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学科 > 高中历史

天津条约背景的签订过程(实用3篇)

天津条约》是美国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那么天津条约背景签订过程你知道吗?以下是百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天津条约背景的签订过程,欢迎大家阅读

天津条约签订时间

《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6月18日。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英国以广东水师要在广州黄埔抓捕中国“亚罗”号船上的海盗为理由而派兵进攻中国广州。法国则以法国籍的天主教教主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为借口也派兵入侵中国。

1857年,英国与法国组成了英法联军,一同进攻广州,广州被攻陷。1858年,在美国和俄国的支持之下,英法舰队袭击大沽口,使得大沽炮台失陷,从而进攻天津。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谭廷襄在英法联军的气势之前而吓得魂飞魄散,立马主张彻底投降,还上奏咸丰帝,说“统观事势,细察夷情”,“不能战,不易守,而不得不抚。”

之后,英法联军直抵天津城下,两国公使要清政府两日之内派遣两位头品大臣来天津商议,否则就攻下天津,再进攻北京。清政府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向英法两国求和。为了镇压国内的天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主要兵力无法调动出来,无可奈何之下便只能向英法两国投降。

天津条约背景的签订过程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八年四月初八(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溯白河而上,进逼天津。直隶总督谭廷襄吓得魂飞魄散,主张彻底投降。十二日,他向咸丰帝奏称:“统观事势,细察夷情”,“不能战,不易守,而不得不抚。”十四日,英法联军驶抵天津城下,英、法公使通知清政府另派头品大臣二员速来津共议,否则先取天津,再攻北京,两日以内,听候回音。十六日,清政府急忙派大学士桂良(1785—1862)、吏部尚书花沙纳(1806—1859)为全权大臣,驰往天津向英、法求和。十八日,额尔金、葛罗乘炮艇抵天津,普提雅廷和列卫廉乘俄船“亚美利加”号同至。当即照会清政府,钦差大臣必须有“全权便宜行事”衔名,否则仍需进京。二十日,清政府命桂良、花沙纳便宜行事,从权办理。二十三日,前此两天赶到天津的桂良、花沙纳就和额尔金在城南海光寺初次会见。此后在谈判过程中,额尔金和葛罗分别委派随员威妥玛(1818—1895)、李泰国(1832—1898)和马吉士办理实际交涉,以李泰国为主。他是上海海关的英籍职员,同中国官员曾有频繁接触,此次充当英法联军的中文翻译与谋士。在谈判过程中,他以战胜国发言人自居,恃强要挟,态度蛮横,对桂良、花沙纳耍尽了威吓流氓手段。在谈判中最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头痛的是外国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得入内地游历传教等条款。因为这些将会影响到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所以,咸丰帝一再讨价还价,不肯让步。有时甚至想到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势须与之用武”。桂良、花沙纳对咸丰帝的苦衷虽然十分了解,但他们畏敌如虎,向咸丰帝奏称:“战之不可”,“战则必败”。由于此时清朝封建统治者最害怕的是太平天国起义,而不是外国侵略者。因此在对外战争中所调动的兵力,不是主力,而是边远的军队。既然如此,那么在英、法联军的胁迫下,最终不得不屈服投降。

为什么签订天津条约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奕山签订《瑗珲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史荣椿战死。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承德。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中国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

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见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中国赔偿巨额赔款,丧失大片领土主权。

第二次**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热点

【高中历史】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