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历史 > 历史百科 > 历史典故

耄耋之年的典故由来【合集3篇】

中国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犹如人的年岁一样,充满复杂与曲折,到头在看一生的构成却也十分简单。我们总是称为年纪大的老人为“耄耋之年”,以下是百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耄耋之年的典故由来,希望你喜欢。

耄耋之年的岁数

在《论语为政》里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但唯独没有这里所说的耄耋之年。那么耄耋之年到底是指多少岁呢?其实,耄和耋在古代是被分开来说的。古代在《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而在《礼记曲礼》中说:“八十九十曰耋。”也就是说:七十岁称作“耄”,八十岁称作“耋”。今天所说的“耄耋”其实就是对高寿的一种泛称。而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耄耋之年的典故来源

语出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

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於尽养道而巳也。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礼记》上说,七十为耄,八十为耋,百年为期颐。《魏武帝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也有一说为:八十为耄,九十为耋的。八十为耄称“高寿”,九十为耋称“大寿”。俗云:“人望年高树望春”,表示仰望长寿的美好含义。猫在中国自古也被人们认为是个吉祥之物。“猫”“蝶”正好谐音“耄耋”。

耄耋之年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耄耋之年是形容年纪很大的老人。80至90岁自古还泛称为“耄耋之年”,出自《礼记·曲礼》的“八十九十曰耄”。《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又称为伞寿耋[dié];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如果一个人健康状况还过得去,到了90岁也称“鲐背或台背、骀背之年”,意思是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尔雅·释诂》;“鲐背,寿也。”也有把80岁以上的老人称谓“中寿”,把90岁以上的老人称谓“上寿”。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热点

【历史典故】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