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 爱好 > 学乐器 > 学古筝

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的认识(热门三篇)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族民族乐器,一共10级,它的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今天百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稳的结构图


古稳的基本构造

筝是由一个庞大的共鸣箱构成的一个良好的发音体,它由面板、底板、筝头、筝尾、岳山、雁住(琴马)、弦轴、出音孔等部位组成。

面板:面板与底板、边板(框架板)组成一个完整的区鸣体,面板是发音的振动面,它的材质与厚度是决定筝的音质好坏、音量大小的重要因素。面板一般采用梧桐木制成,以经过放置年数较长的自然时效处理和人工速成相结合的方法,取干而松的木质做最佳。

底板:底板作为振动的折射面,一般采用整块的梧桐木或松木制成。底板的两边开有出音孔。

边板:用较厚的木板做成边框,和面板及底板组成长方形的共鸣箱体。

音梁:音梁也叫岳山,它镶嵌在筝面板的筝头和筝尾,是共鸣箱面板与底板的支撑结构,以增强面板的抗压性能,使音质清晰、圆润。泡桐或桦木均可用来制作作音梁。

雁住:也叫琴马。琴弦的振动就是通过琴马传导给面板,并产生共振。因此琴马的材料与质量、高低与厚薄都将直接影响音质,一般采用红木及牛骨或象牙等硬质材料制作。

弦轴:用金属材料制成,起拴弦、调弦作用。

琴弦:筝是一弦一柱的弹拨乐器,从高音至低音,弦的粗细、长短有一定的比例。传统的筝弦采用丝弦或钢丝弦,现在大多已采用尼龙钢丝缠弦,这种琴弦具有钢丝弦和丝弦相结合的优点,音色清晰明亮,富于弹性,并扩大了音量,较之传统弦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琴的上弦,通常是将琴弦的一端通过筝尾的穿弦固定琴弦,另一端通过筝头琴钉孔穿入弦轴,用调音扳手将弦上紧,然后将琴马按弦的张所需放在琴弦下。以S型二十一弦筝为例,通常按正常人臂长,最高音有效弦长(指高音部位的第一弦琴马至前岳山弦的长度)约十六公分左右;最低音有效弦长(低音部位的第二十一弦琴马至前岳山弦的长度)约八十公分左右。琴马应尽量放在前岳山、后岳山置弦的两点所构成的直线上,这样可避免弦歪或者琴马跳动,导致走音。

看了“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的认识”的人还看了

古筝的介绍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学古筝】热点

【学古筝】最新