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语文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汇编三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以下是百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篇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如今小学生的现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缺失民族自豪感。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必会对其将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背,逐渐在作文中促进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1.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阅读更多著作,阅读面广一些才能得到更多收获,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自己得写作水平,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得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也就是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在读中体会,体会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进取。发掘文化内涵,承传文化精神。

教师需要对对学生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的亲近、了解、领悟、理解,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为学生开列书目,诵读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积累经典诗文、传说故事名言警句等。

2.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典诗词中,有着“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有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我们可以适时进行背诵古诗文的比赛、古典诗词演唱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尝试书写古诗文,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深刻感悟能力。

3.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是要靠语文教学一代传承下来的,并且在传承过程中对先在的文化加以选择性吸收与能动性的扬弃,以便不断的发展、超越与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以完成传统文化的弘扬。

3.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3.2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3.3联系生活,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如观看《百家讲坛》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领悟。

3.4开展“走近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传承文化,但课内的通过各种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宏伟、博大的内容在课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看了“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人还看了: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篇3

《易经》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涵爱国、重德、求实、和谐、中庸等思想,渗透于哲学、史学、经济、政治、教育、艺术、科技等领域,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为青年带来广阔视野和发展空间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当代青年苦读英语,奋斗于雅思、托福而忘却了诗经史记的璀亮;欣喜于情人节的玫瑰花、愚人节的整蛊而忘却了元宵的汤圆、均鹊桥相会的故事,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

如何增强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这表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元素。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对青年一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领会和运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民族的向心力。

一、科学严谨的态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民族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体系中有从属于特定时期的历史因素,既有优秀传统又有腐朽落后的成分。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时代在进步,文化的传承也需扬弃。当代青年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坚持两种意识:一是开放的意识,注意吸收、融合其他外来先进文化的精华;二是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现代价值。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创造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二、树立民族自信自尊自强意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前提

中华民族曾在数千年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亦曾在近代饱受一百多年的沧桑和凌辱。今天的新中国将要重新踏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增强民族自信心。惟有自信,民族方能自尊,国家方能自强,方能迈入强国之列。我国尽管经过60多年的发展,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仍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在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我国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思想,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穿衣化妆得买外国品牌的,吃饭只有西餐合口,电影觉得自己的土气,外国的才好看,甚至国体、政体也有人要照搬外国的模式……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意识到,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需要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每个中国人为之奋斗。而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意识。自尊是自信的前提条件,自己看不起、不尊重自己,还能有什么自信。要自尊,就要克服自卑,不能克服民族自卑心态,就不可能有民族自尊,就不可能有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信。放眼河山,旅游,有古城的瑰丽;武侠,有诗仙的豪情;五千年茶文化、食文化的深刻积淀;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可以也应当成为当代青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出发点。民族文化,始终在我们身边,息息相关。当代青年弘扬民族文化,要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尊自信开始。

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

《论语・学而》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其义就在于要求人们经常从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的道德表现来评价自己,通过反省来鞭策自身,提升道德修养。青年学生毕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由于观念认识与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他们容易受到思想干扰,感到困惑。因此,当代青年学生还需学会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个体在外界的影响下,对自身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指导,是个体从自身的理想、信念出发,进行自我导向、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和自我重构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当前,青年学生加强和改进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包括:第一,坚持自我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增强理论素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第二,积极运用网络手段,共同构筑开放互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第三,构建一个可操作的自我监控与评价体系。社会、学校在积极创设青年学生自我管理、自主体验平台的同时,仍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监控体系,以及可供大学生自我考核、自我比较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在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歧路,也才能使社会与学校的德育能构建起良好的运行机制。

总而言之,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观,必须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积极弘扬并创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主动吸收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精华,为实现民族之复兴、国家之强大而努力奋斗。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热点

【传统文化】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