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其他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推荐三篇)

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要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百文网小编在此整理了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生字

1【籍】

读音:jí

巧记:笔耕之前(?)(耒)无人肯借(昔)。

字义:①书,书册 ②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

组词:①书籍 古籍 六籍(六经) ②原籍 户籍 学籍

造字:形声法

造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笔顺: 笔画繁多,宜紧凑。下部横画间距均匀得当。

字歌:竹片穿成 的书籍 散落后一 片狼藉

2【屉】

读音:tì

巧记:空屋(尸)里面装“世”界。

字义:器物中可以随意拿出的盛放东西的部分,常常是匣形或是分层的格架

组词:抽屉 笼屉

造字:会意法

造句: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把玩具手枪。

笔顺: “尸”上边略窄,撇画长伸;“世”稳居“尸”中。

3【怖】

读音:bù

巧记:阴云密“布”身边绕,心(忄)中害怕真烦恼。

字义:惧怕

组词:恐怖 阴森可怖 情景可怖 白色恐怖

造字:形声法

造句:这部电影场面血腥,让人感到非常恐怖。

笔顺: “忄”右点稍高;“布”撇宜长,竖为悬针竖。

4【瞅】

读音:chǒu

巧记:“目”视“秋”天。

字义:看

组词:瞅着 瞅见 瞅一眼 瞅不见

造字:形声法

造句:你快表个态吧,大伙都瞅着你呢。

笔顺: “目”要窄;“秋”笔画注意穿插迎让,捺舒展。

5【魔】

读音:mó

巧记:“麻”下有“鬼”,神秘莫测。

字义:①宗教或神话中指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恶鬼 ②不平常,奇异

组词:①恶魔 魔鬼 ②魔术魔法

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非常喜欢看魔术表演。

笔顺: “广”的撇长而舒展;“鬼”笔画较多不要拥挤。

字歌:推石磨磨 镇鬼吓魔 草中找蘑 用手抚摩

6【胖】

读音:pàng

巧记:十五天(“半”“月”)。

字义:人体内含脂肪多,跟“瘦”相对

组词:胖子 肥胖 胖乎乎 胖嘟嘟 胖墩儿 胖墩墩

造字:形声法

造句:这个小孩胖乎乎的,真可爱。

笔顺: 左窄右宽。“月”撇伸展;右部点、撇对称,末横略长。

7【哼】

读音:hng

巧记:小嘴(口)一张,万事“亨”通。

字义:叹词,表示不满意或不信任

组词:

造字:形声法

造句:哼,你信他的!

笔顺: 左部窄小偏上;右部上横稍长,下部对正上部。

8【刑】

读音:xíng

巧记:“开”刀(刂)。

字义:①特指对犯人的体罚,如拷打、折磨等 ②刑罚,对犯人各种处罚的总称

组词:①动刑 受刑 ②死刑 有期徒刑

造字:形声法

造句:私自对他人动刑是犯法的。

笔顺: 左宽右窄。左部竖撇伸展;右部竖钩直而有力。

字歌:小邢当刑警 钻研是典型 严打盗窃犯 突击抓现形

9【峻】

读音:jùn

巧记:泰“山”来,骏马驰()。

字义:①山高而陡 ②【喻】严厉苛刻

组词:①险峻 峻峭 陡峻 高山峻岭 崇山峻岭 ②严峻 严刑峻法

造字:形声法

造句:通往这座山上的路险峻而崎岖。

笔顺: “山”小而偏上;右部上、中收缩,下舒展。

字歌:俊人骑骏马 疏浚工作忙 不怕山险峻 竣工早还乡

10【残】

读音:cán

巧记:支取金钱(戋)一半多(歹)。

字义:①毁坏,毁害 ②不完全的,有毛病的【引】余下的 ③凶恶

组词:①残害 ②残缺【引】残余 ③残忍

造字:形声法

笔顺: 左部窄小偏上;右部横向笔画略向上斜。

字歌:身残志不残 人格无贵贱 学识有深浅 贵在勇实践

11【匪】

读音:fěi

巧记:“非”字走进三框(匚)中。

字义:①强盗,抢劫财物的坏人 ②不,不是

组词:①匪患 匪徒 匪穴 匪帮 匪首 土匪 ②匪夷所思

造字:形声法

造句:解放军扫清了匪患,小山村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笔顺: 末笔为竖折'横画较多,写时长短各异,要平正。

12【窝】

读音:wō

巧记:洞(穴)“口”“内”。

字义:①洼陷的地方 ②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

组词:①酒窝 山窝 眼窝 胳肢窝 ②鸟窝 蜂窝 鸡窝

造字:形声法

造句:小红一笑便露出甜甜的酒窝。

笔顺: 上部略宽;“口”扁小,“内”撇、点不宜过大。

字歌:蜗牛把家驮 洞口内作窝 偷吃莴笋菜 落水入旋涡

13【啃】

读音:kěn

巧记:“口”头答应(肯)。

字义:用力从较硬的东西上一点一点地咬下来

组词:啃食 啃青 啃骨头 啃老族 啃老玉米

造字:形声法

造句:山坡上,一群绵羊在啃食青草。

笔顺: “口”上开下合,偏上;“止”下横宜长。

14【舅】

读音:jiù

巧记:“男”扛“臼”用劲,和妈手足亲。

字义:①母亲的弟兄 ②妻子的弟兄

组词:①大舅 舅妈 舅舅 舅父 ②妻舅 舅嫂 小舅子

造字:形声法

造句:大舅已经在西藏工作两年了。

笔顺: “臼”稍扁,上开下合;“男”上边扁,撇稍长。

猜你感兴趣: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是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下页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解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解读

一是文本中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造人与奠基者,在一般人的眼里,说起李大钊,首先想到的就是对党的忠诚,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等一系列的红色形象。的确,《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文本,在塑造李大钊同志的时候,处处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位光辉、伟大的先烈形象。然而,如果我们细细一想,文本的作者李星华,父亲被害时,年龄尚幼,对于父亲为何被害,父亲从事的一项什么的事业,以及父亲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等,肯定没有外人,尤其是成年人那么清楚与了解。由此可见,十六年后,作为女儿,对父亲之所以还怀有那么深厚的情感,肯定还有别的原因。这一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李大钊作为一个父亲,给妻子、儿女们所留下的慈爱、亲切的形象。这在文本的许多地方都有所体现:

当女儿问父亲为什么要将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李大钊待一会儿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作为一向很慈祥,从来没有骂过儿女们,更没有打过儿女们的父亲,以往对于儿女们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不论工作多忙,李大钊也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儿女们听。可这一次,却不知道为什么,竟这样含糊地回答女儿。

对于文本中这一段内容,首先,我们从文本中“从来没有”、“更没有”、“哪怕”、“不论”、“总是”、“总是”等词语中,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一位慈爱、亲切的父亲形象。而对于这一次的问题,父亲虽然没有像以往那样直说,只是含糊地回答,但若仔细一想,其实更体现了一位慈父的可亲形象。从字列行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父亲之所以这样含糊的回答,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情况紧急,来不及细细说来;第二由于父亲从事的对于尚未成年的女儿来说,或许还不能理解,说了不懂。更重要的是,李大钊作为一位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地区领导人,他深知从事这项事业的危险性。在当时那样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他不想因为自己从事了这项事业而牵连到家人与孩子,他只能含糊地说。这在下文的庭审中,李大钊态度坚决地告诉法官,孩子们年纪都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这些语言中也可以明白李大钊的良苦用心。如果前两点李大钊含糊地回答的话,仅仅是从工作的角度来说的话,那第三只则充分体现出了一位父亲对家人负责与保护的慈父形象。

二是文本中含蓄耐嚼的语言文字。

《十六年前的回忆》虽说一篇红色教材,但如果细细品读,我们会发觉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仍然含蓄耐嚼。

“我看到了也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个言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很多的言外之意:“乱蓬蓬”,可见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大钊的折磨与刑罚,让李大钊面容难堪。“平静”,一方面可知李大钊对于敌人的严刑拷打,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不二;从另一个角度想,也是为了不让家中的妻子儿女们担忧,不想让家人看到他的痛苦而更加难受,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李大钊对家人的关心与爱护。而“慈祥”一词,则再次直接地表明了李大钊作为一个慈父的可亲形象。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为什么李大钊经常对母亲说,自己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从表面上看,李大钊作为党的创始人与北京地区的负责人,工作繁忙。如果离开,会影响到党工作的开展。但再一想,其实,李大钊不离开北京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作为妻子的丈夫,作为孩子的父亲,如果为了安全,自己离开北京,那家人怎么办?难道他扔下家人于不顾,管自离开吗?可见,从内心角度来说,李大钊留在北京,也是从自己家人的角度考虑。这也再次刻画了一个慈父的高大形象。

另外,文本中首尾对“4月28日”这个日期反复提及与渲染,也很值得人琢磨。

当然,《十六年前的回忆》之所以能多次入选小语教材,笔者以为跟教材的主题能紧扣时代也密切相关。李大钊身上所体现出来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尚的理想追求,正是当下社会中人最缺失也是最需要的。

经典的《十六前的回忆》,永远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琢磨,去回味,去品尝。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其他】热点

【其他】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