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学习 > 小学学习方法 > 三年级方法 > 三年级语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一课画杨桃教学建议【通用两篇】

人教版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一课《画杨桃》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百文网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一课《画杨桃》教学建议,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一课《画杨桃》教学札记

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23课《画杨桃》这篇课文,主要讲在一次图画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画杨桃”,而“我”把看见的杨桃如实地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子的形状就应画成什么样子的形状,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做事或者看问题不能想当然,一切事情多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

课文内容很简单,看来施教此课文是没有什么障碍的,可是问题偏偏出在“内容很简单”上,四(2)班语文王老师在施教此课时碰到了一个棘手问题,为了弄清杨桃是什么时,王老师通过查阅字典,向同学们作了解释,杨桃即为猕猴桃,可同学们纷纷举手对杨桃是猕猴桃的解释提出质疑,“王老师,你说杨桃就是弥猴桃,可我觉得课文中的杨桃不会是弥猴桃的?”“不管什么角度观察弥猴桃的外形,都不会出现五角星的形状?”“猕猴桃从不同角度观察,画出来的形状大多是椭圆形的”……这一联窜的提问,王老师是始料不及的为了备好《画杨桃》这篇课文,王老师特意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词典里的解释是,杨桃:见[羊桃]条。羊桃:即[杨桃],1见[五敛子],2〈方〉弥猴桃。于是,王老师在施教此课时很有把握地告诉同学们:杨桃即为猕猴桃。经同学们质疑,王老师真的觉得杨桃就是猕猴桃的解释牵强附会下课之后,王老师把同学们对这堂课的质疑提了出来,其他老师听了之后,也觉得杨桃不会是猕猴桃,而这篇课文的教育目的,要求同学们知道对同一事物(课文中的杨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的结果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如果不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就不能画成什么样子,如果把杨桃当作猕猴桃来解释,那么,画出来的样子就是椭圆形的了,决不会出现五角星的形状。

我听了王老师的讲述,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对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发现问题而敢于提出问题的学习态度,给予肯定,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现在的关键所在:到底杨桃是不是猕猴桃,王老师又找了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又从网上获取了关于杨桃的资料信息,最后,终于有了一个正确的结论,其实,杨桃就是杨桃,猕猴桃就是猕猴桃,杨桃和猕猴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形状各异两种水果,杨桃又名羊桃,也叫五敛子,又名三廉子,这种水果有五条棱,可以吃。词典中的解释,杨桃,有的地方叫猕猴桃,猕猴桃,有的地方叫羊桃、杨桃这只是“方言”和“有的地方”这样叫罢了。因为杨桃有五条棱,故也叫五敛子,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时候看来就像五角星。五敛子的横截面就是一个五角星。

过去,教师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老师灌输——学生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过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全神贯注地听,不管懂与不懂,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类似“杨桃”这样似懂非懂水果,动物等名称。在小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字,如水果中的“沙果”、动物中的“娃娃鱼”等。

通过本课,同学们对杨桃的质疑争论、探究,和老师的大量资料的查阅,终于弄清楚了“杨桃是什么”了。

↓↓↓点击下一页查看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一课《画杨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一课《画杨桃》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准备几个杨桃或蜡制、塑料制的杨桃标本以及图片等资料。也可让学生准备。北方的孩子对杨桃不太熟悉,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读课文后面资料袋的内容,或再搜集一些有关杨桃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

2、课文表现的主题较深刻,为了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学习课文前与美术课相结合,按课文第一幅插图的样子摆上杨桃或其他棱角分明的水果,让学生进行写生。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座位实际观察,体会“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3、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试画出重点词句。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材在“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方面做了引导,在“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这句话的旁边提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围绕课文提出更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同样的杨桃,为什么却画出了不同的样子?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际观察后才说出道理?为什么课文最后说“他们的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

4、课文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的对比中,理解文章内涵。如,“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课文,“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同学们采取的是嘲笑的态度,而老师则通过:看、走、坐、审视一系列动作,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实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让学生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时可抓住学生此时与刚才态度的对比,刚才是好笑,现在是说话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表明同学们已经知错。后来,老师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沉思;老师在教育同学们之后神情变得“和颜悦色”,是因为他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在课文最后一段,通过老师与父亲的话的对比,找出共同点:进一步强调了做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5、课文中有些句子意思深刻,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关键的句子,理解内容,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的可以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帮助弄懂句子意思。如,第一段中父亲的话,可以抓住“想当然”“走了样”两个词,了解父亲要求“我”做到:看到什么样画成什么样。在第十八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讲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时可以把父亲和老师的话联系起来理解。他们说过哪些相似的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进而让学生理解老师和父亲说的话,其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做任何事情。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或者是自己的感受,深刻理解老师从“画杨桃”中引出的道理。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所以文章最后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6、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心理,在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如,老师和同学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抓住“不像!”“像五角星!”“不……像。”“像……五……角星。”等关键词语,可以体会到同学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读老师的话,要抓住“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揣摩老师说话的神情、语气;抓住话语中的关键词“就不一样”“真像”“不要……要”“应该”“就画成”等,表现出他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批评和教育。学生能读出感情来,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分角色朗读。最后背背老师讲的那段话,比比谁在短时间内背下来,无错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7、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应注意:生字中,“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老师可示范读;“肃”是平舌音,这个字的笔顺是肃。“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在字形上要注意与“响”相区别;写字时,要注意“叮”“嘱”左偏旁“口”的占格位置。注意对比“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注意“叮”和“钉”、“叮”和“订”、“幅”和“福”、“诲”和“悔”的区别。“审视、想当然、半晌、教诲、受用、和颜悦色”等词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热点

【三年级语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