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学习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实用2篇

对于高一的同学们来说平时不主动找语文试题来锻炼自己,想要快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是很难的。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试题答案

1.D(A.列观guàn,溘然长逝;B.靓妆jìng,韦编三绝;C.纺缴zhuó,计日程功。)

2.A

3.B(罪不容诛: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此处不合语境。如水投石:像水泼向石头,丝毫不入。形容听而不闻或言无效果。此处望文生义。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也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4.C(A.句式杂糅,或者去掉“构成”,或者将“有”改成“由”。B.偷换主语,将“千余名香港考生在参加清华、北大等内地高校的面试之后”改为“千余名香港考生参加了清华、北大等内地高校的面试”;在“感叹”前加“他们”。D.语序不当,应改为“我国一流高校近年来”。)

5.B

6.D(说法绝对。数字媒体发展迅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阅读方式,但传统纸质媒体作为历史悠久、最大的已有知识文化的载体,具有其他阅读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的基础性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7.D(D项主要说的是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和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上寄托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它与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关系不大。)

8.B(详明,意为“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A.古:特地征召。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C.古:方向。今:相对的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或一部分叫一个方面。D.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9.B(均为介词,用。A.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范围,在……方面。C.代词,它的;代词,它,指地动仪。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10.D(原文为:姑亦奉顺敦笃,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获不吝。不见是而不惛,居下位而不忧,允上德之常服焉。)

11.C(“三公”一般认为指太尉、司徒、司空。)

12.C(他对待宦官的态度和作《思玄赋》宣寄情志,不能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卓然政绩,而是表现了他小心谨慎、心思细密的特点。)

13.(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奇其才,1分,累召,1分,句意1分)

(2)宦官害怕张衡毁谤他们,都给他使眼色。(毁己,1分,共目之,1分,句意1分)

14.(1)劳燕分飞(1分)朋友离别(1分)

(2)要点:上阕实写日暮独倚楼头所见苍凉的秋景;(2分)下阕虚拟岁暮朋友登楼远眺,遥赠我江南春梅的情景。(或:下阕从对方着笔,想象朋友登高望远,赠我江南春梅的情景)(2分)虚实结合的描写中,见秋水冬雪、花落燕飞,更见迟暮怀人的深深情意、殷殷希冀。(2分)

15.(1)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6.承接上文的“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阐述了“拿来主义”的要旨,领起下文对“拿来主义”正确做法的阐发。(2分)以简要的语言明确了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即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来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2分)

17.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形式(2分)文化遗产中仅供剥削者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2分)

18.①形象描绘。 “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 “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②妙用反语。“摩登”一词用的反语,有幽默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数典忘祖、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的嘲讽和不满。③巧用比喻。“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的内容,“**”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又有害的东西等等,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阐述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④使用仿词。独创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本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将两词嫁接,颇具讽刺意味。⑤对比表达而有讽刺、批判的锋芒。文中将“孱头”“昏蛋”“废物”等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进行鲜明的对比,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把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19.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C.“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也不好说是“重迁”的根据,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A.第二段原文中说“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并不等同于“童年的烙印”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D.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使全文主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结,而非“细致入微”。)

20.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每点1分)

21.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2分)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2分)

22.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每点2分;其他答案,如果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3.略

【参考译文】

姑且让我尊奉顺应敦厚笃实的做人原则,恪守忠诚信实的处世之道,仕途顺利不以为荣,仕途失意不以为耻。不居于上位而我的内心并不感到愤懑,身处低贱之位内心也会快乐无忧,这确实是拥有盛德之人时刻要遵从的了。现在我正要拜天老为师并与地典结交为友,和他们一道傲视雄瞻并高谈阔论,孔甲尚且不值得羡慕,又怎么会去称道殷朝的彭成和周朝的老聃呢!这与世俗所谓的技艺大相径庭,但我仍然坚定而孤独地追求着。

猜你喜欢: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列观(guān)斧钺(yuè)嗑然长逝风声鹤唳

B.神龛(kān) 靓(liàng)妆 在所不惜 韦篇三绝

C.亨(hēng)通 纺缴(xí) 计日成功 各行其是

D.傀(kuǐ)儡 缱绻(quǎn) 归根结蒂 繁文缛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然而,我________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________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这一切现在都已经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②在评价标准上,________要看数字,________不能只看数字,要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

③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________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________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A.竟/也既/又只有/才 B.因为/所以虽然/但如果/就

C.却/更还/但只要/就 D.不是/就是即使/也除非/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都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市副市长妻儿收受巨额贿赂,有人认为,该副市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事先不知情,所以罪不容诛。

②中国队不仅与日韩存在差距,相比东南亚球队也有许多不足,这既有技术能力的原因,更有足球理念的抱残守缺。

③在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莫言“关于十年制教改”的提案一经报道,就如水投石,很快刷爆朋友圈,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④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师心自用、终身学习,无论何时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一种需求,并把这种观念坚持到底。

⑤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⑥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构成: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B.千余名香港考生在参加清华、北大等内地高校的面试之后,试题“难且怪”让他们意识到了差距,感叹“内地名校不易进”。

C.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D.为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我国近年来一流高校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的新路子,且不断加强各自办学特色,以吸引大批优秀学生。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⑥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③①⑥④②⑤ B.⑤④①⑥③②

C.③①②⑥④⑤ D.⑤④⑥③①②

7.《论语》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一项是

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B.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6分)

张衡传

范晔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③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⑥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姑亦奉顺敦笃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获不吝不见是而不惛居下位而不忧允上德之常服焉。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①,与之乎高睨而大谈,孔甲且不足慕,焉称殷彭及周聃!与世殊技,固孤是求。

(节选自张衡《应间赋》)

【注】①天老、地典:相传为黄帝辅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B.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

C.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D.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姑亦奉顺/敦笃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获不吝/不见是而不惛居/下位而不忧允上/德之常服焉

B.姑亦奉顺/敦笃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获不吝/不见是而不惛/居下位而不忧/允上德之常服焉

C.姑亦奉顺敦笃/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获不吝/不见是而不惛居/下位而不忧允上/德之常服焉

D.姑亦奉顺敦笃/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获不吝/不见是而不惛/居下位而不忧/允上德之常服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古代多指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六艺”在古代也指儒学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B.“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举孝廉,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武帝时设立。汉代还实行征辟制,这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C.“公府”,是被称作“三公”的太史、司徒、司空的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公车”,汉代官署的名称,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设有公车令。

D.“乞骸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臣因年老请求退职的说法,也称“乞身”。古代官员退休有“致仕”“致事”“致政”等雅称,《礼记》说“七十致政”。

12.下列对《张衡传》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介绍了张衡的姓名、籍贯、才能和品德。“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表现了他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

B.第④段介绍了代表张衡科学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了它的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装饰、构造、原理、效验等。

C.第⑤⑥段介绍了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他对待宦官的态度和作《思玄赋》宣寄情志,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卓然政绩。

D.文章记叙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上的突出贡献,强调了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其间穿插了对张衡为人品德的评价。

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曾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1)“背飞双燕”一语与成语“________”意思相近,在词中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2分)

(2)试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原文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柳永的《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愁绪,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之。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的结局。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课内语段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6~18题。(13分)

①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⑤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6.“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⑤段中,“**”“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均有比喻文化遗产中糟粕的意思,但它们又有差别,“**”指文化遗产中糟粕与精华互见、需要区别对待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姨太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简要赏析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9分)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二段写“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是为了说明“童年的烙印”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作者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C.“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句话中,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D.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不断发展变化,笔法细致入微,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如临其境,获得美的感受。

E.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20.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3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根据上述图文,选准角度,拟好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记叙文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语文学习】热点

【语文学习】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