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故事大全 > 民间故事

中国古代精美民间故事(汇总两篇)

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艺术 这个学术观念,探索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文艺学的研究、比较研究、类型研究等等,从不同的通道切入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那你知道中国古代精美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百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中国古代精美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精美民间故事:涌泉宝珠

长安城里有一座有名的寺院,这是唐睿宗李旦登上皇帝宝座后建成的,他还特意赠给寺院一颗宝珠,说是价值亿万钱,让和尚们收藏在仓库里,留作家底。

和尚们接受了皇上的恩赐,但细看宝珠却实在太平常了,几乎跟一块普通的小石头没有两样,因为是皇上所赐,于是把它放进一个柜子里,和其它财物一般看待。

许多年过去了。

唐玄宗天宝十年,大安国寺的和尚们要搞一次规模盛大的诵经敬佛活动,急需用钱。他们打开柜子,检查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结果发现一只小匣子,上面贴着一张颜色发黄的封条,写着:

“宝珠,值亿万钱!”

和尚们见了,一个个咧嘴直笑,高兴得了不得。急忙打开匣盖,却又不禁大失所望,所谓宝珠,只不过是一块红色的小石头,跟普通石头不同之处是在暗处能发出微弱的光。然而,凭这一点儿微弱的光就称得上是颗宝珠,就能值亿万钱吗?和尚们晃动着光秃秃的脑袋,连连唉声叹气。

和尚中忽然有人提议:“既然封条上写着是颗宝珠,能值亿万钱,不妨拿到集市上试试看,到底能值多少钱?”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和尚们的赞同,他们派人把珠子拿到集市上去,委托一个珠宝商出售,又留下一个和尚监卖。

第一天过去了,珠子根本无人问津。

第二天,一个有钱人注意到了这颗珠子,但一听价钱,吓了一跳。拿起来仔细察看,不由得嗤之以鼻:

“这算什么珠宝!跟一块普通石头没什么两样。要这么高价钱,想必是你这和尚穷疯了吧!”

四周围拢来许多人,发出一阵阵嘲笑声:“哈哈!”“嘿嘿!”

监卖的和尚难堪极了,他想争辩几句,但是头都不敢抬起来。

又过了十来天,仍然不断有人来看这颗“宝珠”。当他们亲自验证这颗珠子外表虽普通,但夜里能发光时,有人就愿出几千钱买它了。

这样又过了一些日子,消息传开,来看珠子的人越来越多了,出价也就逐渐增高了。

一天,集市上来了一个外国人,东瞧瞧,西看看,说是要寻觅宝物。当他见到大安国寺的宝珠时,先是愣怔怔地站着,两眼死死地盯住宝珠,随后便手舞足蹈起来、连眉毛、胡子都不停地颤动着。他双手捧起宝珠,小心翼翼地顶在头上,嘴里叽哩呱啦了一番。

翻译向珠宝商打听珠子的价钱。

监卖和尚见来了识宝人,急忙答道:“一亿万。”

翻译向外国人报了价钱,外国人不由得愁眉不展起来,他双手抚弄着宝珠,连连叹息、摇头,许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二天一早,那个外国人又来到了集市上,翻译向监卖和尚说道:

“外国客人说了,这颗宝珠确实值亿万钱,可是因为他出门时间长了,身边只剩下四千万钱了,他很想买这颗珠子,大师父是不是便宜些卖给他算了?”

和尚一听,外国人愿出四千万钱买下这颗珠子,比起国内那些有钱人出的价钱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呢,他急忙带外国人去见寺院的住持和尚,住持和尚听外国人愿出这个价,顿时眉开眼笑,一口答应下来。

当天下午,外国人给寺院送来了四千万钱,住持和尚就把珠子交给了他。

临走的时候,外国人通过翻译向住持和尚一再表示歉意,说是没有给足价钱,贱买了宝珠,很是过意不去。

在场的和尚们为珠子卖得了好价钱一个个欢欣鼓舞,可是他们又觉得奇怪,这外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这颗石头呢?于是,和尚们纷纷问道。

“您是从哪个国家来的?”

“这颗珠子到底宝贵在什么地方?”

“您买这颗珠子派什么用场?”

通过翻译,外国人向众和尚道出了买珠子的原委:

原来这颗珠子确非寻常之物,本名叫涌泉宝珠,有着极大的用途。行军打仗时,只要掘地二尺深,把珠子放进坑里,立刻就会有泉水突突地涌出来,碧澄清甜,可供几千人饮用。把珠子取出来,水就不再往外冒。有了这颗宝珠,行军打仗就不愁没水喝。

外国人来自大食国,还在贞观初年大食国就和大唐帝国通好,大食国国王把宝珠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大食国几个后代国王都非常想念这颗宝珠,很想得到它,因为这样的宝珠在世界上实在太难找到了。于是通告全国:

谁能把这颗宝珠找回来,就让谁做宰相。外国客人全家几代人连续找了七八十年,今天终于找到了,他太幸运了,高兴得几乎发疯了。

和尚们听了外国人的一番述说,了解了宝珠的用途,纷纷赞叹不已;可是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这外国人说得太神了,莫不是吹牛大王?当即有和尚拿来了铁锹,要求外国人实验。

外国人望着四周围着的和尚,明白了他们也想一睹宝珠神效的愿望,他笑了笑,让那和尚就地掘下去二尺深,然后把珠子放进坑底。果然,只一会儿时间就有水慢慢从坑底涌出来,越涌越多,终于成了一股泉水,颜色清亮透明。

和尚们见了,抢着把手伸进坑里,捧起水来就喝:哟,清凉凉!甜津津!

和尚们意识到了宝珠的真正价值,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这珠子真太宝贵啦,恐怕连一亿万钱都不止吧!”

“这是无价之宝,可是我们只要四千万钱就送给人家了!”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们怎么能随便卖掉呢?”

“这是国宝,我们不能卖!”

“对,我们不卖了!”

和尚们大发了一通议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宝珠不卖了。可是他们转过脸来寻找外国人时,那外国人却早已不知去向;再看坑里,已无泉水,那宝珠也早被取走了。

和尚们急忙走出寺院,四处打听外国人的下落,可是终于未能找到。

失却了宝珠,大安国寺的和尚们一个个痛心疾首,后悔不已。然而,悔之毕竟晚矣,至今那宝珠也未能找得回来。

猜你感兴趣:

中国古代精美民间故事: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之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人密谋策划,害了他的性命,夺了他的帝位。特别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元老,更使他觉得可怕。偏偏这两年又碰上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亮晶晶的大星,从天上坠落下来。今天落了一个,明天又落了一个。朱元璋把这些都当成了不祥之兆。又有几个奸臣邪将在他面前一嘀咕,胡说什么“天象变化预示人象变化”,他就越发感到许多事情可疑可虑,朝中的功臣勋将,被他借口谋反,一批一批杀掉。他杀人越多,疑心越大。连有的大臣给他上庆贺表,他也疑心,把人家的好话当成坏话,立即论罪杀掉了。

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闲着无事,疑心顿起,禁不住又打了几个寒颤。正在这时,忽然又有检校来报,说某某大臣又在背地发了牢骚;某某大臣又在家里邀人喝酒,聚友密会;如此等等。朱元璋一听,浑身顿时抖动了一下,心想:这些人,非得狠狠对付不可了!

朱元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火烧庆功楼。随即传谕中书,大意是:自从立朝以来,开国勋将,虽然各赐封爵,但还没有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皇业安定,天下太平,应即作准备,好好地再为他们庆贺一番。另外又传谕工部,立即着手动工,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楼。

时光如水,不觉过去了几个月,一座富丽堂皇的楼房已经全部建造起来。

朱元璋亲自写了“庆功楼”三个大字,挂在楼门上。随后,他便选择吉日,举行典礼,并亲自开列了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张榜贴出。除了已加给那些功臣的封爵以外,每个人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表示皇上的恩宠。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到底被一个人看出了破绽,猜中了底细。这个人便是“再生诸葛”刘伯温。刘伯温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联系到朱元璋疑心重重,接连杀了好些个大臣的事情,越发觉得这里面有名堂。庆功楼建好之后,他细心观察,终于发现楼房后堆了好些干柴,而且都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的人员亲自动手干的,心中就格外地清楚了。

刘伯温虽然看出了破绽,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感到事不宜迟,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上呈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曾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

“就让他去了也罢。”随即用朱笔批了一个“准”字。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好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泪珠一下滚了出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其中一定有什么蹊跷。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事么?”刘伯温连忙看看左右,见没有什么人在注意他们,才吞吞吐吐地答道:“切莫多问!等庆功表贺那天,你只管紧紧跟着皇上,切勿离开一步,事后便知,千万要记住啊!”徐达听了,不敢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久便到了朱元璋所选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鼓乐喧天,爆竹震响,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一个个喜笑颜开,春风满面。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位老臣,显得分外的亲热,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又是夸奖,又是赞扬,满脸喜气横生。太监、侍从前来向朱元璋奏道:“酒宴已备,请皇上及众位大人入席吧!”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众位爱卿,既然酒宴来了,我们就快喝酒吧。”众位老臣一听,更加高兴,随即一个个都入了座席。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近处,一步也不肯远离。朱元璋眼看众位老臣都入了席,心中大喜,便命人将每个人的酒杯里都斟满了酒,又带头端起酒杯说:“众位爱卿伴朕多年,南征北战,功勋盖世。

今日特为众位庆功,略表朝廷心意,众位可一定要好好地痛饮一番呀!”说着,高高举起酒杯:“来,我先陪众位干了。”说罢一饮而尽。众位老臣激情满怀,便齐声欢呼道:“谢主龙恩,愿圣上万岁!万万岁!”也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朱元璋又假装高兴地说:“好!痛快!痛快!”随即命人:

“快再斟酒!”酒又斟满,朱元璋又陪着大家喝了下去。三杯酒过,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尽情地喝,稍迟我再来看你们。”说罢,便慢慢走出楼门。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也连忙离开了席间,紧走几步,追了上去。

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徐达低声地哀求道:“万岁我主,您当真要一个不留吗?”朱元璋听了,两眼一愣,知道徐达已经发现了秘密。眼珠转了两下,轻声说道:“你既已知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说罢,给徐达指了一条去路。

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便着起了熊熊大火。俗话说:“干柴烈火,龙王难救。”转眼功夫,门窗都烧着了。整个一座楼房,火光冲天,浓烟弥漫。“失火了!失火了!”正在楼里面喝酒的文武老臣都惊叫起来,一个个争着往楼门口跑去。但是大火已经封住了楼门。有的拼着命往外撞,却怎么也拉不开门。原来,楼门早被锦衣卫的人员,从外面反锁上了。不一会儿,火舌很快便从门外烧到门里。接着,楼板也烧着了,房顶也烧着了,火苗烧到了那些老臣们身上,衣服也都着了火,只见人人都象火人一般,楼上楼下,一片火海。说话之间,火势越来越猛,楼顶的木梁已被烧断,一根根断了的木梁砸了下来,一块块的瓦片落了下来,有的老臣当场被砸死过去,没被砸着的,也已被烧得半死。那些功臣元勋在火烧楼塌之下,一刹时都化为焦灰了。可怜他们刚才还在喜气洋洋地接受皇上的表贺,哪知一时之间,尽都肉销骨化,命丧黄泉。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住他朱家的万年江山而采取的大杀功臣的阴谋毒计哩!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民间故事】热点

【民间故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