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学科 > 高中历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4篇)

高中的历史知识是我们都要学习和铭记的,其中也有人民版的历史知识,那同学们有总结人民版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由百文网小编为你提供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03页

(1)特点: ①地理位置:地中海中部,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等

③地形地貌:山多平地少,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港湾

④气 候: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2)影响:①粮食生产受到限制,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②便于开展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和其他经济文化交往

③从而有助于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

④陆上联系交通不便,不利于建立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城邦林立

2.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P103

(1)含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国家形态

(2)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

(3)影响: ①政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②王权衰微,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经济:是各种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④文化: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西方民主政治在古代希腊产生的历史条件:

(1)开放性的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2)独立自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3)较高政治文化素质的公民 (4)杰出政治家的改革(下节细讲)

4.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以下伯利克里时期)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经常化;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有政府职能

它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轮值主席

③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案件

(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梭伦改革政治内容:①按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②按部落选出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③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局限:第四等级不享有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权利

特点:在贵族与平民之间采取“中立”政策

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1)以地域划定选区,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公民开放

(2)选出十将军委员会

(3)制定“陶片放逐法”

作用:(1)以新的行政选区打破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2)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民主制度最终确立)

5.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使雅典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不足:(1)狭隘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权利之外

(2)地域性:(这种直接民主的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体制缺陷: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后世影响:开创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6.民主政治对重要作用:

(1)发扬集体智慧,使政治决策考虑的更全面,更准确。

(2)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矛盾和意见,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3)有效防止暴政和节制官员腐败

(4)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自由、个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等

7.罗马法的内容:

(1)建国之初:习惯法。具有随意性,贵族垄断立法权欺压民众

(2)公关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①积极:限制了贵族专横,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局限:掺杂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3)罗马建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公民法:

特点:①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② 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4)向帝国过渡时期产生:万民法:

①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③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5)西塞罗提倡的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

①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②核心内容: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基本权利

③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超越民族时间的永恒价值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P64

(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内容: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会 内容:64-65页

《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此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3)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会(4)开国大典等 教材65页

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即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P64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4年 P66

(1)经过: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标志)

(2)1954年宪法: ①内容:a确定国家性质b根本政治制度c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作用:开创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P67

(1) 1949年 初步确立 标志是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会召开

(2) 1954年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3)1956年 进入新阶段,标志: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P67

(1)历史原因: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局面

②建国初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

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团结奋斗,共同建立了统一的新中国。

(2)实行目的 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平等的地位和共同发展

(3)确立经过:67-68 ①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②1949年 共同纲领规定

③1954年 宪法正式确认,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

区、自治州、自治县

④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⑤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⑥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4)实施作用:P68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_对民主法治的践踏:P71-72

(1)成立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高度集权,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

(2)人大和政协停止正常活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破坏。

(其他了解:红卫兵、造反派等对干部、群众抄家批斗关押,宪法规定的公民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被任意剥夺。党内民主制度被领袖个人专断取代。等)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P73-74

(1)1980年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

过分集中问题,体现建设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 中共15大提出“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

(4)当前: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8.“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P 75

(1)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经过:

①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三通、探亲旅游等

②1981年 叶剑英谈话,建议国共对等谈判第三次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 ③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1984年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这一构想并获通过,成为国策

9.“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P76

(1)回归条件:①根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熟

③港澳人民期盼回归——群众基础

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有利国际环境等

(2)回归经过;

①1982年 邓小平与撒切尔北京会谈,以一国两制方案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 ②1984年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87年 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④1990年 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⑤1997年 香港回归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3

1. 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24页

(1)军事侵略:

时间 名称 条约 影响

1840-1842 **战争 《南京条约》等 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 天津 北京条约等 两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两半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两半完全形成

(2)领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国:1842年 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②俄国:第二次**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日本: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变相侵占: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

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其他事例: 第二次**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势力范围)27页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教材见24-25页

2.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P29

(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

经过: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③新疆建省

(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

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3.侵华日军的罪行。P35

(1)攻城夺地: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东北地区

②1937年七七和八一三事变后,全面侵华,侵占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地

(2)荼毒生灵:①屠杀战俘与和平居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②违背国际公法,研制和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作细菌实验

(3)扶植傀儡:建立伪满洲国和南京伪国民政府等傀儡政权

(4)经济掠夺:抢占耕地、粮食、厂矿交通、银行货币、劳动力等

(5)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重要性:P36

(1)1931-1937局部抗战时期:

①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②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后组成抗日联军

③932国民党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抵抗

④11933东北军安德馨营和国民党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⑤1933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⑥1935年北平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⑦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⑧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2)1937-1945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4

1.分封制 P6

(1)含义: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

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2)受封者义务权利:

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 ②提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

权利: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②独立管辖领地上的人民、征收租赋、设置军队,内政基本自主

2.西周宗法制 P6-7

(1)含义 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P4课前提示二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P8

(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①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 ②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 ③皇位终身且世袭 (皇位世袭)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诸卿制。

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

②诸卿:丞相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 特点:

③特点: 分工明确,家国同治,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

(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

①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 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等

②郡的下级机构:县 道③基层:设计乡、里(行政)、亭(治安、公文传递)等

(4)特点:①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当时消极作用:

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2)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6.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P14-15

(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

(4)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

演变原因: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7.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8.选官制度的变化:P14-15

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9.汉到元地方行政的变化:P16

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州郡县制;唐朝道州县制;宋朝路州县制;

元朝行省制:(1)划分:10行省、腹里、宣政院;路府州县

(2)职权:①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

②无改税调军权 ③定期觐见述职

(3)影响:后世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①人神关系上,君权至上,神权服务于君权

②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服从于君主

③权力配置上,全面垄断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4)宗法关系残余的长期影响

(5)儒家经典长期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6)通过礼制形成严密等级制度,使官民对立严重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热点

【高中历史】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