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人物 > 古代历史人物 > 国学三圣

孔子的成就简写_孔子诗论的成就汇编2篇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孔子的成就非常之多。下面是百文网小编为你搜集孔子的成就简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诗论的成就

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观点之所以突出在诗之用上,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春秋时诗歌创作思想尚未发展的情况分不开的。孔子十分精通乐,但他不作乐,他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孔子十分熟悉诗,但他也不作诗,不仅他自己不作,春秋末期有闲人士大都致力于诗之用。在那时,有关诗的创作思想,只不过以表示个人创作动机的特点流露于诗句中。它们是零碎的、低级的、距离形成独立的创作观点还有一个距离。孔子诗论的成就,主要的也就在于把当时分散的简单初步的关于诗歌功能的思想加以提高而系统化,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诗的几种重大功用。对于孔子的这种成就,我们应做出应有的充分的肯定,但也要避免把孔子不曾有的东西说成他本来就有的,甚至把古人现代化。那种把孔子说成纯粹的美育家,把兴观群怨从创作的角度加以发挥,是不恰当的。把兴观群怨等同于今天的美感、认识、团结、批评作用,也不够确切。

鉴赏标准在进行美育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鉴别艺术品的美丑善恶和美善的不同层次。人们只有对美丑善恶的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才能进行正常的审美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方面,古代并无单独的明确定义,而是体现于具体的作品评价中,其中,以孔子关于《韶》、《武》的评价表现得最为简明突出,影响最为深远。

《论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从美与善两个尺度就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进行评价,在春秋末年已有着具体生动丰富的表现。在季札观乐中,人们不难看出:第一,对美善有了明确区分,美明确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肯定属性,善则为艺术内容的一种肯定的属性。第二,作品中的善即德,德的高度差异即善的程度的不同,而在春秋,这个德则为中庸、中和。第三,明确提出了大,大乃德之无限,只有《韶》可称当。在这种时代审美认识发展特点的影响下,孔子上述评价的出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孔子的成就

创办私学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诲人不倦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

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国学三圣】热点

【国学三圣】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