辟。他说:“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即太史公所谓‘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之‘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遗传至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专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

说得太精彩了!我怀疑不少“儒表法里”鼓吹者,有没有读过这个报告。

仁义礼智信是不是“习惯法”

杜维明:哈佛法学院有位韩国学生,叫咸在鹤,他的博士论文认为,儒家礼乐的观念和宪法很相似,在传统韩国社会,礼所起的作用类似宪法。礼有像现代英美的习惯法。

子云:我对此有疑问。习惯法的前提是保障自由,保障一些基本权利,约定俗成而来。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作为礼教,起源是官方的教化,逐渐沉淀下来,对某一阶层进行压制和管教,我认为不能叫习惯法。

杜维明:你讲的我大部分赞成,但你认为是压制、管教我不赞成。官方,包括皇帝都很受此限制。皇帝绝对没有隐私权,一言一行要求公正,压力很大。内朝和外朝官吏制度之间的抗衡,非常重要。

在日本,官是公,私是对一般的人民而言。但在中国,官、私、公三者分开来。黄宗羲把官当作一个私欲集团。

如果认为中国整个古代文明都是专制的,认为知识分子没有独立性,这站不住。认为美国是一个完全自由民主的发展过程,也站不住。

子云:礼教不仅是伦理道德,还是一套制度规范。包括怎么下跪、怎样哭,女孩怎么笑……都很仔细,也固化成了制度,这一套不那么可爱。从三纲里找现代性的可能非常稀薄。

杜维明:你认为西方在前现代没有这一套吗?束胸、缠腰,比包小脚还要厉害。因为缩腰,有的二十多岁就死掉了。不要总觉得东方的文明比不上西方的文明,不能有这种自卑心理。

对西方平等的观念,也要加以分析的欣赏。比如今天,美国两个最不平等的制度是大学和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主宰员工,大学校长主宰教员。

子云:跨国公司的总裁与普通员工有区别,主要是在人格上平等。

杜维明:毫无疑问,这是两个层面。但说到人格平等的价值,儒家传统里同样非常深刻。比如社会各有分工,但牺牲10%、5%的人为社会大众造福,也完全不符合儒家精神,所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看了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还看: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热点

【传统文化】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