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学习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2018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通用三篇】

2018年高一迎来了期末,历史知识点都背熟的话,这次期末考的历史试卷难度就不会太难。下面由百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2018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8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演变中是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与装饰。如缺襟袍、马蹄袖以及身上所佩小刀、荷包等饰物,都明显带有随水草而迁拨的生活习俗的烙印,而以羽毛制成的花翎,削成马蹄形的女子高跟鞋等,更带有浓郁的大自然风韵,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儒柔稚之风大为不同。至于其形制,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而频繁,所以其演变过程中互为渗透融合。如所服之袍渐趋宽大等等,是任何政令都无法制止的。

材料二

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如康有为在《戊戌奏稿》中称:“……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矢!”并要求皇帝:“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断之气,光彻大新。”结果统治者只在警界与部队之中推行新装,而不允许各业人士随意易服。但随着留学生游历外洋,扩大视野,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着西服、剪辫发的必然趋势。

材料三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末时,世界先进国家已进入电子时代,而且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高科技浪潮。飞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觉得越来越远离自然,人们更加渴望文化上的返璞归真。这时,服饰上的复古思潮,集中地体砚了人们试图回归自然的情感,于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1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犁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推广,铁铧犁也取代了商代的青铜犁,大大提高了耕地能力。到了汉代,铁犁或牛耕成为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操作灵活轻便、适合山间谷地使用的蔚犁,这种犁的出现为唐代的曲辕犁的诞生莫定了基础。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度,控制犁地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了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的,犁身结构更加轻巧,耕地效率更高。我国耕犁至此完全成熟。

——据陈文华《农业考古》

综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耕犁与农业耕作技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加。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以及销售的越来越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是生产在空间上的重新安排、工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渗透、金融市场的扩散、同一种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经济全球化可以表述为一种函数关系,既是指作为世界政治基础的各种物品和资产变量的结构性变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的互动过程。经济全球化涉及到每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这一函数中的变量之间不一定总是呈正相关。

——据谈世中等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

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简介(据《反全球化运动》整理)

组织名称 简介

“关注全球化中的南方” 该组织主要强调亚洲地区、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惫殊。

“救助平民的金融业务征税联合会” 主张要发展中国家向投机活动收取0.5%的税项,以减慢资金的大量流入或流出。

“全球贸易监察” 该组织强调贸易协议要有责任感,并努力监察全球化对就业、社会、环境和民主的影响。

“国际地球之友” 主要游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贸易官员多注意当地的需要,并评估他们的计划对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进行简要评论。(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10分)

2018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选择题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当时

A. “贫者无容足之居” B. “有力者无田可耕”

C. “生民之本,要当稼椅而食” D. 赋税(田租)沉重

2.汉代的“工官”工场

A.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 B.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 D.其技术发明也能服务于社会

3. 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由此可见

A.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当高 B.当时棉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C. “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被打破 D.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4. 庸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以规模宏大著称,水手多达数百人,船上可以长期居住。“俞大娘航船”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每年往返一次,所获利润十分可观。这主要说明

A.唐朝造船业发达 B.唐代妇女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C.唐代水路商运发达 D.唐代富商大贾中的女性很多

5.王建的诗《汴路即事》记载“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这表明

A.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形成 B.“市”彻底突破了时间限制

C.“市”彻底突破了空间限制 D.政府对市场的严格管理放开

6.明代的“海禁”政策

A.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B. 禁止民间的贸易和商业活动

C.严禁民间出洋从小海外贸易 D.是“朝贡”贸易体制的其体农现

7.下表是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表

影响上表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长短变化 B.王朝力量变化

C.疆域面积变化 D.经济格局变化

8. 据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记述:第二次**战争以后,“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这表明

A.外国商品输入严重影响华民生计 B.自然经济的自卫作用增强

C.外商垄断了冶铁及铁器制造业 D.洋行和买办垄断了中国市场

9. 光绪二十年,江苏南通的张窖考中状元,但他毅然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后来又创办了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孽。张骞的成功是对下列哪一观念的否定

A.实业救国 B.学而优则仕 C. 国无商不富 D.工商利国

10. 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总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这表明中国

A.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C.民族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D.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11.第二次**战争后,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布,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也直言不伟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保护英国的民族工业

C.控制机器的销售赚起巨额利润D.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新的进步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

A.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保护

B.从一开始就排除了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C.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D.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3. 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很多地方未能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有的地方甚至强迫农民群众入社,各地基本是照搬苏联集体农庄模式。这充分反映了

A.我党迫切要求尽快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

B.社会主义改造没有计划和目标

C.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制定出总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D. 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

14. ““””十年动乱

A.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受灾难 B.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

C.彻底清除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5. 1963年,中央高级党校派工作人员到外地出差时携带通用粮票20斤,要带专门的介绍信,并要求各地军警查验时放行。这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6.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东北实际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占全国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三,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17.“单位GDP能耗”能反映国家发展状况和水平。1958年,我国“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其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18. 下表是1985年到1987年中国经济信息

上表说明

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B.我国放弃了什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19.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航海是东西方航海活动的代表,但两者在对世界的影响上差别巨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0.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总统胡佛对经济采取的干预措施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 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触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21. 据美国钢铁业统计,1870年,美国有企业808 个,工人7.8万人,钢产盆320万吨,投资额1210万美元,到1900年,美国有企业669个,工人27.2 万,钢产盆2950万吨,投资额5.9亿美元,这一数据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竟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22.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C.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苦境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浸苏联

23.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里根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经济理论的主张

A.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 B.重商主义

C.凯恩斯理论 D.自由资本主义

24.布雷顿森林体系

A.是美苏争霸的产物

B. 不适应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C.建立在苏、中经济实力占优势的基础上

D.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世界贸易

2018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1.D 2.C 3.D 4.C 5.A 6.C 7.D 8.D 9.B 10.D 11.A 12.C 13.A 14.A 15.B

16.A 17.D 18.D 19.B 20.D 21.D 22.C 23.A 24.D

25.(1)趋势1:汉民族服饰向游牧民族服饰演变。(2分)原因:清入关后强制推行。(2分)

趋势2:满汉民族服饰的融合。(2分)原因:满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2分)

趋势3:西化的趋势。(2分)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政治变革的影响;留学生的推动;发展军事力量的需要。(5分,任意四点5分。三点4分,两点3分,一点2分)

(2)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渴望和自然接近;(3分)文化上的返璞归真;(3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分)

26.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27.(1)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逆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程,各国只能接受和适应它;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经济全球化所体现出来的商品、服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的跨国流动,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主权的内涵和外延。(答出任意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如有其它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

(2)①全球化扩大了富国和穷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深了南北矛盾;②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联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③发达国家推行全球化会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④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平衡;⑤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侵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稳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独立;⑥全球化带来了不平等、不公正。(答出任意5点即可,如有其它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


猜你喜欢: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历史学习方法】热点

【历史学习方法】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