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学习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热门四篇】

同学们要如何准备即将到来的中考复习呢?下面是百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考点训练试题,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1)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说说对题目中“伤”的理解。

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而“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

4.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

A.课文采用“闻”“见”“问”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B.本文用词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C.“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D.“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没有好好学习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被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2)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余忆童稚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

C.徐喷以烟 清风徐来

D.观之,兴正浓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点拨:C中“徐”意思都是“慢慢地”;A中“余”前一个是“我”,后一个是“剩下的”;B中“强”前一个通“僵”,僵硬,后一个“强大”;D中“观”前一个是“观看”,后一个是“景观”。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

点拨:A中“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的样子”,后一个“那么,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后一个是“认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在内容上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在结构上与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5.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之大。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得仔细而时间又长。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表达了作者“作青云白鹤观”目的达到,效果理想而收到的惊喜。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6.(2013•南宁)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成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点拨:B项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纯真善良。

7.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四件趣事。

8.(2013•南宁)你认为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天真无邪、富有情趣、热爱自然、充满想象力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应做到:①保持一颗好奇心,有敏锐的观察力。②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③有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富有童真童趣。④热爱大自然。⑤热爱生活,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⑥能以审美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物。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3)

口技

未几,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C )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客人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打颤,几乎都想争先逃走。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

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

A.“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B.文章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D.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渲染了开演前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表现宾客对表演的向往之情,衬托表演者口技之“善”,为下文精彩的表演作烘托和伏笔。

5.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通过伸颈、侧目的动作描写,微笑、默叹的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通过“变色离席”的神态描写,“奋袖出臂,两股战战”的动作描写,“几欲先走”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4)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A.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或以钱币乞之

B.若:①孰若孤 ②若为佣耕

C.过: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①见往事耳 ②有时见日

3.翻译下列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跟读书人离别三天后,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认清这件事情怎么长兄这么晚哪!

4.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5.(2013•湘潭)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6.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①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②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7.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热点

【九年级语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