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百科 > 传统节日

清明节饮食注意事项盘点(通用三篇)

清明时节,人们开始慢慢的变得活跃起来,纷纷外出进行踏青、郊游扫墓等活动,但是,天气日渐回暖也是病毒、细菌开始活动频繁的时节,因此,清明前后的饮食也当慎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饮食注意事项,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养生粥

一、枇杷叶粥

配方:枇杷叶10—15克,粳米50—100克,冰糖少许。

做法先将枇杷叶用布包入煎,取浓汁后去渣,或将新鲜枇杷叶刷尽叶背面的绒毛,切细后煎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成后入冰糖少许,煮成稀粥。

此方清肺,化痰,止咳,降气,适用于肺热咳嗽,咳吐黄色脓性痰,或咳血,呕血,以及胃热呕吐呃逆。

二、百合粥

配方:百合60克,大米250克,白糖100克。

1、将大米淘净,放入锅内。再放入洗净的百合,加水适量。

2、将锅置旺火上烧沸,再改用文火煨熬,待百合与米熟烂时,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3、服用时,每日食3—5次,吃百合喝粥。

此方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适用于肺痨久咳,咳痰咯血,虚烦惊悸,神志恍惚等症。

清明饮食需慎重几点

1、慎食野菜。

很多人趁踏青、祭祖之时捎上点路边的野菜,这在江南一带极为常见。野菜在充斥大鱼大肉的城市倍受追捧,野菜虽美,也不可不择而食之,有些野菜是有毒的,如果是公路边或已经受到污染的水渠边的野菜,则含有铅、汞等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食用后也会中毒。为了保持野菜的营养价值,专家建议最好采用蒸、焯、做汤或做馅等方法食用,野菜凉拌也当注意加工环节的卫生。

2、慎食田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民间有“清明螺,胜似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田螺有很多来自于排污口,又是大量寄生虫的宿主,很容易引发甲肝、霍乱以及其他肠道传染病,因此市场买回的田螺要放养三天,在盆中滴上几滴麻油或菜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

3、慎食青团。

有些地方的习俗,清明节吃的是扁扁的清明,有糖皮的、青皮的和白皮的,糖皮是用红糖糅合着糯米做的,内包葱油馅,青皮的就是比较普遍的用艾草糅合糯米做的,内包芝麻馅,白皮的就是糯米,内包雪菜馅。往北走,清明变成了青团子,馅料就更丰富了,只要想到的材料都可以往里包,只是皮只有一种,就是艾草糅合糯米。做青团用的糯米,有些地方也叫江米,这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还是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青团要趁热吃,冷却后淀粉老化,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随之降低,也易感染肠道疾病。青团不宜和大量油脂或刺激性食物一同食用,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宜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有整肠作用的酸奶或有助消化的山楂一同食用。

切记,尝鲜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安全。

猜你喜欢:

清明节饮食注意事项

清明节饮食该注意1:清明养生“明前茶”

著名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清明时节养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俗话说“春眠不觉晓”,饮用“明前茶”则有提神醒脑之功,如李时珍所说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宜饮茶为单枞、铁观音、龙井和花茶等。此时节也是胃肠容易不适之时,近年人以三花奶冲普洱茶的方法来健肠胃,有胃病的人不妨一试。

清明节饮食该注意2:饮食规律,低盐多蔬果

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相应增加钾的摄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以上这些同样也是健康人群要注意的。

清明节饮食该注意3: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鹌鹑、鹅肉、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养生的汤品宜红萝卜竹蔗水、胡椒煲猪肚、川芎白芷炖鱼头、韭菜滚狗肚鱼、鲜土茯苓煲猪展、咸菜滚黄沙蚬、猫爪草煲猪瘦肉等。

清明节饮食该注意4:注意“病从口入”

而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传统节日】热点

【传统节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