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学习 > 家庭教育

开学季怎么做好一小学生个家长(三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你家有即将迈入小学的小朋友吗?TA准备好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吗?作为家长你又做了哪些准备呢?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上小学,也需要仪式感

帮助孩子走进小学生活,“仪式感”是一个好帮手。

1关于名字的仪式感

从孩子准备上小学开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孩子的大名来称呼孩子。

在孩子6岁生日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贺卡上写上孩子的大名;

在庆祝的同时,正式告诉孩子:

以后,爸爸妈妈只会在家里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将称呼你的大名。

你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你会拥有学籍卡、学生证——也就是说,你除了作为自然人拥有出生证、身份证之外,将会拥有你的第一个社会身份。

你和那些还在被妈妈爸爸叫作“宝宝、妮妮、玲玲、冬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大不一样了。

这是对你的尊重,更是认可和期许。孩子,从名字上你就是独立的,你是一个独立的人。

2关于入学照的仪式感

现在,拍照已经成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为。

无论大人孩子,都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手机,给别人、给自己拍几张,拍得漂亮的话,发朋友圈晒一晒也是举手之劳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经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饭睡觉的时代。

我还是想提倡年轻的父母们在孩子入学前的那个8月底,找个时间,带着孩子到照相馆去照一张标准的入学照片。

如果校服已经发下来,就让孩子穿着校服,拍一张正正经经的照片,留下自己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个形象,也可以备用于入学后的各种证件照片。

这样的照片,会让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是多么地不同于以往,从而在心里就先庄严以待起来。

3让孩子参与入学登记报名的每一个环节

父母要从自己开始意识到:

我是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了。比起知识的准备,孩子更需要我们从心理上帮助他进入到小学。

比如,提前带着孩子上小学门口看看。

如果开学的时候他才第一次来,他可能会抗拒学校。

陌生的环境与不熟悉的老师都会增加他对学校的恐惧,甚至不愿进校门……尤其内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点来熟悉。

从报名登记开始,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学校,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他将要开始的新生活。

让孩子看一看,这是你将要读书的校园。

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图书馆,哪里是操场,哪里是体育馆,哪里有洗手间,哪里有饮水间……

环境熟悉了,孩子心里就不慌了。

现在的小学一年级通常会在开学前安排班级参观,这个参观一定要参加。

借这个机会,认识老师和同学,孩子的心就踏实下来一大半了。

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这样的参观机会,在同班的孩子里边瞄一瞄,看看有没有气质类型上有可能和自家孩子成为好朋友的同学。

主动和他们的家长交换一下联系方式,先帮孩子一把,让他在新环境里有一两个好朋友,这样孩子对于新学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会减少很多。

4让孩子参与准备学习生活用具的全过程

在购买书包、文具,准备校服和在学校使用的水壶餐具的过程中,让孩子全程参与。

并充分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会让孩子直接产生“小学学习大不同”“我的学习我负责”的直观感受。

这是因为小学的用具和幼儿园很不一样。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用品清单

请参考下表:

1. 书包,需要考虑其良好的负重性能和使用时的舒适性;

2. 铅笔盒,需要朴素实用、容量大、拿取方便;

3. 每天削好6支以上的铅笔备用;

4. 一把大的削笔刀放在家里,削多量的铅笔,一把小的铅笔刀,放在文具盒中备用;

5. 白橡皮;

6. 包书使用的8开和16开的厚纸张,或者专用的包书纸;

7. 三个大号的文件袋,选择不同的颜色,方便分类语文、数学、外语的相关学习资料。

无论是在实体商店,还是在网络上购买学习用品,都邀请孩子参与选购的过程。

选购的过程是财务交易实际发生的过程,是将来数学学习的实践场所,也是和孩子交流物质生活态度和审美观的过程。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加以说明,同时也鼓励孩子这样做。

在交流中,引导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物品,养成惜物的美德;

鼓励孩子欣赏大气实用的产品形象,放弃浮夸粗糙的设计,逐步养成优雅从容的品位。

小学生面临的挑战

小学课堂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正确的举手、站立、坐姿、快速进入上课下课、翻书、读书、做笔记等一系列课堂行为规则。

养成规则与任务意识,守时、按序、听指令、按要求完成作业等,执行老师发出的各个指示,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小学上课时要求不分心、专心听讲,完成作业时快速、不拖沓,没有一定的专注力就会形成上课东张西望,讲小话等不良习惯。

孩子一进入小学,一下子要与近十位新教师接触。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面临的最大变化,首先是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模式。在幼儿园阶段,出现很多问题,老师都会和家长沟通,但到了小学,很多时候要学生独立面对。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热点

【家庭教育】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