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百科 > 历史常识 > 战史 > 古代著名战役

下邑之战是怎么发生的真相是什么(汇编3篇)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在汉平吴、楚七国之乱中,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军于下邑(今安徽砀山)的一次重要战役。下面百文网小编给大家说说下邑之战怎么发生的真相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下邑之战影响

此次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下邑之战是怎么发生的真相是什么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 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汉景帝即位后人用晁错做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错经过分析,告诉刘启要特别提防诸侯势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

汉景帝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公元前154年亦为汉景帝前元三年,各地诸侯王联合起来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

下邑之战的过程

刘启知道了七国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去攻打吴国、楚国;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军于下邑(今安徽砀山)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为下邑之战。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在汉平吴、楚七国之乱中,是年正月,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联合以武力反叛汉廷。吴王刘濞亲率20多万大军北渡淮河,与楚王刘戊合兵,先攻梁国,围梁王刘武于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东南)。景帝命周亚夫率36东击吴、楚。周亚夫率军从长安(今西安市西北)出发,绕道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直趋洛阳,进至淮阳(今河南太康一带)。

随后,周亚夫采纳都尉邓公正建议,引兵东北,屯主力于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使梁王刘武坚守梁地(今河南东北部),阻止吴、楚军西进。主力深沟高垒,以一支轻装部队出淮泗口(淮河与泗水合流处,位于今洪泽湖内),截断吴、楚军粮道,拟待吴、楚军力疲粮尽,再以主力袭击之。旋即率军直抵战略要地昌邑。是时,吴、楚军急攻睢阳,梁王几次遣使求救,景帝亦下诏救梁。周亚夫按兵不动,遣弓高侯韩颓当等率轻骑奔袭淮泗口,断吴、楚军后路,堵塞其粮道。二月,吴、楚军攻梁已受到相当消耗,周亚夫即将主力推进至下邑。

吴、楚军攻梁不克,又不敢越过梁国向西进兵,遂转兵F邑,寻找汉军主力决战。时,吴、楚军粮道断绝,士卒饥疲,急于挑战。周亚夫坚壁不战。吴、楚求战不得,即以一部兵力佯攻汉军壁垒东南角,主力强攻西北角。其企图被周亚夫识破,当吴、楚军进攻东北角时,汉军却加强了西北角防御。吴楚军攻而不破,终因兵疲粮尽,士卒叛逃,被迫引兵撤退。周亚夫乘机遣精兵追击,大败吴楚军。

吴王刘濞乘夜率数千精壮士卒南逃至东越,东越王被汉收买,诱杀吴王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南)。楚王刘戊兵败自杀。吴、楚起兵三月即败。

下邑之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古代著名战役】热点

【古代著名战役】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