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精选3篇)

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以下是百文网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欢迎阅读!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篇2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整体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博采道、佛、法、兵、墨等各家之言的多元性传统文化。这些人本、贵和、中庸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贯穿着从古到今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建设企业文化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影响

一、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创建企业文化

(一)以人为本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以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尊重人为目的的思想逐渐进入管理领域,它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为了满足企业的利益,而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权利、价值和愿望,乃至关心他们的未来。因此,尊重人性,认清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决定性意义,把人视为企业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主张民为邦本。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论语?子路》) ,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重视对人的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发挥出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一切物质的因素都是死的因素,只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的发展。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也不是见物不见人,企业管理并没有进入所谓以决策理论、系统科学和定量分析为中心的现代阶段,而是更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

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它是源于人的血缘亲情形成的一种内心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以此推及社会人群,就是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尊重人。只有重视顾客、雇员的利益,公司才能在凝聚中求得发展,只有发展,公司才能有长久的经济信誉。企业文化的优劣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如果企业能本着儒家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在对待职工和企业利益的问题上,体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将职工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企业才能拥有长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以和为贵

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儒家学说“礼之用,和为贵”、“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群体和谐为宗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自觉把个人融入群体,以保持整体的和谐、稳定。这充分说明了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在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的目的无外乎谋求内外团结,让员工自觉参加企业活动并且承担责任,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和荣誉。这是“和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要做到“和文化”,首先,要努力培养员工团队协作精神。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把员工的利益期望与资本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在浓厚的和谐融洽、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培养员工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事业心与责任心。

其次,要鼓励员工全心全意工作。号召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培养员工树立以企为家的思想,家和万事兴,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认识到自己努力工作就会有好回报,进而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与激情,使之全心全意工作。

此外,还要赋予员工民主管理地位。依靠员工共同办好企业,让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真正把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形成“和文化”大环境、大氛围、大格局。同时,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赋予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主人翁地位,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于重大决策,企业要广泛听取和征求员工的意见;鼓励员工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企业上下和睦,相敬相亲相融。

(三)中庸之道

“中庸”的本意是无“不及”,也无“过”,处理的是“不及与过”的矛盾。实际上是恰当、适度的意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左、不偏右。不过大、不过小。”中庸之道,首先指人生有持之以恒的目标和主张,其次,是要保持中正平和的内心,此外,就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其位,则谋其事。

坚持中庸之道,即凡事要保持中道,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源于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思想。“中和”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论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对于保持“中庸”,一方面的思想是“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明哲保身。另一方面是不极端,不偏倚,平和处之,对人保有敬重的心。因此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不偏不倚,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把握事物要有“度”。而这个“度”则是要在长久的人际交往中的实践中培养得来的。例如人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的许许多多的实践或修炼中,才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尊敬、友好之间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关系。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许许多多实践或修炼,人就不可能达到“中庸”的要求,也就不可能达到天人合一。这种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四)伦理道德

1、注重“心的建设”,提高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的功能偏重软管理,主要是对员工进行“心的建设”。《论语?为政》篇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说,光靠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百姓只求无罪无罚,而不以违反法律为耻;用德和礼来进行管理,则能使百姓明辨是非,知荣避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当在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员工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往更高层次发展,以实现个人行为由他律转向自律。这反映了构建以德治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彰显好“德文化”,就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2、增强主观能动意识的同时培养主人翁意识

中国重视伦理本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伦理道德观的积极作用在于能维系人际关系,达成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在领导模式上,表现为“正人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强烈等级观念、服从意识及由此引发的对个体主观能动的严重束缚却应予以防范。因此,要大力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感受到不只是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服从意识,而是要在此同时有一种对任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及如何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发现漏洞,提出合理化建议,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形象

而在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上,则也可以体现为: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中提升人际关系,在“民无信不立”中增强自身素质,在“人定胜天”中学会竞争和奋斗的重要,在“上善若水”中参透与人为善的高尚,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中明白谦虚谨慎的必要。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但是,挖掘传统文化必须和引进先进文化相结合。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用方式启发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既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既要弘扬传统文化的道德引导作用,也要借鉴别人的先进制度;既要拿来,更要消化;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为哲理与思辩,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必须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还要对企业自身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由于在生产与消费,企业经营,企业服务及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单一性",也即企业只注重国内同行间竞争,忽视国际间的企业竞争,只注重现有市场的竞争,忽视对未来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只注重产品质量、价格、品种等产品本身的竞争,而忽视了产品的品牌、企业精神、服务质量、人力素质、制度创新等文化因素的竞争,因而企业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必须转变企业的机制,这就必须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自我升华。一方面,对于我国企业自己的优良传统,如,大庆的“铁人精神”,鞍钢的“孟泰精神”,同仁堂数代人注重质量与服务的“诚、德、信”的崇高精神,至今仍对现代企业具有指导与借鉴作用,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平均主义”、“等靠要”、“比不不足,比下有余”等一些传统的企业思想文化加以克服和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塑造属于中华民族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是以“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人为本,以企业群体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的共识为核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建立了业主产权制度、法人产权制度,企业产权清晰,遵循现代雇佣制,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业主与经理人之间关系清楚,权责明确,这就为企业文化管理的实践提供了可能,为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业主认可的,以企业家(经理人)为主体的,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因此,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加快建立优秀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还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其中着重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在现代企业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此,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培养和造就宠大的企业经营者队伍,培养和造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而这些方面中,最为关键的是造就大批的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

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文化的代表,他在企业文化中起着设计、组织、概括、示范、引导、凝聚、传播的作用,这种起主导的作用, 他人是不可能代替的。按照沙因的观点,领导者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建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培养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就是要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思想,文化,技术,管理素质,以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才能加快现代企业文化生成、发育及升华、丰富的过程,才能使形成的文化产生应有的导向、激励、辐射作用,以独特的形象、优秀的文化魅力,对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良性的影响。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还必须加强企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企业基层组织的作用

现代企业改革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根据青年职工的特点开展工作,团结和带领青年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发挥“突击队”作用;企业的政工机构应本着精干、高效、协调的原则,根据需要设置,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职政工队伍。切实地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看了“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的人还看了:

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篇3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政策

[摘 要]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在党的十七大上,文化,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再被重点提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当前文化政策有何联系?我们又该以何种心态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政策 文化产业

“继承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一直是近几年来我国的热点问题。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大力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各种热闹新颖的文化活动,到党的将“文化”这个命题郑重地提升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议事日程——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一股股澎湃的文化热潮。本文首先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以文化产业为例来谈当前文化政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发扬,最后阐述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全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政策的关系,并提出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所应有的积极心态。

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人类学家对它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和克拉孔(Kluckhohn)在他们20世纪50年代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列举出160多种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70年代以后,符号学盛行,对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现在,最普遍的定义是: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知识、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总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物质的繁荣与精神智慧的结晶,历史是其亘古不变的载体,发展是其源远流长的脉络。从人类最早的锲形文字诞生,人类始祖的结绳刻木,到现今多种语言文字的产生,辞藻文赋的运用;从原始的河姆渡文化,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尼罗河的丰饶聪慧,到古两河流域的物美民丰,再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多元的文化交融汇合,文化呈现出多极进步的趋势。

中华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先民们经过世代的辛勤劳作,休生养息,在不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逐渐产生、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才能,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如今,在中西文明的交互对垒中,我们的文化正在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经历着一场新的革命——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让传统在现代中再生,现代在传统中繁荣;多一些妙趣横生,多一些巧思新意,多一些文化意蕴,保护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赋予传统以时代的气息与勃发的生意,充分培育先进文化生长的空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生生不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当代意义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这一代人其实了解的并不多,这也难免让我们感到些许惭愧,些许遗憾。从没落的晚清,到消沉的民国,再到从“五四”开始的一系列民族文化革新运动,一直到现代化中国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度光华黯淡,一蹶不振;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丧失,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也一度丧失了民族文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中国人迫于外力不得不反省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来,今天我们所生存的文化空间与生活方式几乎都是西化了的,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个完全现代化的时空里仅仅依稀残存。

然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也逐渐提升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作为我们的根与魂,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是与经济财力、军事武力等“硬实力”同等重要的“软实力”,是我国发展建设的一大核心问题。在已经圆满落幕的上,文化,这个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上升到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要求:(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更为具体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则将文化问题详细分解为九大要点,分别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加强传播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并阐明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和主要目标,对政策措施、实施组织等工作也作了整体规划。

在以上这九大要点中,直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至少有两个,一是文化产业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与提升;二是包括有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这其中,我比较熟悉的是文化产业。就文化产业而言,其将我国辉煌的传统文化直接提升到了产业的高度。也就是说,这里并不仅仅是对一些已故的传统文化进行时髦的“怀旧”,而是把将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资源,充分挖掘创造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复活,使人民大众切实的感受到活生生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三、文化产业激活中国传统文化

今天,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创意活动,是将文化通过创意的手段产业化,文化是它的本源,创意是它的方式,这决定了其必定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而创意并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再提升。应该说,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它在保护并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时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这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延续。

然而,针对当前状况,在我国进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挖掘,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常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局面,要真正从文化与创意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纵深的挖掘,推动理论创新,逐步改变社会各个阶层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上进行引导,进而推进文化创意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以近在眼前的一场盛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为例,这场盛大赛事有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南京的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得相得益彰——从将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独具匠心地结合在一起的会徽设计,到吉祥物“砳砳”灵气生动、精神果敢的抽象雨花石造型,再到处处洋溢着江南气息、反映着南京风土人情的特色纪念物(梅花章、南京小吃徽章、南京风光徽章……)——这场世界青年的奥运会俨然造就了一项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民族情调与现代潮流、国际精神交汇融合,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时代活力与创新天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与思

上文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着重以文化产业为例来谈保护与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我将回到传统文化本身来做进一步的阐述。作为一名主攻文化政策研究的青年学者,在文化与艺术的广阔学科体系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笔者汲取了充足的养分。通过学习与进一步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情操,人生修养,包括《易经》中的哲学思辩,老庄的道学,孔夫子的儒学,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两汉的经学,汉末魏晋的清谈与玄学,宋明理学,以及从西天印度传来的佛学和在佛学基础上演化出的禅宗思想等;第二层则是一些形而下的精神文化成果,诉诸于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智慧结晶,它们是齐放的百花,是丰硕的果实。比如:先秦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诗经》,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楚词;汉代洋洋洒洒的歌赋;唐代丰满细腻的诗歌,曲折动人的传奇;宋代或婉约或豪放的词曲;元朝情节曲折又文辞典丽的戏曲;明清的话本小说与大部头的文艺全书。再比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史记》,王羲之的书法,李白的诗歌,王维的诗与画……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陈,紧密结合的。前者给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一种大氛围,大环境,造就了一种极具灵感与悟性的文化空间,使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文人都熏习出一种儒雅清远的气质,它是中国文化的美学情操与哲学涵养;后者则以饱满的笔墨,丰富的姿态展现了气蕴恒远的传统文化,充实了这一文化空间。

以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高峰“唐诗”为例,唐诗的鼎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血泊中,李唐王朝认识到开明政治、安定民心的重要性,实行了一系列的安民让步政策,造就了鼎盛的封建王朝,奠定了文艺发展的物质基础;当时的统治者对政权有较大信心,故在文禁上比较宽松,有盛世时兼收并蓄的气魄,使得思想与学术争鸣都比较活跃,文化呈现出多元繁荣的局面;当时实行科举制,设立了文学馆、宏文馆等,使大量知识分子参政并广招学士,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且当时的统治者多好文艺,擅诗书曲艺,这对唐代文化的昌盛起了不小的积极作用;那时国运昌隆,国际交往频繁,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了文化的多元融合。在这样一个宽容大度的文化背景下,天生好动情,充满感性的中国文人创作出了优雅华美的“唐诗”,这是在当时的文艺沃土上孕育生长出的一朵文学奇葩,它造就了一大批有才有情,有胆有识的唐代诗人。比如:好求仙问道,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挥手写就了放浪潇洒的绝美诗篇;受儒家文化熏染至深,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满含着深切的同情写下了一首首文辞精妙的诗作;而号称“诗佛”的王维则诗画双绝,在他的诗与画中沉静着若有所悟的禅思,追寻着淡泊宁远的彼岸世界。

于是,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学习借鉴其丰硕的思想成果,要品读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观赏士大夫们的书画笔墨;还要细心聆听古人的心灵诉说,用心去领悟深远独到的精神内涵,从而韬养心性,修冶情操;更要全身心得去感受这灿烂文化折射出的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继承这份宝贵厚重的文化遗产。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精神应当是一种博大的胸襟,是一种深沉的情怀,是一种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到“和谐中庸”的人事观。这点对于我们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保存并延续中国独特的文化有着很深的启迪。我们不但要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有一份温情与敬意,不但要真正地在生活中运用与感受传统文化,用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重建传统文化;更要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平和心态来看待文化的演进,对文化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增添活力,吸收新内容,开创新气象。在这里,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上关于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的描绘得极妙。他写道:“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杂陈,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道不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不相害,此天下所以为大也”。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能给世界文化作出的最大贡献,与中国文化的最理想境界。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热点

【传统文化】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