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故事大全 > 其他历史故事

中华传统的美德故事典故(通用三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的美德故事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百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的美德故事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的美德故事典故:比干死争

诗曰:比干强谏,尽其忠诚,纣王淫泆①,遂以死争。

殷商灭了夏桀之后,商的开国之君为汤王。汤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以“仁道”治理天下,他曾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以,商朝开始非常兴盛,历经二十九个国君,立国五百多年,最后毁于纣王。

据《史记》记载,帝纣天资聪颖,反应灵敏,能说会道,臂力过人,能徒手跟猛兽搏斗。他的智慧足以拒绝他人的劝谏,口才足以粉饰自己的过错。在大臣面前炫耀才能,在整个天下吹嘘名声。

纣王的叔父叫比干,在纣王身边做少师官,看见纣王这样的荒淫游佚,叹着气说:“国君暴虐得这个样子不去劝谏,那就是不忠了;为了怕死不敢说话,那就是不勇敢了,国君有过失就应该去劝谏,做臣子的不用死去力争,那么就对不起天下的百姓。”于是比干就到纣王那去强谏。纣王生气地说:“听说圣人的心上有七个窍。”就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脏来观看。贤臣箕②子大为恐惧,于是假装疯癫去做奴隶,纣又把他囚禁起来。太师、少师便携带着祭器、乐器逃奔周国。周武王于是率领诸侯讨伐纣王。纣王兵败,逃回城里,登上鹿台,穿上他那饰有珍珠宝玉的衣服,跳到火中自焚而死。周武王于是斩下纣王的头颅,悬挂在大白旗杆上,又杀死妲己,把箕子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给比干建了坟墓,为后人做榜样。周武王把首都迁到镐③京,建立了周朝。

忠臣为什么不怕死,因为心中有一个“仁”字,所以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天下人的生命。比干因为劝谏而死,因此孔子就把微子、箕子、比干同称为“三仁”。为什么把这三个人称为殷朝的“三仁”呢?因为:

微子看到纣王无道,就第一个来劝谏,劝谏无效就隐身而退,逃出殷朝这个国家不再回来。孔子说他是人、身、名并全成名。

箕子也劝谏纣王,纣王把他关了起来,箕子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假装疯癫,受尽了屈辱,受尽了折磨,最后能保得自己的生命。孔子说他是人、身成名。

比干所选择的是强谏,非常激烈,最后是剖心而死。孔子说他是杀身成名。

孔子称他们为仁人志士,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想解救天下百姓。尽管结果不同,但忠诚是一样的。

猜你感兴趣:

中华传统的美德故事典故:郑濂碎梨

【原文】

明郑濂、七世同居。门旌天下第一家。太祖召问曰。汝家人口若干。对曰。千余。因问治家之道。对曰。惟不听妇人言耳。上赐二梨。濂拜受归。上命校尉瞯之。濂至家。召家人齐谢恩。置水二缸。碎梨入水。饮之。上大悦。

张闰八世同居百余口。陈昉十三世同居七百余口。可谓繁矣。而郑濂七世同居千余口。宜郡守旌其门为天下第一家也。问其治家之道。惟守家法。不听妇言。呜呼、妇人之言。家之斧斤也。可不慎欤。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郑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他家里的大门上。旌表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字。太祖皇帝召了郑濂来问着他道。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郑濂回对道。大约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问郑濂用怎么样治家的法则。郑濂回对说。只有不听妇人家的言语罢了。太祖皇帝听了很欢喜。就送他两个梨子。郑濂拜谢着。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时候。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了他去。看他有什么举动。那里晓得郑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齐出来谢恩以后。便放下了两大缸的清水。把两个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大家分着喝了。太祖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非常的喜欢。

中华传统的美德故事典故:世恩夜待

【原文】

明陈世恩,万历己丑进士,长兄孝廉。季弟好游狎,早出暮归,长兄规之不改。世恩曰,伤爱无益。乃每夜亲守外户,待弟入,手自扃钥,问以寒暖饥饱,忧恤之情,形于言貌。如是数夕,弟乃大悔,不复暮归。

世恩善于化弟,无论矣,而尤非人所能者。世恩贵时,其兄已卒。有小民吴三者,兄妾之弟也,来省其姐,衣服蓝缕,世恩邀与对食。季弟问之,则曰,庶嫂子女皆无,青年为兄守节,吾敬之以及其弟耳。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姓陈名叫世恩的,是神宗皇帝万历己丑年中的进士,他的大哥哥是个举人。他的小弟弟最喜欢游荡,天天很早的出去,很迟的回来,他的大哥哥屡次的规劝他,他究竟不肯改过。陈世恩说,这个样子,徒然损伤了兄弟间的友爱,是没有益处的。

于是陈世恩就每夜亲自守着大门,必定要等到他的弟弟回来了,又亲手下了锁。并且问他的弟弟身上冷不冷,暖不暖,肚里饿不饿,饱不饱。忧恤他弟弟的神气,完全在说话里和脸面上表现了出来。

这样的有了好几夜,他的弟弟就大大的悔悟,不敢再到晚上回家了。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其他历史故事】热点

【其他历史故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