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资讯 > 历史剧

秦朝历史剧符合事实【汇总3篇】

历史题材电影本来就是以历史故事,事件为基础的影视作品再创造。关于秦朝历史剧符合事实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朝历史剧符合事实,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秦朝历史剧符合事实篇1

剧当然不可能事事符合历史。

要注意一点,绝大多数情况下,观众吐槽的并不是剧情需要的假设情节,而是那些不应该不符合历史的背景性情节,我们把这种错误叫做硬伤。

比如,一部讲东周列国的片里出现了玉米,但是又没有给玉米的出现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实际殷商时代中国舰队就探索过南美了!”),或者一部唐朝的剧里出现宋朝的名言,剧中却没有一个穿越者。

这样的硬伤主要是编剧/导演历史基本功不扎实,被吐槽理所当然,可不是什么“总是要说别人扭曲事实”。

秦朝历史剧符合事实篇2

其实关于历史剧的考据问题可以当成两个问题来看:

一个是剧的问题。是剧,就需要去编去虚构。最严肃的历史剧也难以做到毫无虚构,因为历史中虽然充满戏剧性,但本身不是戏,必须要通过编排和虚构才能放进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体量中去。这种还是指偏向于还原的创作方式,更多的创作者只是把历史当作创作素材。即便像李敖这种考据爱好者,为了主题表达的前后一致,写《北京法源寺》时也把袁世凯的住处从法源寺移到了法华寺。而国内历史剧名导陈家林也曾经坦承,即便是他那几部评价非常不错的历史剧,真正完全符合史实的,也就20%。这就像果汁类饮料,从负责任的角度,需要有最低标准含量,但再怎么纯,它还是剧,不是历史。不过国内观众似乎一直把历史剧就当成历史,这可能就有问题了(曾经有过一个调查,上面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调查者就是把历史剧当历史的)。从剧的角度讲,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接下来就涉及到另一方面。

这方面是史的问题。哪怕是剧,哪怕要虚构,但既然写的是史,那么就必须有写史的态度。最基本的就是避免硬伤。这方面大到历史大事件的经过与时间先后、历史人物的关系,小到置景、服化道的考据。前者很好理解,后者嘛就是一个度的把握。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越细致越好,但近乎完美的作品,像《巴里·林登》,限于现实条件原因,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觉得至少不要出现太明显的硬伤,类似什么唐朝宫殿里出现兵马俑、清军扛着捷克式大战八国联军的笑话,还是免了吧。至少一个本科学历的观众看下来,没发现什么明显问题,这戏就基本可以通过了。不过,这里得特别指出,像朱莉·泰莫的泰特斯这种完全用现代的道具和行为方式穿越到莎翁构筑的古罗马背景和故事的戏,不在上述行列,因为人家是刻意为之,做的就不是历史剧。

最后,谈一点我自己经历的几部历史剧的创作。之前我们做一部古装历史剧,台词风格是大白话+部分纯文言。按照导演的要求,在配音时,把所有明显不合时代的成语和习惯用语都替换掉了。当时我负责这块,整天查资料都查得有点神经质了。不过这部剧还是有缺憾,主要是道具方面,在不该出现骑兵和马镫的年代,这些都出现了。也不必苛责,战争戏毕竟不是重点。另一部是近现代主旋律。这部戏我主要参与的是剧本阶段,但在剧本阶段,考据工作还是很足的。每位主角都按历史年表拉出详细活动轨迹,每人的事迹设置,都尽可能做到史上有据可查,当然,是经过加工的。同时也排列出同时间段国际国内大事表,以避免出现问题。

说这么多,无非是两个观点:

1、历史剧是剧,不是历史。

2、很多问题不是内容表达上的,而是创作者态度上的。创作者自身还是应端正态度,避免出现明显漏洞。

【薄锦的回答(10票)】:

看了下大家的回答,发现大多跟我差不多,难以接受的不是「情节上的编撰」,而是「设定上的硬伤」。

编剧可以把「故事情节」再创作。中国各种花边野史自古有之,只要不是打着史实旗号的纪录片,娱乐一下无伤大雅~

但是「设定」跟「情节」就是两码事了。

什么叫设定?就是各种规则构成的一套体系。是上演故事的舞台。

好像上帝一样,说「要有〇〇」「要有××」「※※要长啥样」「◎◎要怎么摆」

……这样设定各种规则,搭建出一个自己眼中的世界。

设定的具体内容完全视乎创作者的想像力。也可以根据情节需要只创建相关的一角。

但是一条根本性的原则不能违背——整个世界得自洽。

不能你搭着搭着它就塌了,把观众、读者这帮游客都砸死在里面了。

但是创世的本事不是谁都能有的,于是一个偷懒的法子就是直接套用现成的「模板」。

简单说,就是一整套既定的世界观。

比如说「唐朝」套件。

观众又不无知,说到「唐朝」谁都能扯几句当时的特征。

因为有这些特征,才能界定「哦!这是说唐朝的事儿呢~」

结果一个公认是其他时代的特征,比如说明明应该是现代套件里的「牛仔裤」道具,突然出现在「唐朝」套件的服装设定组里,你不觉得自己一颗相信真善美的纯洁心灵被欺骗了么?

「老子点的是羊肉汤,你小子却给我碗狗肉汤,这是怎样?消费者欺诈嘛口胡!(╯`□′)╯╧╧ 」

而对于一些格外熟悉史实的人群来说,「设定」的范围可能更大。

事件,历史人物的性格,任何他认定是「事实如此」的细节,认定是那个时代的「固有属性」,都可能变成他眼中的「设定」,认为应该是该套件的「超豪华超完整BOX SET」版里应该包括的内容。

结果东西买回来拆开一看,发现货不对版,能不暴走么?

再往广义里说,「情节」也可归纳到「设定」的范围内,而其标准就是基于常识、逻辑来看「可以自圆其说」。那些情节上自相矛盾、槽点满满的作品,照样会被读者、观众骂。

其实无论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在这个问题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影视有更多直观、不可逃避的细节,更容易让人揪出纰漏。

比如逛大街,除非情节需要,否则小说不用把路人的具体穿着都一一描述;

可你想像一下片子里若干只身穿灰色紧身衣、脑门上大书「NPC」三字母的不明生物在主角身后走来走去……

总而言之,你挂什么招牌,就得卖什么东西。

如果没那个底气,就别挂「历史剧」的大旗。

换成「仿古架空剧」。编剧乐得不受拘束自由发挥(前提是别塌),观众乐得看新鲜,皆大欢喜~多好=v=

小野不由美的《十二国记》借用了大量中国古代设定。但观众没人会去用中国历史题材的眼光去看,反而通过作品研究她的设定规则,总结出一套「十二国」套件供同人作者开发新作品用哪~

秦朝历史剧符合事实篇3

適當的批評是必需的。

作為媒體工作者,我們在作考據時,實在是很想閉閉眼睛,過了,算了。

但,就是怕觀眾罵,才會咬牙找資料。

不說遠處,就以我今年年初作的戲,試舉四例,真是「資料找到死」。

一、查中法戰爭時,法軍制服,有模糊的照片,但,沒有顏色(都是黑白照),也沒有細節。後來是委托朋友,到法國馬賽海軍博物館,幫我拍照。

二、查清朝末年的日軍制服,發現日軍在明治維新前後,改了多次,後來是因為查歷史,讀到日軍請了美國北軍教官協助,直覺以為應是北軍制服,咬牙作了。等戲上演了,才在一本無意中看到蘇聯油畫集冊上,看到日俄戰爭時,日軍確實穿著美國北軍制服。

三、查大清新軍的帽徽。死查不到,有新軍所有的服制,連肩章都有,但就是找不見帽徽,找到的資料,不是前後矛盾,就是證據不明,後來是拿北洋軍閥帽徽假代,至今引以為恥。

四、查英國二十世紀初,倫敦警察的服制,一查,查出四五種來。後來挑了一種最黑的作了,為何?因為黑色的衣服,遠看,不顯細節……。

其它類似的例子,我們用偷雞摸狗的方法解決,真到了磬竹難書,數之不盡的地步。

要不是怕觀眾罵,說句媒體從業人員的真心話,沒人會想作考據的。一個人都不會有。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历史剧】热点

【历史剧】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